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最後的叮嚀(1)--三科法門
2021/06/01 18:46:43瀏覽996|回應0|推薦4

(10-1)總說: 三科法門與三十六對

(原文)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語譯)有一天,大師把他的門下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來,對他們說:「你們和其它的徒眾不同,我滅度以後,你們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禪師。我現在教你們如何說法,才能不失本宗頓教法門的宗旨。 說法時,應先舉述三科法門,運用三十六對法,所有說法出沒離棄兩邊,說一切法不要背離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問法,所說皆在對待,此時接應取相對之法,彼此來去相互為因,最後兩邊的對待全部去除,更沒有其它可著之處。

(說明)只要有生就會有死,唯一不同的是修道可以超越生死與涅槃,那才是究竟涅槃,正如六祖一生度生弘法,最後終須入滅,進入般涅槃;涅槃的梵語是nirvāṇa,即一切煩惱的解除;而入滅時稱為「般涅槃」(parinirvāṇa),意義是完全止息,或大圓滿的意思,如此止息一切的煩惱與渴愛,去除任何束縛達到究竟解脫,這就顯示出佛法殊勝的教導。禪宗是大乘教法,而六祖弘傳的頓門禪更是大機大用,能融通世出世間的智慧不落兩邊。六祖在於入滅之前,依舊不忘叮嚀門徒不忘頓禪宗旨,以及說法的時候莫忘自性 。

(10-2)概說三科法門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語譯)所謂三科法門,就是陰、入、界。陰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也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界是十八界,也就是六塵、六門、六識,自性能含容萬法,所以叫作含藏識;如果起了分別思量,就是轉識。由轉識生起六識,出於六根門頭,對外接觸六塵,就這樣,十八界都是從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產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產生十八正。如果表現出惡用,就是眾生用;如果表現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那裡來呢?由自性而來。

(說明)修道者除了對義理通達之外,能夠條理清楚為人解說,需要精簡的智慧,六祖舉三科法門為入手處,說明蘊、處、界三科都是空性,從三科延伸的萬法,也是一切如幻,對比出凡夫執著為真而造業受苦;實際上五蘊(梵語pañca-skandha)積聚而成的色身,根本沒有永恆存在性,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是空性;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是空性;所以十八界也是虛幻不實,洞察它們相依的本質,超越這些限制,正是自利利他與解脫關鍵。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343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