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0 00:44:58瀏覽1235|回應0|推薦20 | |
第五單元---衝突融合---西元220年至西元581年,有三百六十一年的期間!!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魏晉時期(265年-420年); 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 這個南朝提物女陶俑也許是在廟會、或許是趕集,看看魏晉時期的婦女健全的腳---這個婦女是能自由行走的,面容神態是輕鬆的,身心是健康的!!
南朝提物女陶俑 這個出土的”西魏載絲駱駝陶像”表明---雖然華夏中原的兵荒馬亂---農耕民族主導生絲的生產,遊牧民族掌握”物流的環節”,如此的分工建構了絲路貿易的穩步發展!!
西魏載絲駱駝陶像 這個出土的“北魏持盾武士俑”的裝備有些羅馬或波斯帝國步兵的樣子,武士的眼睛很大和秦兵馬俑的面貌是決然不同的。 配備有盾牌(A shield)表示近距離的博殺使用類似於羅馬兵團的”砍殺武器”---這必須是鐵或鋼製的武器才有較高的硬度,青銅的兵器以”刺殺武器”居多。 據報導,秦兵馬俑一號坑的再發掘,有出土”皮革盾”實物的飾紋。
北魏持盾武士俑 馬蹬應是中亞遊牧民族在西元二世紀左右發明的---秦、西漢兵馬俑,都沒有馬蹬---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收藏的約是西元150年的貴霜(Kushan)浮雕很清楚的顯示了馬蹬。 五胡十六國(304~439年)各遊牧民族的騎兵都已配有馬蹬(stirrup),雙腳有著力點,容易維持馬背上的平衡,雙手可以使用武器以高速衝擊、刺、劈、砍,騎兵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陜西歷史博物館沒有馬蹬相關的文物展示及說明,另一個美中不足。
約西元150年貴霜(Kushan)具有馬蹬的浮雕 西漢的察舉制運行了三、四百年,各地方官吏長期的把持到東漢已經形成”特權集團的共犯結構”;至東漢末三國時期” 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徵原流,遽難委悉。」”,為了因應實際社會的變遷,修正為九品中正制。 ---政治上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 ---經濟上成為”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後漢書·酷吏列傳記載”時趙、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趙綱遂於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為在所害。”兵禍連年的混亂,地方毫右以宗族鄉黨為基礎競築塢堡自救,農村有許多的小農戶尋求保護,華夏中原出現了許許多多自給自足的塢堡莊園---類似同時期西羅馬滅亡後的莊園經濟形態;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東漢陶製民居圖片---類似四合院的形式 這些史書的記載的塢堡,在洛陽、河北、甘肅等地都陸續出土出土的壁畫及陶製明器,印證是當時華夏北方社會普遍現象,也是這一個大分裂時期的人民基層經濟活動自保的特色---陜西歷史博物館沒有相關的文物、圖片及敘述,又是一個美中不足。 由網路收集圖片作補充。
河北安平逯家莊漢墓壁畫中的“塢堡”,高出者為望樓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有個三層瞭望陶樓,不記得是否有說明瞭望樓的用途。 1987~8年間,在惠州博羅客家鄉村穿梭經過時,常看到聳立在田野中的木樓,當年沒有留下照片,詢問司機是何用途,回答是”警戒瞭望土匪”的。 惠州博羅是東邊防衛珠江平原的軍事要地---將介石就是在帶領黃埔軍校的師生利用蘇聯支持的第三國際提供的武器及結合廣西軍閥李宗仁,徹底擊潰盤據惠州的陳炯明軍閥,建立起軍事強人的威望。
陶製塢堡明器 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釉陶明器塢堡,中心有望樓,四隅碉樓間架棧道相通塢堡---雖然比率不精確但卻是很具體顯示了塢堡的結構。
客家圓樓 在閩南、江西及廣東交界處旅行,隨處可見這種或類似的群居樓---最早應該是在東晉南渡時由中原帶來的塢堡型式的群居樓,瞭望樓原先或許是分離的,經過演變塢堡擴大,瞭望樓就和塢堡建在一起,成為一個自我防衛的據點了。 581年,華夏統治結構”分久必合”的各種條件逐步的成熟,就又走上了中央專制集權大一統的發展道路。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