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宣佈】Whoops,不小心刪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討論
2021/06/27 04:14:13瀏覽62943|回應11|推薦15

剛剛在清除新留言的時候,不小心把整個第一頁都刪了。這裏包含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討論,我也沒有辦法讓它們在留言欄復活,只好拷貝到新文章裏發表於下:

有關《三體》、劉慈欣和科幻

AbzX5 於 2021/06/24 22:05 問:

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刘慈欣自己就认为, 假想有想象力的未来技术反而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部分, 社会反应是次要的,这是他的作品特色. 我本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直到发现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把幻想技术当真了. 文艺作品越是明确的让读者意识到这只是小说家言, 创作自由越大, 这是一种很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

王孟源 於 2021-06-25 01:33 回覆:

真實的科技探索,是10000個可能方向(“點子”;不過不是劉慈欣這類民科級別的點子,而是行内人做研究過程中想到的點子)裏,只有1000個經得起理論初步檢驗;這1000個之中,只有100個能通過第一級的實驗驗證;這100個之中,只有10個能在簡單的效費比估算後過關;然後這10個點子交給創投基金,基金只要10個裏有1個搞成,就算很了不起。

科學的根本在於求真,技術的關鍵在於實用,民科級別的胡思亂想,反其道而行,那麽流行之後成爲騙術橫行的思想基礎,在所必然、是事先就可以簡單預見的。這也是我昨天說“科幻的核心從來就不是科技”的邏輯根據:既然是民科幻想,當然是假的、不實用的,這樣的“科”和“技”,其價值是絕對負面,越是當真、越是受歡迎,對社會民心的腐蝕就越大。

科幻作爲虛構小説的一個類別,有什麽特別的價值?一般小説的優劣,取決於對人性的描寫是否深刻全面。人類歷史上可能出現的遭遇,已經包含了所有文學創作的需要,根本不必再去憑空創造虛無的假科技背景。所以硬要去假想科幻,就只能在科技或者其社會影響上做文章;既然前者是危害極大的錯誤方向,做社會探討不只是理想中的目標,而且可以用嚴格的邏輯推論證明是唯一值得寫、值得讀的作品類別。

以上我用三個段落就完成科幻發展方向的論證,糾正了大陸科幻圈子數十年的迷思。在這之前,中國的文學和社會學學者沒有一個能達到正確的結論,這不是整個文科教育出了大問題的又一個表徵嗎?

AbzX5 於 2021/06/25 02:41 問:

非常有趣的观点, 没想到王先生的观点这么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这个左翼的戏剧家就反对主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什么像什么, 以及后世逼真的好莱坞特效等等), 而认为应该在观众越来越投入看戏的时候, 想办法让观众清楚地知道这是戏, 自己在看戏. 他认为, 社会会制造一些虚幻的意识, 比如说讲一个穷家女爱上富二代,经过剧作家重重巧妙的可信的安排最终结局美满, 这使人相信阶级背景差异这么大, 却还是有可能实现,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象, 会麻痹人的心智, 使人忘记身处的社会存在强烈的阶级剥削. 这种戏剧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所处的现实, 并且觉得自己也有机会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改变生活, 就像中彩票一样, 而忽略了绝大部分人是不会中彩票的.

虽然我对王先生严厉反对硬科幻的说法持保留意见, 我从来觉得硬科幻也只不过是游戏, 毕竟民科不能当真, 但考虑到现阶段不少大众的确被迷惑, 而科技的发展又太过专业, 所以同意的确要加以批评. 如果将来硬科幻的作品能够通过各种方法"疏离"观众, 透过某种办法, 反复提醒观众这是戏, 不得当真, 那么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 在大众对科技发展普遍树立正确的观念前, 现阶段只能严厉批评了.

