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哲人遠矣
2021/06/10 03:03:11瀏覽139|回應0|推薦0

10-16悲泣如雨

(原文)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語譯)六祖說完此偈,告訴大眾說:「你們要好好安住,我滅度以後,不可和世俗人一樣地悲傷涕泣,接受人吊祭慰問時,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來的正法。只要能識得自己本心,就能見自心本性原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因為恐怕你們心裡迷惑,不能領會我的意思,現在再次囑咐你們,使你們能得見自性。我滅度以後,依我所說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時一樣。如果違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間,對你們也是沒有甚麼益處。」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閒自在不造惡,斷絕見聞心安靜,心無拘束無所著。』」

(說明)《壇經》六祖苦口婆心的宣說悟道的關鍵與方法,直到生命最後依然殷殷叮嚀禪門心要;勸人莫將心停留在善惡兩端,更不可停滯在死寂定境之中,把握無著無住

的本性,開發與生俱來的潛能;禪宗千年以來依然光芒不減,除了有正法的傳承之外,主要是超越凡間的證悟力,禪師大德的篤行與實踐力,有了前人承先啟後的功德,後人終於知道如何撥開雲霧,徹見本具的心地光明,六祖就是最好的教導與示範 。

10-17哲人遠矣--

(原文)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并所傳衣鉢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納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語譯)六祖說完了偈語,端坐到三更時分,忽然告訴弟子說:「我去了。」剎那間示寂了。當時異香充滿室內,天空白虹連屬地面,樹木也變成了白色,飛禽走獸都發出了哀鳴。

  十一月,廣州、韶州、韶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門下的出家、在家弟子,爭相要迎請六祖的真身去供養,無法決定該往何處。於是就焚香禱告說:「香煙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師的歸宿。」

  當時香煙一直飄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眾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龛以及五祖傳下的衣缽都由新州國恩寺遷回曹溪寶林寺供奉。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龛,弟子方辯用香泥塗上六祖的真身。這時弟子們憶起六祖曾經說過「取頭」的預記,於是先用鐵片和漆布圍護六祖的頸部,然後送入塔內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時,塔內忽然出現一道白光,直沖天上,經過了三天以後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跡報告給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紀念六祖的道行。

  惠能大師世壽七十六歲,二十四歲時受五祖傳衣,三十九歲時披剃受戒,說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其它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數了。達摩祖師所傳以為憑信的祖衣、唐中宗御賜的磨衲寶缽以及方辯所塑的六祖法相,連同大師所用的道具等,永遠作為寶林寺的鎮寺之寶。流傳《法寶壇經》,用以顯揚頓教禪門的宗旨,興隆三寶,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說明)六祖苦心孤詣,頓法得以弘傳;一代哲人遠離,自是草木含悲,雖然六祖距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依然感受到一份說法的親切,以及入滅前的傷感;面對一代宗師的離去,當時的帝王與信眾都悲傷不捨,正因為六祖的偉大與傳奇,相對的傳奇也特別多,反映出世人對六祖的崇敬與關注,有些流傳讓人難以置信,但是六祖的心法依然廓然邊,不拘泥在文字語言上,其門徒輩出,整然遍布東土,甚至也影響周邊國家的文明進程,這個毋遠佛界的影響力,也是前所未有!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367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