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被打敗很久了
2010/01/25 21:32:09瀏覽5540|回應14|推薦30

引用文章╱新聞: 

當孔子遇到阿凡達 

看到引用文章之一,大家自然覺得好笑。至於多麼愚蠢?

多麼令人啼笑皆非?則未必。「五十步在笑百步」懂嗎?

孔子的理想是天下要像「周朝」金字塔式的封建社會天子、

諸侯、卿、大夫、士、百姓、奴隸等一切「有規有矩」的

理想社會不幸那只是理想。就算周公是儒家封的「聖人」

也要苦戰三年才打敗「各位兄弟們」,還殺了一個,天下才又

算是安定。「姬旦兄」,你怎麼沒有試試「以德服人」呢?

春秋當時在孔子眼中已經是亂世,他主張的「克己復禮」為仁

等等,不是不好。只是孔先生,你的東西只約束到「小人」

(老百姓),管不到「君子」(當官的),皇帝就更別說了。

「春秋」?有史以來那個「亂臣賊子」怕一個死人寫的書?

對皇帝來說,「史官」也是可以收買的,「史家」還強的多。

(立正!向太史公敬禮) 

我們談的更「純學術」一點,儒家自漢朝起本來就有「今文」、

「古文」之爭,這一爭就從從西漢初爭到東漢末。直到鄭玄

以古文經為本,兼採今文經各家說法,紛爭才稍為平息。

漢初,儒家吸收陰陽家、法家思想,但是麻煩的是如董仲舒

之流偏又自居「正統」。後來變得越來越像一種宗教,又

不容許創新。北宋時新舊黨爭,雖說政爭為主也有學術紛爭

(程頤蘇軾水火不容)。後來宋明理學為人所厭,有一個

原因就是,強將「天理」、「人欲」分開,並視為不容。

現實上,那裡分的清

南宋時,「程朱」與「陸王」有義理之爭。先點一下名,

「程朱」的程是北宋程頤程灝兄弟,這時已死,朱是朱熹。

「陸王」的陸是陸象先「王」是明朝王陽明點名完畢

上戲。「程朱」的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這樣做很好,近似蘇格拉底說的:「知識即道德」。但是

「涵養」、「致知」兩種工夫本質不相同,陸象先看出兩者

都屬於「經驗」,已與傳統「內聖」不同。朱和陸還有

「鵝湖之會」,結果就是「見仁見智從此兩派烏煙瘴氣

數百年。元朝時「九儒十丐」大家變成一樣「衰」。明初

朱熹昇天了,這可得解釋一下,不是變神仙,首先朱元璋想

做他後代沒成,所以地位上升。孟子?不是幾乎出孔廟,

還是出去了又回來,你就別提他了。不過明初科舉更「成熟」

學子考試項目是「經義」、「寫作」、「時務策論」。

「經義」有人也許不太明白,說那是「八股」就懂了。考試

內容是四書五經,死老朱還限「朱注四書」答題,能用

「朱元璋注解」更好。到了明朝末年一票人走火入魔,只能

「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個火坑滿人入關後

延而用之,所以一直到五百年後才消失。 

1949年之後,台灣與海外有一群人借用西方學術方法整理「固有

學術」認為只要復興「固有文化」特別是振興「儒家」,就能

復興中華。他們對於 固有文化的缺失,則是「勿論」,或覺得

這部份無關緊要。王永慶、國民黨可都出過錢「贊助」這些事,

到如今也60年了,大家覺得他們成功了嗎?有何具體成就可說的?

解決現代社會問題,我們所缺的一直是「理智的批判精神」,前人

遺產勢必有取有捨」。只是台灣又何嘗沒有以政治玩弄「學術」

或「思想」的嫌疑「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種沒完沒了的事

也要總統掛名會長?我們不是正嫌他雜務太多?如果台灣自己也

逃不出這種「魔障」,大陸也只是回歸到同一個「迷思」之中

共產黨的算計也純粹想調教出一批「順民」而已。 

現代社會體系比春秋複雜多了不會「完全」照「以前」的那一套

運作上下關係不變「相處」方式已變我們還是要走出「自己」

的路。最近幾位「教授」的「胡言亂語」引起許多風波。這些

對錯先不說一竿子打盡一船人的態度不能說沒有缺憾。另外有位

香港來的「和尚」對不起也是「教授」他說的那些「課程」

有些也絕對不適於「通識教育」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有演講、

藝術音樂欣賞、西方精神文明入門(歡迎提供其他經驗)。

沒有「基礎生物學」「普通動植物學」的基礎,來唸「遺傳學」?

饒了我吧!希望是記者聽錯了) 

西方有句名言:「讓學術歸屬學術。」當時孔子在外流浪十幾年

沒有人重用,他就已經輸了。悲哀幾千年,也早就習慣了。

我們所學到的「孔子」思想更非原貌,我們就讓孔子好好安息吧! 