王孟源 於 2021-06-25 04:54 回覆:

你誤解了;我的結論並沒有那麽極端。

“逼真”純粹只貢獻爽度,對普羅大衆是投其所好,我不反對。真正重要的是知識分子的態度,必須有超越普羅大衆的理性覺悟。這個覺悟如果能來自觀衆對議題的深刻瞭解,那是最好;但若是連知識分子級別的觀衆也被迷惑了(這正是“宣傳洗腦”的定義),那麽就必須堅持對事實真相的尊重,而放棄部分擬真的程度,總比禁掉虛構元素要溫和容易。尤其這裏我說“放棄擬真”,指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在真實世界中的姿態;劉慈欣高興寫三流作品,普羅大衆喜歡看,那都由他們,但主流知識分子必須知道他在胡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於 2021/06/26 15:10 問:

我在中學時,閱讀科幻爽文(其實內容幻想居多,科學成分趨近於零)曾帶給我天馬行空幻想的樂趣,也多少保持住我對以科學方法探索未知的興趣,後來接受了嚴謹的科學訓練,自然也就不為其所迷惑。我本以為科幻爽文爆紅,引起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好事,可是經先生分析後,才知其整體與長遠的害處。請教先生對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或者是正確面對科學的態度,有什麼好方法?更深一層,這個社會的資源有必要用來普遍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嗎?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0:33 回覆:

我説過了,“爽”的成分純粹是糖衣包裝,兼有娛樂和吸引效應,本身並非負面。科幻作品中充斥假科技、真幻想,也是天經地義,原本就在於探討人類群體對新奇環境背景的反應,背景條件是否切實際不是問題,反應是否合理、與現實社會的對照是否有意義,才是重點所在。甚至原創性都不是決定性因素:我近年遇到最好的科幻作品,是《The Expanse》,其中關鍵的科幻前提假設是人類找到早已滅亡的外星文明所遺留下來的超光速星際旅行系統。對科幻稍有涉獵的人,都應該立刻注意到這個點子正是1978年雨果獎得獎作品《Gateway》的核心假設,後來已經有無數小説和游戲模仿過(例如《Mass Effect》)。但是這幾個系列所描述的人類社會各各不同,對“新發現”的反應也各異,所以各自有其價值。這和劉慈欣照抄Niven的點子,純粹是爲了唬沒見識的讀者,根本沒有用來探討社會議題,完全是兩回事。

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有自然法則、天然資源、也有技術能力,而且越到後來,後者的重要性就越高。科幻在超越現實的新奇前提假設下,才能用以往未有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社會的作用機制,其實可以比只談人性的傳統小説更爲宏偉、深刻。劉慈欣反其道而行,爲了“以弱勝强”的爽,必須在故事後段硬是掏出“新科技”來推翻既有的邏輯限制,如此幼稚低級的作品,有腐蝕人心、危害家國的效應,不是很自然的嗎?

至於要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的確正是科幻的實用貢獻之一,但是必須是好科幻,不把幻想成分硬拗成真實的。換句話說,一般讀者成長超過初中程度之後,就應該普遍明白科幻作品中的“科技”不能當真,否則反而有大害,而始作俑者自然成爲理性知識分子應該全力打伐的對象。

有關城鄉發展和人口密度

AbzX5 於 2021/06/25 18:12 問:

既然谈到新大陆, 王先生对中国的"人多地少"有没有什么战略提议?

中国许多战略难处是人多地少造成的. 由于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 中国不得不对土地开发做一些严格的管制. 农业用地与宜居城市建设用地严重重合, 导致了房产用地供应不足, 投机分子更是利用供应不足, 导致房价进一步飞涨.

我记得, 历史上法国人为了保卫北美新法兰西殖民地, 建立了Fort Du Quesne阻挡英国人西进. 英国人早期在东海岸13州建立的农业, 和欧洲本土相比, 并无特色, 而直到英国人打下Fort Du Quesne并改为匹兹堡Pittsburgh后, 才一路占领中央大平原. 虽然当时英法斗争可能主要在富庶的亚洲殖民地, 但对未来的美国人而言, 打下匹兹堡无异于满清攻下山海关, 从此进入富庶的中原, 是真正的"北美入关学". 中央大平原举世罕见的肥沃土地和粮食生产, 在芝加哥装船, 在铁路未普及的年代, 就能通过五大湖运送大西洋, 源源不断穿过窄窄的大西洋送往欧洲旧世界出售, 使得今日美国人仅粮食上, 就获得天量的洲际资源, 发了大财, 战略回旋余地极大. 这大概也是芝加哥喜欢吹嘘自由市场的原因, 因为从诞生那天起大概就不用担心供应和消费问题, 更是有发达的农产品期货交易.

