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08 19:24:40瀏覽392|回應0|推薦0 | |
10-14自性真佛 (原文)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衆生;只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語譯)六祖大師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初三當天,在新州國恩寺用過齋飯,告訴所有徒眾說:「你們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們道別。」 法海說:「和尚留下甚麼教法,可使後世迷人藉以得見佛性呢?」 六祖說:「你們用心聽著!後代的迷人如果能夠識得眾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識得眾生,即使歷經萬劫,想要覓佛也是難遇難逢。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見佛,只在能夠認識眾生,因為是眾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來迷惑眾生。自性如果能夠覺悟,眾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眾生。自性若是平等,眾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險,佛也就是眾生。你們心裡如果陰險不正,就等於佛在眾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於眾生成了佛。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到何處去尋找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懷疑!心外並無一物可以建立,萬法都是從我們自心裡變現出來的,所以經文裡面說:『心念一生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念一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我現在留下一偈與你們告別,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後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夠見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說明)庸庸碌碌的眾生,不識自心是佛,所以未能發奮自修自悟;反之,如果自信佛性,悟入清淨自性,自己與佛無二無別,那麼就不會辜負寶貴的一生;如果背道而馳,因地不具信心,怎能夠見佛? 10-15當仁不讓— 自心是佛 (原文)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終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語譯) 這首偈是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時候,魔王住心房,正見的時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見三毒同時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見,三毒心自然去除,這時魔王就如實變成真佛。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見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從化身而生清淨法性,清淨法性常在化身中。清淨法性使化身行於正道,將來報身圓滿功德無窮。淫性本是由淨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遠離五欲,見自清淨本性剎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頓教法門,忽然悟到自性,就是親見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尋求作佛,不知要向何處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見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見到自性而向外覓佛,起此心念總是大癡人。現在已經留下頓教法門,要救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告訴你們及將來學道的人,不作這樣的見解實在是太愚迷了。」 (說明)不識自心是佛,無形中會偏離該承擔的責任;如果識得眾生本具佛性,發願學習無上道,積極修正身語意,抱持當仁不讓的態度,才能彰顯高貴的生命價值;例如唐朝學富五車的無業禪師,仰慕馬祖大師禪門鼎盛;無業禪師生得高大莊嚴,站立如山,馬祖一見到他,便覺得他與眾不同,半開玩笑的對他說:「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無佛!」無業禪師一聽,連忙向馬祖頂禮道:「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透露出他對出世智慧的渴望。 馬祖道知道因緣已成,所以對他說:「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馬大師除了詳述心與眾生無二無別之外,近一步以握手成拳,拳的形狀雖然與手掌不一樣,但拳當體還是手掌這個妙喻來說明。無業禪師得力於馬大師的啟發,了悟心的本性,融會他本身豐富的才學,成為出色的禪師;所以六祖的一生,就是自度與化他的身體力行,展現出勇於承擔的智慧與骨氣,後人當也要有這種膽識。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