兩個笑話輕鬆一下

有一個無人看守的廟宇,其中有三尊神像孔子、釋迦牟尼佛祖

與老子並列神案之上

有一天一位僧人路過休息拜完釋迦牟尼怒道

「我佛至尊,安可居次?」就將佛祖神像移到中央。

又有一天,一位道士路過休息,拜完老子怒道:

「老子道尊,安可居次?」就將老子神像移到中央。

又有一天,有一儒生路過休息,‧‧‧

如此人來人往,三尊神像金身變「殘身」。

老子嘆道:「我們倒沒什麼,都是下面的人搞壞的。」 

二、

有兩個道學先生議論不合互指對方為「假道學」爭議不下

來請孔子裁判。孔子下階鞠躬言道:「吾道甚大,何必相同。

兩位皆真丘所素仰豈有偽哉?」兩人大喜而退。

弟子曰:「夫子何諛之甚也?」

子曰:「此輩人哄得他去夠了,惹他甚麼?」

註:出於「笑林」浮白主人選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tSpider&aid=3721786
 引用者清單(1)  
2010/01/29 21:55 【網路蜘蛛的肥皂箱】 我們需要的是卸下思想包袱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11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孔子真的被打敗很久了
2010/01/26 06:15

如果孔子真的被打敗很久了,今天便沒有了孔子,哪兒還用得着你來七嘴八舌。

二千多年來,每一朝代都有人打孔子,然而直到今天,孔子還是孔子。

且看共產黨批孔批得熱火朝天,毛澤東還做詩說:「孔學名高實秕穅。」到今天不但偃旗息鼓,而且全球到處設孔子學院。

子貢曰:「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杜少陵詩云:「汝曹身與名俱沒,不廢江河萬古流。」

NetSpider(NetSpider) 於 2010-01-26 16:30 回覆:
誰「陽尊儒術,陰事申韓」?
被打敗還是可以存在啊,老莊墨不是?
共產黨孔子學院教的是「真孔子」或「假孔子」呢?
儒家學說自「漢初」就變質了。
「讓孔子也好好安息,遠離政治鬥爭吧!」

王僧劍的頑石集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誰來定義「成敗」呢?
2010/01/26 02:07

孔子的思想,有一部份是一直滲透到了現代,譬如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關係,還有人愛的精神,王道的期許。很多都還是中國人、或華人的價值觀。當然我們說有些當官的、當皇帝的,根本不把這他當一回事。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文化上,這樣的價值觀已經被華人普遍接受了。從這個觀點來看,孔子勝了。

但是孔子的簡單的政治倫理,天真的大同理想,那可能真的是慘輸了。

但是孔子的歷史觀,也就是用歷史不是單純的紀錄事件,而是透過春秋史筆,對政治人物的臧否,進而對政治道德的約束。這一套,一直到數十年前,都還是牢牢的形成中國人的價值觀。由於中國人一直沒有真正的奉行宗教,這一套春秋史筆的精神架構,透過二十五史的延續,在中國某種程度替代了宗教的道德滌淨功能。歷史上許多道德高尚的人,在關鍵時刻做出勇敢的犧牲、抉擇,都是考慮到歷史會對他的紀錄。因此,在這方面來說,孔子又是大勝了。

就像司馬遷說的一樣,許多政治人物,他們活著時風風光光,前促後擁,徹底打敗孔子。但是兩千年過去了,大家還在討論孔子,考生還在拜孔子。而那些活著時風風光光的政治人物,還有多少人記得、知道呢?而孔子一直活在大家心中,精神上已經不朽。誰能說他全面輸了呢?


NetSpider(NetSpider) 於 2010-01-26 16:20 回覆:
別替「大家」代言。

W&J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世間事
2010/01/26 00:32

世間事,不論學術,政治,宗教,凡有一利,必有一弊。

扶得東來,西又倒!幾千年來,不過是左扶右扶罷了!想將來,亦不過如是。


百年歲月彈指輕 千古何處覓高儀
NetSpider(NetSpider) 於 2010-01-26 16:16 回覆:
只能求「利多害少」。

云洲旅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可以看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2010/01/25 22:44
中國歷代以來,都是陽儒陰法,也就是明面上推崇儒家,但實行的卻是法家。這是政治需要,也是中國大一統的需要,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裡,講的極為透澈。

中華文化絕對不止儒家,還有許多,但獨尊儒術,是為了維持王朝的穩定之用。因為只有儒家的文化,才提供了以家族模式統制的組織規範,讓那麼大的領土,都可以在一個人的控制之下。

而從漢朝董仲舒獨遵儒術以來,數千年的推動,儒家學術,確實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人的靈魂裡,從儒家學術變成了儒家文化。在這個文化裡,最主要的部份,不是那些華而不實的為政之道,而是要中國人,以家族為中心,建立起一個上下有序,敬老尊長的政治組織。

他要中國人,晚輩要尊重長輩,長輩要愛護晚輩,維持住周圍人的關係,並且把這種關系一圈一圈的擴大,終於皇帝的手上。

中國人是智慧的,為政者深知,這種制約,如果只靠幾本書,諄諄教誨,那是扯蛋。所以把法家那套嚴刑峻法拖了出來,不遵循這規範的,死。這可不是儒家推崇的東西,是法家的。所以中國歷朝以來,就是陽儒陰法。

所以,中國歷代以來,孔子早死了,但也一直沒死。

那個死了,那個活了,就是徵結的所在了。
NetSpider(NetSpider) 於 2010-01-26 16:14 回覆:
謝謝你,黃教授的書都很值得一讀。
他跳出「王侯將相」,以更大的格局看歷史的變化。
在中國「血緣╱倫理」關係最大,「地域」次之,
「仕紳階級」又次之。當「泛孝」思想->
「事君如父」成為儒生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中國人自動地:「有取有捨」。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