中国经过漫长发展, 人口已经密集, 这个世界恐怕已经没有什么新大陆了, 如果想要人人过上美国的居住条件, 并保障粮食安全, 只能(1)发展更节地的农业革命性新技术, 而且要规模经济可行 (2)海军成为世界第一, 能强力保证海外粮食贸易而不必担心被封锁.那么依照王先生的经验, (1)和(2)哪个更容易做到, 会先发生呢?

如果中国能有办法解决粮食安全, 这将大大增加战略回旋的余地, 民生财富也会有巨大进步.

王孟源 於 2021-06-25 23:03 回覆:

250年下來,人類經濟活動的結構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國家中農業產出在GDP佔比極低,唯一的戰略意義在於國安方面。再加上農耕地不足(其實淡水供應也是限制中國農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在當代大量消費動物性蛋白質的前提下才有的問題,在國安受威脅時,可以簡單暫時改爲遠較高效的植物性口糧。所以中共固然始終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以避免被掐脖子,但這是建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政策偏重,並不是客觀情勢出現了什麽特別危急之處。

AbzX5 於 2021/06/26 00:55 問:

王先生的意思是, 如果愿意暂时性的吃素, 吃植物蛋白, 从国家安全上讲, 中国耕地实际上还是够的, 只是维持吃肉蛋奶的消费, 耕地才显出不足, 目前对土地的严格控制更多的是政策惯性?

我认为未来获得海洋霸权后, 土地保护可以适当放宽. 我自己是这么计算的. 美国2020年海军军费两千亿美元, 假设每年折旧10%, 那么美国海军整体资产大约相当于两万亿美元, 而中国粮食年产量是1.3万亿斤, 假设中方投入和美国一样多的钱来建设一支海军, 保卫同样多的粮食贸易(当然实际国际粮食交易没这么大), 成本为每斤粮食1.5美元, 等于一斤10元人民币, 而国内粮价大概4元一斤. 这样一来, 不难看出, 建设一支海军保障全球贸易, 并在获得海洋霸权后适当放宽土地管制更为划算. 人类目前的生物技术水平, 大概还不能做到以10元一斤的成本, 不依靠耕地"合成"粮食.

王孟源 於 2021-06-26 05:04 回覆:

你擔心的,都是很次要的考慮。如果中國不再有任何外來的威脅(在未來20年達不到),都市計劃也不應該有本質性的改變。這裏我所指的是人口密度;美國式(尤其中西部)的大洋房、大間距規劃和全世界其他先進工業國家相比都是極度的奢侈浪費(澳洲可能例外),而且有著種種的惡劣後果:不但憑空强迫人民時時開車,而且公共設施效率低、成本高,導致地方政府財政普遍極爲困難,以致現在連Biden都想要拆除部分高速公路。

城鄉發展是普世問題,更合理的先進經驗到處都可以借鏡,例如荷蘭的道路規劃就值得有興趣的讀者去研究一番。

有關美國籌劃中的新冠溯源宣傳攻勢

Submarine 於 2021/06/26 11:56 問:

我倒是觉得您的担心恐怕会成为现实。高层确实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缓不救急,整个系统的调整是个大动作,现在只能依靠外交力量在斡旋和反击。美国确实挑选了最为有力的攻击点,也是最有可能拖住中国崛起势头的方法。半导体上的失利导致发展被延缓几年的时间,就是不知道宣传战上一连串的失利是否可以拖垮中国?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1:03 回覆:

中方與歐洲生醫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的專家不少,沒看到任何動員跡象,真讓人百思不解。

有關國家級人才的選拔和培育

路哥哥 於 2021/06/26 14:17 問:

古今人才对比是否合适?比如刘邦的班底,韩信好像没学习过什么东西,就变成军事奇才了,张良也就莫名其妙得到一本书。类似朱元璋很多也就是身边的一些穷哥们。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也有不少没什么文化但是会打仗的将军。这是不是古今人物智商差不多,但是今天的社会复杂度要远高于古代。类似以前的土法炼钢入门简单,今天的高级钢铁冶炼就难了;农村很多人都会盖房子,但是盖摩天大楼却要非常专业的人才。因此古代那些人才,凭借是个人的机智,今天确实需要非常专业的训练才行。因此很难说据此说古代的训练比现在好。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2:28 回覆:

