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最後的叮嚀(5)--能善分別諸法相
2021/06/04 10:11:57瀏覽164|回應0|推薦0

(10-8)真假動靜偈的精神

(原文)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衆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語譯)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你們都坐下來,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叫作真假動靜偈。你們誦得此偈,就能與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會失卻宗門的宗旨。」

  所有的徒眾都一齊向六祖作禮,請大師說偈。偈語是這樣說的:

  一切萬法皆非真,不要顛倒看作真。

  若是當作真實看,此見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識得真,離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離假相,既已無真何處真。

  有情本來就解動,木石無情才不動。

  若是偏修不動行,則同木石頑不動。

  如尋自心真不動,不動自存於動中。

  不動若是頑不動,無情卻是無佛種。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只要能作這樣看,此見就是真如用。

  告訴諸位學道人,著力必須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門下,卻仍執著生死見。

  彼此談論若相契,就應共論佛法義。

  所言若實不相契,也應合掌使歡喜。

  宗門原本是無诤,有诤就失真道義。

  固執違逆诤論者,心性便轉入生死。

  當時徒眾聽完偈語,都一起向六祖頂禮,並且都體會大師心意,人人收攝散亂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執。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間,法海上座於是再禮拜大師,請問道:「和尚滅度以後,衣法將要傳給甚麼人呢?」

(說明)一切無有真,表示有為法沒有可以永恆執取,所以勤修離幻,旨在長養智慧,離開無明煩惱的束縛;但是如果認定有個「真見」,這仍然不是真,而每個人本來就有真,主要去除「非真」的因緣,除幻之後「真」就會現前,所以開悟見性無法往外求玄,而是向內自淨其意。

然而唯有有情識的眾生能夠反躬自省,能夠調伏內心而被感化,不像無情的草木石頭,沒有心思感應,所以無法解動,因此修行如果落入不動行,就會如無情的枯木寒嚴一樣,永遠不會有見性成佛的一天;真正的不動性,其實是在動中見不動;「動」是自性的用,而「不動」是本體,兩種都不偏廢,才是禪的本懷。例如馬祖道一曾問懷讓禪師:「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懷讓禪師説:「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意思是說發心學習心地法門,如同播下種子;善知識為你宣說法要,好比天降甘霖;這樣內外因緣和合,日後就會見道,猶如種子發芽一樣。

眾生因為有情識,如果發菩提心學佛,就像種子遇到甘霖會發芽,如果沒有這顆心,就無法開發妙用,所以善用「能解」、「能動」的心,正是六祖把心要留傳後人,化度有緣人的一番用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349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