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夢裡不知身是客丨新露
2023/08/09 17:01:56瀏覽435|回應0|推薦1

我們在孤獨中,企圖與家人抱團取暖,卻在一個個並不完美的家裡像豪豬般互相傷害,陷入更大的孤獨。要到哪裡,才會停止漂泊?

從童年到少年,我總是反覆做一個夢——

一下水就秒變秤砣的我,在夢裡,居然像穿江龍一般身手矯健。

從轟轟作響的瀑布滑落靜謐的小泉眼,再遊進叮叮咚咚歌唱的小溪,接著來到一條暗流湧動的大河,被水底的旋渦牢牢吸引住,毫無掙扎之力。

堅持一段時間掙脫無果,就乾脆徹底放鬆了手腳,隨波逐流。

一股神秘的力量,將我緩緩推向水面。出水的瞬間,無邊無際的藍色溫柔地擁我入懷。

心,頓時安靜下來。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啊,我終於回到家了!

這個夢,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成年後的二十多年,我再未做過這樣的夢,直到不久前,我才漸漸明白這個夢究竟要告訴我什麼。

人生盡頭的呼喊——回家

「我們回家嗎?」

「不,我上班,家裡沒人照顧你。」

「我要回家......」

「你等半個月,放假接你回家。」

「我要回我的家......」

「你要回哪一個家?」

「回所裡,和你媽媽的家。」

「那家沒人住了,是回我家哦。」

「不回你家,回我家。」

「我沒空回去收拾,暑假在我家過。我和你在一起,我家也是你家。」

「這樣啊,也好。」

放暑假前,我去老人公寓看爸爸,不記得這是他第幾次鬧著回家了。他自從兩年前住進老人公寓,鬧著回家就成了常態,哄他回我家也成為我的日常功課。

爸爸幼年異國喪父,童年離母回國,少年寄人籬下,青年成家生女,中年離家創業,老年喪妻生病離家。坎坷一生,不是離家就是在離家的路上,如此缺乏家的關愛,也許正是爸爸在暮年如此執著於回家的原因。

不想回家的小女兒

而我,卻自小渴望逃離家。

父母常常加班,在家的時候也多為瑣事爭吵。

媽媽在單位是小領導,回到家也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事事要求完美的她會把每塊地磚都擦得如碟子般錚亮。

爸爸則只是小聲申辯幾句,之後就變成悶葫蘆。

姐姐也襲得媽媽的強勢,在父母忙碌時嚴厲地管教我,有時竟然比媽媽還兇,我不聽話就會被嗶嗶打頭。

所以小時候,我最美好的時光就是離家出走,在外躲避偷閒的日子。我常常躺在樹上看書,望著悠悠白雲在空中飄蕩,很想變成一朵雲;在小溪裡光著腳丫子玩水,很想變成自由自在的小魚兒,隱身在水草中;和小夥伴嬉戲打鬧,在笑聲裡忘記一切煩惱......

我渴望家的溫暖,卻更害怕來自家的傷害。

工作後有段時間和姐姐同住,因著畏懼她言語暴力的傷害,我每天下班不論日曬雨淋,情願「斜風細雨不須歸」,坐在樓頂暴吃零食,在外走到天黑不想回家。

最嚴重的時候,還患上了「節假綜合症」——在我家,媽媽嘮叨,姐姐抱怨;我和爸爸通常不吭聲,選擇性耳聾。所以別人過節是團聚歡樂,喜氣洋洋;我是一回家就頭痛,巴不得假期快結束。偏偏我又是老師,有超長寒暑假,不得不滯留家中。

後來,我愛上了旅行,就是因為可以離家,暫時拋下煩惱,去遠方清靜一段時間。每當我有機會漂泊在外,不彈盡糧絕是不會回家的。

歸家的孩子

2003年8月,我不得不開始學習照顧病人。因為媽媽得了乳腺癌,住院手術化療,我開始天天跑醫院。暑假裡是白天晚上全陪,整個九月是白天工作晚上替換爸爸陪床。終於在十一假期第一天,我頂不住了,上吐下瀉,暈倒在路旁,自己也住院半個月。

骨子裡,我是個完美主義者,特別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我都希望自己是毫無瑕疵之人。但其實我做不到,高壓之下,我像用久了的瓦鍋一樣,表面完好,內裡卻布滿細細的裂痕。

之後的五六年,我陷入了自我放縱的怪圈,各種壓力下,我只想放鬆,隨心所欲,從工作狂到健身迷,從熱衷網戀到遊戲感情,從沉迷購物到到處做好事,從徹夜閱讀到瘋狂寫作。

表面上很充實,實際不過是在透支生命。放縱的結果是抑鬱症頻繁復發,我成為一具意志消沉、了無生趣的行屍走肉。詭異的是,我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漸漸變得不完美,身材變形,失去健康活力,失去青春純真,更失去了心靈的自由。

2010年底,媽媽癌症復發,兩年後病逝,期間一直和爸爸住在我家裡。那時我工作也出現變動,巨大的壓力讓我無處可逃,緊繃的弦終於斷裂。白天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常常在發怒和沮喪間來回切換;晚上則徹夜難眠,默默流淚到天明。

媽媽化療回家休養期間,教會很多弟兄姊妹到家裡探訪。那時我雖因壓力,抑鬱症復發了,但他們身上的愛還是深深吸引了我。

第二年春天,我因抑鬱症不能工作,在家靜養半個月,開始到教會聽道、查經,漸漸被吸引。一天晚上,我在房間翻看聽道筆記,看到一篇浪子回頭的講道,心中突然明白自己就是那個離家出走、在外流浪,最後狼狽歸家的小兒子。我嚎啕大哭,跪下來承認自己錯了。一股久違的輕鬆湧上心頭,那個晚上,我像個嬰孩般睡得很安穩。之後我參加了半年的受洗班學習,年底受洗歸主。