你把一流和一般人才混爲一談了。如果全中國有大約一千多個一流天才,這個標準不正應對著百萬人選一嗎?你心目中的那些專家真的夠格嗎?那個公開質疑楊先生的研究生,顯然自以爲了不起,但他到了二十好幾,連自己行業的基本原則和定位都搞不清楚,把王貽芳這種四、五流學人當作神仙一樣膜拜,說他是九流可能都太寬厚了。

雖然最近我把選拔、教育和獎勵機制並列,但那是因爲在現代專業細分的背景下,二、三流的人才也可以有重要的貢獻。其實對真正一流的頂尖人物來説,只有選拔才是最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固然有其上限,但這個上限依舊遠高於一般人的想象,只要思考訓練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格物致知的基本條件滿足了,自然有天才能脫穎而出,回應時代的召喚。

當然專業細節的指數式繁衍,的確會把精煉的工匠技術和獨立的天才創造混肴起來,也可能成爲浪費時間精力的泥淖。尤其是行業組織一旦達到足夠規模,就自然有官僚慣性,即使無正事可幹,也必須繼續發明出新課題來忙碌,高能物理理論去搞超弦是典型的例子。你覺得真正一流的人才,是那些留下來寫出無數玄學論文的“大師”,還是有足夠見識和膽氣、願意堅持科學原則而轉行,另外開創出新事業的人?

【後註】經常有些時事話題,整個華語世界都缺乏精確深入的解讀;如果有人問,其實我很高興解釋清楚,但這些話題如果太瑣碎,尊重部落格的讀者反而不想提起。以往我可以在《觀網》做簡單評論,但那裏的讀者水準下降太多之後,我也失去了一個傳播正確訊息的管道。雖然這篇正文沒有單一主旨,是博文中的異類,但也剛好適合我閑聊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時事。

首先,昨天(2021年六月26日)土耳其宣佈正式開建Istanbul運河。這裏的内中奧妙,在於1936年的Montreux Convention,容許土耳其收回對Bosporus海峽的主權和管理權,但規定不能收通行費,也不能憑空設限(所以當年對Varyag是基於“安全顧慮”而做的特別安排)。近年來,海峽的交通流量早已觸頂,Erdogan卻故意不花錢疏浚,反而積極籌備投資興建與其平行的新運河,其第一步用意很明顯地是爲了創造一個類似蘇伊士運河的搖錢樹;要能管制軍艦出入,則必須先逐步讓海峽“自然”擁塞封閉,這應該是Erdogan的長期目標。所以如果幾年後運河建成,海峽就忽然出了“意外”而必須進一步減低通行量,我一點也不會驚訝。

同樣在昨天,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因對情婦做利益輸送而被迫辭職。表面上這是西方國家政客調皮搗蛋被抓包後的正常收尾,但這裏有兩個非常不正常的細節:1)整個Johnson政權的每位大臣,幾乎都爆發過婚外情關係或者利益輸送的案例,尤其是Johnson自己案情特別嚴重,卻因爲選民只關心Brexit,而從來沒有人必須正面道歉,更別提引咎辭職;2)這次揭發Hancock醜行的,不是反對派媒體,而是向來在幕後主導保守黨的Murdoch手下的《Sun》(《太陽報》)。《太陽報》用頭條去揭自己人瘡疤,其離譜程度類比於(假想的)《蘋果日報》報導黃絲貪污侵占捐款,絕對不是爲了正義、公理或對事實的尊重。這裏必然是Murdoch先決定要開除Hancock,然後才找藉口。至於Hancock必須下臺的真正原因,雖然有一點可能純粹是為去年疫情防治搞得亂七八糟而背鍋,但我懷疑有更嚴重的私下衝突(因爲上周Dominic Cummings剛剛爆料,Johnson曾經大駡Hancock是“Fucking hopeless”),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公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64376156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1 10:19

...再到現在的Amazon Drone Delivery。它們不可能實用的關鍵,從來都不只是技術上的,也來自經濟性和社會性...

