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曹溪一句亡
2020/04/29 19:03:00瀏覽761|回應0|推薦3

**心中必有一物

法達見到六祖時,並沒有誠心頂禮,六祖道出他心中「必有一物」,原來法達已經誦讀三千遍的《法華經》,他自認為對《法華經》有一定的體悟;然而六祖卻說:「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義,不以為勝,則與吾同行。」六祖認為法達內心沒有體悟《法華經》的經義,所以表現在外的是驕慢,潛藏在內心的是邪見,慧能大師透過《法華經》中的「方便品」與「譬喻品」的例子,解決法達執著文字的盲點,這正是善知識可貴之處,如果沒有善知識善巧引導,行者很難突破習性與瓶頸。

**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六祖再次法達説:「汝名法達,何曾達法。」意在指問他並不通達法義,亦即只知誦讀文字,並不知道《法華經》真趣,法達逃不過六祖的法眼逼問,終於坦承認為自己「根性暗鈍」,不能理解經義,心中常有疑惑,這也是他來尋訪明師,試圖解開心中疑惑的原因;六祖大師因此請他誦讀《法華經》,當他誦到「方便品」的時候,六祖隨即令他停下,告知法達這部經主要的精神,在於說明佛陀應世的因緣,其它的種種譬喻都是在烘托這個一大因緣,也就是佛之知見。

**開佛知見

心即是佛,心外無別佛,所以開啟心中的佛性,乃是諸佛應世本願;眾生本具佛性,透過聽聞正法,開啟本具的潛能,透過善知識的示導,進而體悟真理,契入法性身,如理修持的過程就是「出世間」;相反的如果念念仍然在煩惱中,縈繞著種種的名聞利養,那麼就是沒有離開世間,所以開佛知見乃是對眾生而言,如果認為與自己沒有關係,甚至實際上就是誤會佛陀的本意,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

**凡夫猶如犛牛愛尾

凡夫如果無法當下承擔,就會躭著在五欲之中,再次的認假為真,不知道有出苦的道路,就像龐大的犛牛,終日只知眷顧自己的尾巴,無法正確的看待實相,導致危險重重而不知,就像我們的色身日益朽敗,卻沒有培養抵擋煩惱與離苦的智慧;六祖以「犛牛愛尾」的典故,說明誦經如果沒有體悟法義,正如犛牛愛尾一樣的處境,也是對每個禪修者的重要提醒。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讀誦經典貴在口誦心惟,契入宇宙實相,體會佛陀開示一佛乘的道理,這樣就是體會到佛經的道理,就是真正「轉法華」,但是如果執著文字或表相,增長內心驕慢,這樣就是被「法華轉」,前者轉動的是內心的智慧,後者卻徒增無明,與內心性無法相應;六祖大師一開始勘驗法達的狀況,強調開啟佛知見為核心,說明轉動法華的精神,主要在於能夠掌握經義,如理行持佛陀的精神,當這些會歸到內心時,法達豁然開朗地說:「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師徒兩人留下古今一對珍貴的對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3307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