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30 05:44:59瀏覽1257|回應1|推薦22 | |
第五單元---衝突融合---西元220年至西元581年,有三百六十一年的期間!!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魏晉時期(265年-420年); 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 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就帝位,重用世家大族漢人崔浩為謀臣,整治吏治,勵精圖治,經過多年爭戰,於439年再度統一了北方。 450年,崔浩下大獄夷九族---“魏書·崔浩列傳”評:” 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也。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甯(同寧)廓(開拓)區夏(華夏)。遇既隆也,勤(勞也)亦茂(大也)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意外),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冒犯)其上?將器盈必概(抑),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以宏觀的角度審視,這是摧毀根深蒂固的門閥世族制度必要的殘酷!! 479年,蕭何的二十四代孫,蕭道成迫使劉准禪讓,劉宋滅亡,南朝齊(479~502年)建立。
420~479年各割據勢力地理位置示意圖 北魏許多創新的制度,奠定日後隋朝能夠統一華夏的基礎,概略的發展必須補充敘述。 465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年)12歲即位; 471年,獻文帝”上迫于太后,傳位太子。”---五歲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476年,獻文帝”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馮太后(442—490)再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史書的記載留下類似”燭光斧影”的想像空間,但,馮太后是北魏在這期間非常關鍵的人物---所推動的社會制度變革奠定了581年北朝統一南朝的基礎。 485年,北魏在農業政策推行均田制,在行政管理制度實行三長制,重建了由中央控制的戶籍制度,按地域關係重新編制地方基層組織,把豪強大族的蔭戶變為國家掌握的編戶齊民”。 這個措施---“以大督小,從近及遠,如身之使手,幹之總條”;“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倖之人可止”---鬆動了塢堡組織的宗主督護制經濟,解放部曲和佃客類似”農奴”的人身依附關係為自耕農,逐漸的削弱貴族門閥勢力。 均田制是南北朝時期最關鍵的社會改革---類似近代台灣的”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中共的”三面紅旗”的改革---是馮太后臨朝時下的決心,當時的北魏孝文帝只有十九歲!! 490年,馮太后去世後,二十三歲的孝文帝才真正的”當家作主” 493年,北魏孝文帝(467年10月13日~499)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強令鮮卑貴族漢化,禁胡服胡語。
479~502年各割據勢力地理位置示意圖 502年,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帝位予蕭衍為梁武帝(464~549年),改國號為史稱的南朝梁(502~557年) ,南齊滅亡。 蕭衍”及乎耄年,朝經混亂,賞罰無章。”以至於被被活活餓死于台城。 534年,北魏急切漢化的過程,導致鮮卑貴族內部矛盾的激化,未漢化的北方貴族發動軍事政變,這個事件史學家稱之為”河陰之變”,北魏分裂為東魏(534~550年)和西魏(535~557年)。
534~550年各割據勢力地理位置示意圖 550年,南梁王室勾結東魏部落軍閥侯景內鬥的”混亂過程中” ,高洋(529~559年;在位550~559年)廢黜了東魏孝靜帝,登帝位,史稱為北齊(550~577年)。 556年,宇文覺在堂兄宇文護操控下,接受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的帝位,改國號周,史稱北周(556~ 581年)。 北朝的統治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是胡漢分治---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以另外的系統進行管理。 西魏宇文泰大約於542年陸續設立府兵制度,其特點可以概括為” 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這是在均田制、三長制的基礎上對部曲制私人軍隊的改造,逐步的壓制了地方軍閥割據勢力的發展。 557年,陳霸先在侯景之亂(548~552年)中”因勢利導脫穎而出”,接受了梁敬帝禪讓的帝位,改國號陳,史稱南陳(557~589年)。
557~577年各割據勢力地理位置示意圖 581年, 北周靜帝禪讓帝位給已控制朝政的外戚”柱國大將軍”楊堅,改國號隋,北周亡---史學家所稱的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就結束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