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最後的叮嚀(4)—泣亦得 不泣亦得
2021/06/03 11:28:17瀏覽87|回應0|推薦0

(10-7)見性非外表可測—泣亦得 不泣亦得

(原文)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語譯)惠能大師在唐睿宗太極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後來改元的延和七月時,命門下弟子到新州的國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終於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眾,對他們說:「我到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如果有甚麼疑問,須趁早發問,我當為你們解答,消除你們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後,就沒有人教導你們了。」

  法海等人聽了這話,都傷心的流淚悲泣,只有神會神情如常不動,也沒有流淚哭泣。

  大師說:「神會小師卻能懂得善與不善平等,不為毀謗或贊譽所動搖,不生悲哀或快樂的情緒。其它的人都作不到這一點,你們這幾年在山中都修的甚麼道?你們現在悲傷涕泣,是為誰擔憂呢?如果是憂慮不知道我的去處,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裡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傷涕泣,是因為不知道我的去處;如果知道我要去那裡,就不應該悲傷涕泣了。

(說明)法海等人聽到六祖即將入滅,都悲傷哭泣起來,猶如當年舍利弗入涅槃後,阿難見均頭沙彌帶來消息:「我師已滅度,今持衣鉢來奉上如來。」阿難壓抑不住內心的悲傷的告訴佛陀:「我今日心意煩惱,志性迷惑,莫知東西,聞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悵然傷心。」 阿難悵然若失的心情,正如六祖的門徒當下的心情。

當大家悲傷哭泣之際,唯有神會沒有傷心流淚,從表面上看起來,神會似乎比其他師兄弟淡然處之,神會的境界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心地境界並不是外在形色可以完全說明,猶如阿難面對舍利弗入滅,依然「志性迷惑,莫知東西」,真摯之情流露無遺,所以哭泣也是道,不哭泣也可是道,關鍵在於內在是否清淨無虞,如果無動於衷並非覺有情。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348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