请问这里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指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1)美国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住single house, 有后院供无人机停放 (2)美国大小机场总数很多, 空中管制限制很多 (3) 垂直无人机负重太小, 快递能量消耗太大, 传统飞机有机翼提供升力, 而无人机是靠风扇动力硬扛. (4) 最后一公里的快递, 场景非常复杂, 很难scale up.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2-21 15:29 回覆:
還有天氣、電綫、樹枝、(Drone)交通、以及意外打傷人的法律賠償風險。

Taizi Huang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02 22:55
58年前,Wiener在自传《I Am a Mathematician》中就指出科幻作品对科学家和年轻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战期间)科学幻想眼下大行其时,甚至在某些严肃的科学家中间也风行从科学幻想作品中发现是非曲直。我自己小时候也爱读当今科学幻想文学的先驱凡尔纳和韦尔斯的作品,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已经陈腐不堪,很为有害”。“滋生一代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自以为用了科学幻想小说的语言,也就是按科学方式思维了。我们的理工科学校有一个实际的困难,就是必须设法教育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认为他们要从事科学,只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于对破坏力、其他行星和火箭旅行等作出种种想象”。

上面两句话的主旨和王博士对《三体》的批评一致,和大家分享一下。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1-03 07:12 回覆:
是的,不論科技和社會如何演進,人性的弱點卻是不變的,尤其是人云亦云的Herd Mentality對群衆輿論的愚化作用,反而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普及而成指數增强。中國的發展太快了,民衆和官員都欠缺對假未來科技騙術的社會記憶和歷史沉積,全無免疫力,所以特別容易上當,那麽仔細研讀近代和現代先進工業國家的大衆傳播史也就格外重要。例如150年來,西方承諾要直接空運信件、包裹到每個公寓窗口的“未來學家”和“發明家”,至少有幾千個,技術從最早的熱氣球和仿鳥翼飛行器,到後來的直升機,再到現在的Amazon Drone Delivery。它們不可能實用的關鍵,從來都不只是技術上的,也來自經濟性和社會性,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群衆就是自願被騙。
其實不只是假未來科技,當前世界許多最嚴重的問題,都是歷史的重演。例如英美自2016年後民粹挾持決策,導致國家走上自我毀滅,在熟悉1920、30年代日本軍國化過程的人眼中,完全就是老片翻拍;而德國末代Kaiser和Trump在智商和個性上的類似,也是我幾年前就提過的。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10 03:25
最近几内亚政变是否会影响中国铁铝项目? 西非距离美国近而中国远, 这种事将来如果一再发生当如何处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9-10 23:52 回覆:
這事事關重大,我正在醖釀一篇文章來討論,留言欄的篇幅不適合談太多細節,你先等等吧。

第欧根尼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8/01 22:54

贴一段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现状,我的发小在国内985读研究生,他可以确认描述基本属实

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53976/answer/2028250054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8-02 05:24 回覆:
我已經解釋過了,這是自由市場體制下大小資本家玩弄規則,對外搞尋租、建立托拉斯,對内欺下瞞上、爭功諉過的典型現象。消費性行業原本就以群衆的主觀滿足為標準,難以定義客觀的是非好壞,容許若干程度的市場自由還説得過去;中國放任學術圈的專業精英也走上私利最大化的邪路,才是奇怪之處。
英美對學術界的管理原則是依托個人主義傳統,指望良心人施加同儕壓力,遇到離譜行爲主動吹哨揭發,雖然長久下來,原先健康的文化也會被逐利心態慢慢腐蝕,但至少比起中方要高明多了。

Fanboy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08 01:08

今天传出海地总统被刺杀,想连带问问先生对于海地的看法。

几年前阅读海地相关的文章,总是拿来和邻国多米尼加做对比。由于族群构成和历史不同,中文圈甚至有不少人用来作为种族差异导致社会水平的论据。现在想来,也许和利比里亚类似,实际是因为学习了完全不适合自身的美式制度导致的?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08 02:16 回覆:
是的,主要抄美國體制,小部分參考法國憲法。

梦游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04 17:10

关于王先生对刘慈欣和登陆火星的一番话,让我想起本人深为认同先前王先生撰稿和以节目方式疾呼有关科研资金需要用在刀刃上的肺腑之言,但时隔一段时间便对“创造奇观”一类的吹嘘放下警惕之心,直至见到最近王先生相关回复才再次恍然醒悟。用一句“文明”系列游戏玩家的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奇观误国”。