學做顧家的大孩子

教會成了我溫暖的家,我開始學習服事教會的家人——探訪,帶查經,投稿校對會刊,管理圖書......但隨著服事的深入,需要和更多人打交道,在這過程中,看到人的墮落和不可救藥;我的情緒總是起起落落,讓我時刻處在渴望抽離、卻不得不返回現實的掙扎中。

兩年前爸爸摔了一跤,做髖關節置換手術,我連續幾天陪床。在病房此起彼伏的鼾聲裡,我清醒得讓人惱火。

爸爸瘦得只剩一副骨架,力氣卻分外大;每次我扶他起來,手都會被捏得生疼。整個晚上他不是在說夢話,就是鬧著要尿尿——往往傾盡全身力氣也不過擠出幾滴,甚至完全沒有,有時又全尿在床上了;要不就是鬧著要吃東西,不給他就叫得更大聲......

看著他那樣受罪,我潸然淚下,才發現自己如此笨拙——尿布換得不利索,幫爸爸翻身也翻不徹底。笨手笨腳的我,往往要費老大工夫,才能安頓好爸爸。只好邊撫摸他,邊不停禱告,求神憐憫爸爸,消除他的不安和痛楚,我情願替他受這份罪。

有個晚上,爸爸用客家話、普通話和白話交替著說夢話,好像在和什麼人解釋我們全家的身份。在不停的摩挲中,我漸漸產生了錯覺,似乎我是在安撫一個孩子。

我不由得止涕而笑,想起有天晚上,我扶他回屋,他突然冒出一句:「一個新人誕生了!」可不是嗎?兜著尿布,躺在床上,各種撒嬌,爸爸此刻不就是個新生的嬰兒嗎?

那一刻,我想到在神面前,我永遠是個孩子。雖然我已經滿臉滄桑,但內心深處仍是一個孩子,因為我渴望成長、熱愛自由,卻不願受束縛,所以我總想找機會離家出走。

可神並不會嬌縱我,讓我成為情緒的巨嬰;而是會引導我,按我的身量給我可以承受的挑戰,使我內心平靜安穩。真正的成熟長大,不是出門歷練一番就能完成的,反而是在你甘心情願留在家裡,為所愛付上失去自由的代價,進入受限的環境裡,向下移動服事,那一刻你就開始長大了。

在學習照顧爸爸的過程中,爸爸變得越來越像孩童,吃喝拉撒和醫療住行,凡事都越來越依賴我,而我卻彷彿變成了母親——要學會井井有條,甚至未雨綢繆地安排好一切;同時要心平氣和地放下自己的追求,先滿足爸爸的需求。我的一切需求都在他的需求面前化為無有,我也在不甘心、抱怨中漸漸平靜下來,學習順服神的安排。

這些年來,我就在這樣的張力裡不斷摔跤。我越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計劃和利益,就會摔得越疼;每次摔疼了,我就會老實一陣子,不再折騰,安心順命做好手頭的事。驚喜的是,當放下自己的所有追求時,不再完美的我就在基督耶穌裡,漸漸變得踏實,不再抱怨。感謝天父,讓我在服事教會,服事家人,服事同事的過程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將我從罪中釋放出來。

真回家——靈魂的回歸

仔細想想,不光是爸爸一生顛沛流離,在地上找不到固定居所;你,我,他,所有人,終其一生,不也是在人生客旅中尋找歸路嗎?

紫羅蘭色的茫茫夜空如大河奔流,雲彩是河中的渦流,超大的月暈擁著明黃的半月,看上去胖成了圓月,星星們跳著羅裙舞;藍紫色的群山奔騰,像在趕路;捲曲的白楊樹枝葉挺立在風中,遠處一棟直指夜空的尖頂建築物(有點像教堂,但沒有十字架)矗立。夜幕下,所有物體似乎都在匆匆趕路,仿彿在尋找回家的路途......這就是文森·梵谷在《星夜》裡給我們描繪的場景。

這幅畫,創作於1889年。這位畫家當時住在聖雷米療養院(精神病院),他陷入恐懼和迷茫之中,幾度崩潰。就在這看似最沒希望的時刻,他不停地畫,畫出了一幅幅更成熟、更大膽、更震撼的作品。令人驚歎的是,生活灰暗,他手裡的畫筆卻勾勒出一個鮮亮的世界。這一時期他的其他作品,也都不約而同地有旋轉的線條、強烈的情緒和巨大的視覺衝擊力,用筆粗獷有力,愛和渴望愛的主題呼之欲出。

一年後,他開槍自殺,後世人因此多將他看作瘋子般的天才畫家。但透過他的畫,我看到他破碎心靈背後,那個渴望歸家的孩子。

馬奎在《百年孤獨》裡寫下這幾句話: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我們在孤獨之中,企圖與家人抱團取暖,卻在一個個並不完美的家裡像豪豬般互相傷害,陷入更大的孤獨。直到我們的靈魂回到天父那裡,才會停止漂泊。我的人生,就像我曾經反覆做的那個夢——從拚命逃離那個不完美的家,到不得不歸家,最後是被愛吸引回家。幸運的是,夢醒時分,回家之路的盡頭,祂伸開臂膀迎接我。

我們一起回家吧,好好安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不再四處遊蕩......

-END-


作者簡介

新露

來自廣西南寧,小學科學教師,自幼喜愛閱讀。2011年信主。2013年4月,參加文藝創作營。2017年開始參加創文文字人社群服事。在線上線下創文課程和服侍學習中得滋養安息,被祂從抑鬱深坑中拉出來,由文字小白變成願意終身服事的「蚊人」。口頭禪「我太難了,幸好有神」。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973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