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06 00:04:47瀏覽3202|回應14|推薦126 | |
離開瑜伽教室好一段時日了,多次夢到以前上課的情形,夢裡的我總是排不到位置,拿著鋪巾焦急得左顧右盼,場景常是白老師的課,看到她在台上已準備好靜坐,我仍苦無位置可鋪,不知如何是好?驚醒後一身冷汗,心頭仍是蹦蹦跳個不停,天哪!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連這麼放鬆愉悅的瑜伽課都能遺留陰影?是惟恐教室客滿而敗興而歸?還是生性缺乏安全感?我是承載如此之多的憂慮與恐懼而不自知!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內心過不去的地方,肢體筋絡一樣伸展不開,即便是練就一輩子的瑜伽也是徒勞無功。當務之急應是正視這些心理習慣的存在,而這通常都是負面的情緒,且成癮如影相隨!如何將其轉化為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已然胸有成竹!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般的篤定與自信過,這都要歸功於格友AL(http://blog.udn.com/rabbitdog/article)。與她在udn園地認識不過三年,卻非常懂我,介紹不少資訊與書籍給我閱讀,大力開闊我的視野,在她的提點下,我感覺自己不再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格的寫者,而是有著世界觀的社會關懷者。暢遊在她推薦的作家的作品天地裡,曾經部分死去的我全活回來了,帶著無比的喜樂與熱情,再度擁抱生命!AL:謝謝妳! 常笑稱自己是個解癮者,因為每個來到我面前的人,我都要求他們戒除舊習,不管這習慣是好還是壞,但絕對是個癮!就拿這個月碰到的兩個例子來說,都是送禮上癮的人。先說A,她是個送禮不手軟的人,再稀奇再珍貴的禮品,只要她打定主意送出,絕無二話,更不會三心二意或是心疼。然而她並沒有從送禮中得到付出的快樂,反而招來諸多白眼,因為她的作法如出一轍:新認識的朋友,一定是「禮重不避嫌」,交往一陣子的朋友,則是「禮輕情義重」,老朋友就「無禮無所謂」了。坦白說,私下餽贈還好,大庭廣眾下就有人難堪了,老朋友還得自找臺階下:「喔!沒關係,我不用,妳全拿走,不客氣、不客氣.....」老朋友是個境界,淡如水是事實,但心如明鏡!換句話來說,老朋友自當求去,並非只在異性之間才介意喜新厭舊,同性朋友之間一樣微妙。眼見老朋友一一遠離與孤立A,A氣得找我訴苦,大罵人心無情,令她心寒!不得不對她說白:「交際應酬倚重禮,來往相熟生輕蔑,友誼長青妳無緣啊!」 建議她送禮之前,先釐清送禮的動機與目的之後再做判斷,若只為凸顯自己的能耐,或是滿足掌控他人的慾望,那就非「禮」勿送,何苦勞民傷財還顧人怨?送禮學問大,其實我本身也拿捏得不好,就比如女兒讀國小的時候,有回學校太晚放學,同學的媽媽順道送她回來,我很感激,隔天請女兒送份禮物過去。不意,同學的媽媽回話:「下回請勿送禮,我們家回不起」!我知道這位同學的媽媽為人直言坦率,但是當下我還是挺受傷的,也許對某些人來說,禮物不再只是禮物,而是回禮的承諾,是困擾也是壓力吧?所以收禮者當可不隨送禮者起舞! 另外一個例子B則是無禮不歡,家裡有個大櫥櫃是專門用來儲藏各式各樣的伴手禮,都是她精挑細選過的,所費不貲,無非就是等待合適的時機將這些禮物開心送出去。說來佩服她的慷慨,收過幾次她送的禮物,不僅精緻非凡更常是獨一無二,每每讓我尖叫連連,比親自挑選的還上心。不過,別以為就此完滿落幕,實際上,B複雜的心情之旅才正式啟程,因為她把每一份送出的禮物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她會關心他們的下場與去向!所以不時就會聽到她長吁短嘆:「連說聲謝謝都沒有,不喜歡嗎?」「怎麼沒有穿上我買給她的衣服呢?不合適嗎?」「她一點都不珍惜我送她的娃娃,瞧她扔得滿地.......」可謂是寢食難安啊! 本是件好事,所謂施比受有福,怎麼到頭來像是給自己添麻煩似的沒完沒了?當初送禮單純的快樂分享悄悄流失殆盡,牽腸掛肚的事則再添一樁!勸她就此收手,與其自我凌遲,倒不如選擇不近人情,免去送禮這繁文褥節!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在收到親戚寄來一箱12瓶的自製醬料後,興奮的分送左右鄰居共享,不料送他醬料的親戚得知後非常不諒解,大動作的登門興師問罪。