 这又让我想起有关我大学期间曾就可控核聚变的事情询问了我一位中国顶尖大学的物理学博士(现在在大学任教)学长,他对工程可行性的看法和王先生大致相同。但是我自己听完后本能地心有不甘,基于非理性的念想更多地是希望其他人能提出推翻这一说法的论述,直至看到王先生的文章后才彻底放得下执念。

 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比起冷酷的理性之言,还是更希望听到顺耳的话,并且即便在当时听进去了,过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又放松了警惕。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人听到逆耳之言后反过来勃然大怒拒绝接受。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05 04:05 回覆:
我是從30年前原版的《Civ》一直玩到現在的老玩家,這個系列至今依舊是我最喜歡的電腦游戲。奇觀(World wonder)在早期版本曾經是極爲OP(Overpowered)的,從《Civ IV》才開始被逐步Neuter掉,到最新的《Civ VI》的確有點“誤國”了。不過游戲的奇觀多多少少還有正面的效應,比起現實世界中大對撞機、核聚變發電、火星殖民這些純粹的錢坑+人才粉碎機,仍舊不可同日而語。
我想特別提醒你,《Civ》的Gameplay策略偏好,如同科幻小説一樣,也是主觀憑空設定出來的,不能直接移植到現實國際鬥爭之上。不過作爲作者觀察西方歷史的總結,它可以被當成理解Anglo-Saxon世界觀的一個參考點(換句話説,You must look at it from the next metalevel.)。
我以前説過,在那些學術騙局的討論中,雖然表面上是我一個人孤軍奮鬥,實際上我談的都是科學角度下早已明顯化的主流認知,只不過爲了圈子的共同私利,沒有中國專業人士願意或膽敢發聲罷了。你如果熟悉英語世界,就會知道在美國也有針對核聚變和火星殖民的批判聲音,不過被很成功地壓制住,只能偶爾出現在非常冷門的網站。對於這個中外文化的對比,有説法認爲西方個人主義文化鼓勵正義人士擺脫人情壓力,有助於揭發真相;這個看法有其根據,但不完整,因爲美國的利益集團雖然不能强迫每個人噤聲,但可以遏制(Contain)他們,然後用公共論壇上有意創造出的高分貝噪音來淹沒真相,然後殊途同歸。我當然希望能有其他人出面聲援,但是現實中原本就不能奢望到處都遇上楊先生這樣才德兼備的大師;至少大陸公共論壇的理性程度相對高於現代美國、噪音分貝數也較低,我的實話還能有一點市場,那麽就看是否能堅持努力下去了。

乌鹊南飞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02 21:15

王先生也看BOTN吗?没想到呀。据我的观察,当今的中国人活力和好奇心是很高的(可能是生活变好的缘故),各个小众的领域都有不少人玩,从冷兵器格斗(现在各大学都有兵击社团)到真人cs,自制航模,火箭,电脑上的军事模拟器和专业兵棋,人都不算少,往往国内视频网站搬运油管的视频,播放和评论比油管还多得多。

倒不是专门为3楼辩护,他讲那段话的背景可能您不太了解。上世纪中国人的精神食粮还是依靠主流媒介,80年代“文学热”大家订的都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杂志,看的主要是“正经”文学,就像当时影院引进什么片子大家就只能看啥,电视台播什么电视剧大家也只能照单全收一样,纵使科幻可能有许多潜在受众,但是媒介基本没有,所以还是小小圈子的自娱。现在看看科幻世界吧的回忆贴,大多数都是90后在回忆幼时读科幻世界杂志,他们能读书认字的年纪,基本上都快进入新世纪,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们有余力去追求小众一点的嗜好了。当然我这段话可能顶多把“40年科幻行业”减掉十几年而已,“迷思”还是正确的评价。至于他说的草根文学,我联想到的就是网文,这是一个发展极为繁荣,但是作者水准完全没有任何保证的甚至一开始都不能叫行业的行业,当时在大陆互联网急剧扩张期,各种贴吧论坛都可能有人随时开始连载自己写的故事,变热门了再拿到专门的网文网站去卖。我自己的接触顺序是先读了一些经典文学,然后读了一些网文,然后再接触到三体,第一感觉就和网文类似,但是语言和章法更支离破碎(因为网文要连载,连贯性会强一点),但它的背景与框架显然会给看厌俗滥桥段的读者很大冲击。(恕我直言,第一次读到天龙八部的时候也是感觉和网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语言更精炼优雅,尤其是在迎合成年男人某些幼稚的幻想方面和现代网文应该是有着前后的师承关系)当然这些并不改变三体造成的后果非常不好的结论。3楼的错误主要在于以为科幻文学长期不入主流文学(主流文学固然不是个个文学系出身,但是也有派别和师承,门槛比较高,尤其是中国有作协这个组织,就更加官方化,正式化,圈子化)法眼就不负主要责任,如果三体没出名之前刘慈欣还能用自娱自乐来推脱,那么成名之后就没有借口了。以及受国内过时宣传影响,还把投身科技当做一件绝对正面的事情(上世纪科技人才稀少),殊不知王先生已经在强力批驳中国学术的假大空了。现在各国的科技人才都是过饱和状态,不再是上个世纪的情形了。若是抱着错误的观念,不讲事实和逻辑地投身科技,起到的只能是反作用。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03 15:54 回覆:
我說“科幻行業”,指的是“field/circle”,而不是“business”。它可大可小,即使80年代中國只有幾千個留學生和外交官能讀科幻,一篇公開發表的自主作品都沒有,也不能説它不存在。
這個博客討論的是成千個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而且目標是要達到華語世界獨一無二的深刻層次;我真沒有時間精力可以浪費在杠精身上。就算“圈子”是更好的翻譯,直説就好了;搞清楚是“40年”還是“21年3個月又5天”,有什麽價值?對核心論述能有什麽影響?無限上綱不是又多違反了一條《讀者須知》的規定?他一次觸犯了至少1、8A和8B三項,可能已經創紀錄了,如果有比拉黑更重的處罰,也當之無愧。
試圖為他開脫,徒然繼承他浪費大家時間的職志;念在正文因此而修正了幾個字,只警告一次,再犯禁言。
順便提醒大家,尊重作者和其他讀者,不浪費衆人的時間,雖然沒有列在《讀者須知》的條令裏,卻是在前言中明確談過的。想要留言之前,先自問你的話題有沒有資格出現在這個博客。如果已經有人被拉黑,沿著同一方向繼續囉嗦很可能不是明智的行爲。

Niets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02 18:00

@三楼飞翼刀,我当时看到王先生对刘慈欣的批评和你的反应类似,但读了其他读者和王先生的讨论后也进行了反思。我想把这个过程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妥之处也请王先生指正。

当时我最大的不解之处是刘慈欣作为科幻作家激励了很多青年学子,而且他本人也没有加入到大对撞机之争,为什么会有害?现在想来《三体》系列的一大问题是把对撞机和核聚变作为重要的plot device(推动剧情的装置?),让读者(特别是学生)对这些科技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误入歧途去投身这方面的研究,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当噱头。这时候《三体》越有名,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所以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探讨“社會對科技的反應”,而非科技本身。因为前者对现实(或未来)社会有指导意义,而后者则完全是自娱自乐。就像机器人三定律探讨的是当人工智能出现后它该如何与人类社会相处,而非哪个研究方向可以实现人工智能。其实刘慈欣的几个短篇小说在这点上做得还不错,可惜《三体》太出名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03 15:57 回覆:
在面臨新的事實與邏輯,否定了自己既有的認知與感情,造成所謂Cognitive Dissonance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接受前者來改變後者的。恭喜你在理性思維修養上有了初步的功力。
不過我既然把他拉黑,就是不想再多花時間談無益的話題;請尊重並愛惜這個博客的環境。

飞翼刀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大陆科幻界的一点见解
2021/07/01 14:40

看到王先生评论科幻让我惊讶了一下,这里提一下我的见解。

首先王先生可能不太了解大陆的科幻文学,所谓“大陸科幻行業40年的迷思”,其实并不存在。在《三体》获国际奖之前,大陆发行科幻文学的杂志只有一本濒临破产的《科幻世界》,投稿的只有寥寥几人,纯属个人兴趣,说是科幻行业,实在是过誉了。那么一群用爱发电而且连稿费都不能保证的业余作家能有什么迷思呢?估计根本连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都不会有。而且科幻文学在大陆一直是被忽视的领域,早在80年代就被主流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主流文学根本没有对科幻界进行思想指导。王先生对大陆科幻界的批评指导,可以说有点风凉话了,就像指责一个孤儿没有家教那样。