可能是因為親手製作不易,又誤以為禮物不被重視,才有這尷尬場面發生,明顯與B犯了相同的毛病:「對送出的禮物永誌不忘,彷彿禮物上貼著自己的大頭貼一樣,收禮者如何使用攸關自己的面子!」原以為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是少數,但在社會上行走多年,發現還蠻多人有此心結,導致後來我連禮物的包裝紙袋都不敢重複使用,以避瓜田李下之嫌! 難怪學生時代談戀愛,一吵翻,就要對方把信件、禮物全數退回來,再看到社會新聞時有報導,因不滿分手而對簿公堂,要求對方退還熱戀時自己殷勤送出的金銀珠寶或房地產等等,足見在某些人的認知裡,禮物只是借放在別人家裡,能不能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禮物,還得看往後的陸續發展?幸好這類判決多數是敗訴,法律上對禮物的定義,顯然比現實生活中來得明確客觀多了,否則每天都有人出爾反爾、抗辯不當得利,那法院豈不門庭若市?長輩就有這樣的遠見,爺爺從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叮囑過:「不能隨便收取男子的禮物,因為那等同是聘金,收了就許了,禮物是附帶隱形條件的,只有聰明的女孩子才看得見!」 最近與女兒頻生口角,那天她又笑我很「香菇」!我氣爆!最近好不容易一掃頹喪的病容,到美容院修整門面,恢復我那向來「癮」以為傲的俏麗短髮,竟落得「香菇」二字?負氣的反問女兒:「那妳自己那顆頭又是什麼?」沒想到女兒當真乖乖應答:「同學說我是花椰菜!」哈哈....一個香菇,一個花椰菜,母女倆算是扯平了。女兒自上高中後,自認長大成人,很多事都不讓管,稍微念她一下,立馬遭到她口舌之快的反擊,言語之犀利與口氣之急躁,可與當年對老爸拍桌、向老媽嗆聲的我媲美,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怨誰?思及過往暴衝的輝煌歷史,怕女兒整個複製拷貝,所以管教上我是小心翼翼得如履薄冰。就拿使用手機這件事來說,明明看她手不離機,她偏不承認,雖然學校規定上課期間不得使用手機,但我仍然擔心她上、下學時,會像宣傳影片裡的人們一樣,只顧低頭看手機打簡訊而沒有注意到交通安全。因此精心研擬出「手機在家,有錢可花」的點子,只要一天不帶手機出門,將手機留置家中,就給20元零用錢! 朋友們聽到莫不笑翻,20元能做什麼?我說日積月累也是個數目,何況平時就沒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歐美家庭流行以做家事賺取零用錢在我家是行不通的,因為在我的觀念裡,只要住在一個屋簷下,家事就人人有責,不該以此換取代價!以不帶手機換取零用錢或許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但至少能暫緩眼前女兒對手機的重度使用,只要想到白天裡有12個小時手機不在她的手裡,我的心就寬慰不少。朋友們說現代的孩子沒帶手機很怪,有事怎麼聯絡?那就不要聯絡!只要心無旁騖的做著當下該做的事情就好,回到家再好好聊。我們當初還是學生的時候,不也是沒有手機可用?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分秒都需要手機?哪需要時時打電話呢?真有急事,學校也會負責通知。 兒子曾不解的問過我:「媽咪,我一早七點不到就出門去圖書館,一直待到晚上近九點,妳一通電話都沒打來耶,妳跟別人很不一樣.....」可能是因為我抱持著:「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信念吧!以前打電話是打到家用電話,現在都是手機號碼,一打就是打擾,除非有足夠的理由,否則願以祝福代替言語!韋達‧帕若堤在他的《心靈瑜伽》一書裡提到:「祝福最能提昇能量,印度人常說,父母親的祝福會帶來一生的幸福。父母親給予的是慈祥的愛和愛的心念,即使子女誤入歧途,仍然是『願我的子女成長、成功、幸福。』.......」 所以,兒子啊!當我沒有打電話給你的時候,就是我在祝福你的時候........ 被這一片豔黃深深吸引......(文字&拍攝:童空心) 「空位」對我有卸下心防的療癒作用.....(文字&拍攝:童空心)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