如果王先生了解2000年左右的大陆的文学界,那估计可以气吐血了。主流文学界山头林立,甚至让一些屁股不正的投降派得以登堂入室,这个问题到今天仍然存在。除了香港台湾传入的武侠小说,大陆新生的草根文学则是充斥着“爽文”,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可以忽略不提。这就是当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这个时候《三体》的爆红有其必然性,实则就是《三体》已经是当年草根文学的顶流,是精神贫乏的草根文学从零积累而来一点成就。至于爆红后被人过分追捧“封神”,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大陆民众的评判标准提高,《三体》会回到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据我的观察,《三体》的积极影响是大大高于消极影响的。其积极影响之一表现在中国民众对于航天事业和基础科学研究的普遍支持。我身边也有不少人因受其影响而投身到科技领域学习。而王先生担心的某些高级知识分子受其影响,如果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分不清科幻和科学的区别,那就遑论高级了,这应该是教育界的错。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02 01:09 回覆:
你讀了《讀者須知》沒有?新讀者在這個博客發言,要先三思而行:個人的感覺在此毫無價值,論述必須是基於事實,並且符合邏輯,尤其不能無視博客既有的辯證結論。
我的確沒有去研究過大陸的科幻文學發展史。不過中國連甲士械鬥這種冷門到極點的嗜好,都能派得出像樣的團隊,十幾億級別的人口,武俠流行的國度,說沒有幾千萬對科幻有興趣的人是不可能的。被學術界鄙視,不但是Asimov在40年代的美國也曾有的經歷,從客觀標準來看,又有什麽意義?歷史上哪一本經典小説的作者是比較文學系的畢業生?文學學院派對科幻的意見,如同他們對科技的意見一樣,根本毫無價值,可以直接忽略。我的論述只基於兩個前提假設:1)劉慈欣是同代科幻作者中的前列人物;2)劉認爲科幻的重點在科技、而不是社會對科技的反應。科幻的正確方向,原本就只能經由作家和讀者的互動來決定;學院派既然選擇不當科幻愛好者,他們怎麽想、是否“指導”過、或甚至是否存在,都完全不相干。
高能所的所長、副所長、研究員,算不算一般人心目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在我出面之前,他們已經為大對撞機造勢多年,可從來沒有遇到任何負面的評論。科技部的決策算不算“影響”?你知道中國已經花了多少錢在核聚變上?給了多少獎?多少次出現在全國科技成就的列表之中?就在上周,還有總師上媒體,得意洋洋地說國家已經準備在2030年代要送人上火星;你知道這會浪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嗎?國家和人類實際需要的,不是對於航天事業和基礎科研的“普遍”支持,而是對兼具可行性和經濟效益(不是短期效益,否則可以交給市場經濟來搞,根本用不著國家參與;但短期無回報和永遠無價值是兩回事,公款不能被有政治能量的人騙去造永遠無價值的大玩具)的那萬分之一的研究路綫做重點投資。當然,不可能事先準確地挑選,但至少先把10000個點子嚴肅論證,刷到剩下10個再投資,否則佔全世界70%的R&D經費,一樣不夠維持科技領先地位。
這些道理,我不但反復地在博文和留言欄説了幾百、上千次,而且到本周都還是討論的重點。你既不學、也不思,匆匆飛來,草草看了兩眼,拉出一坨“見解”,然後又匆匆飛走;這種海鷗式的留言,固然是互聯網的常態,在這個博客卻是絕對不容許的。請不要回來,浪費大家的時間。

Fanboy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9 05:16
既然提到了英国,这里也问一下,您对最近英国军舰在克里米亚的挑衅行动,以及英国的国防部和媒体看上去说辞不一有什么看法。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6-29 13:05 回覆:
支持Johnson的那40+%選民吃這一套;既然他需要一個讓群衆分心的事件(極可能是爲了準備開除Hancock;本周並沒有其他需要遮掩的消息),很自然地會下令挑釁。那個公交站泄密,自動拆穿了政府的謊言,所以應該是國防部裏(或者執行鏈中其他單位)反對Johnson的人安排的。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