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8 12:42:44瀏覽119|回應0|推薦7 | |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八 胡適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並沒有被授與博士學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許多「擁胡」派的學者為其辯護,說只是「論文緩繳」了。原來當時哥大有一個規定,博士須繳交一百本論文予學校,方得畢業,無論是時間或金錢,在那個年代恐怕是一筆相當龐大的耗費(註1)。胡適在口試結束後,不到二十天就離開紐約,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後來到了1927年,他才在上海請亞東書局把一百本論文印好寄去紐約,並在三月完成了畢業儀式。 可是,問題有這麼簡單嗎?胡適在回國之後,馬上變成北大最有名的教授,1919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即博士論文中文版)轟動學界,大賣一萬八千餘冊(詳見後);而增訂後改名「先秦名學史」的(英文)博士論文,也在1922年出版。當時胡適有錢,也有時間,為什麼不順便在1922年就印個100本寄到哥大,完成手續呢? 所以,毛病就出在他的博士口試。由於當時口試的記錄已不可得,我讀了各個學者專家對這件事的看法(他們也沒有一個看過口試記錄),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做出以下的判斷:胡適在1917年5月22日(註2)兩個半小時的論文口試,並不是全票通過──連同指導教授杜威,這個committee一共有六個人,全票通過當然沒問題,門打開的時候老師向學生道恭喜(註3);若是有一個人有意見,多半是這位老師「保留」不簽字,讓學生回去把論文再修改,滿意了再簽;然而如果有兩個人有意見,代表論文需要做架構性的更改,然後擇期再考一次。至於兩個以上老師有意見的情形,實不多見,萬一發生,學生大概也沒臉待下去了。 請讀者諒察,我在這裡並不是要炫耀博士學位有什麼了不起,只是想要說明,像樣的大學,都視博士學位為最高榮譽,有非常嚴謹的程序。胡適在口試前寫信給母親,說明這個考試的形態,且說此考試「想不甚難耳」。胡適這個講法是對的,念博士的過程,最辛苦的試想題目、找資料、做實驗(如果需要的話)和寫論文,尤其是寫論文,真是一頁一頁的擠,寫不出來就是沒進度,你就甭想畢業。博士論文不是抄書,一定要有自己的創見,問題是同一領域的研究早就車載斗量,要寫出一點創見談何容易(註4)!所以相對這樣的千錘百鍊,最後一關口試多半是過個場,只要不犯大錯(就是被老師問到關鍵要害卻答不出來),多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我們當研究生的時候,常常聽到一句話:老闆讓你口試,就代表沒問題了。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如果自己的學生在口試場上坍台,老師的臉也掛不住(註5)。 而我們日後的大學者胡適呢?根據唐德剛的講法,哥大當時規定口試有三種結果:小修通過(就是通過了,只有一些小細節要改,指導教授看過後即可過關),大修通過(即保留通過,論文修改後還要再考一次)和不通過。唐德剛當然沒有在口試現場,可是他卻認定胡適很不幸的考了個「大修」,所以1917年胡適回國時,是沒有博士學位的。 我基本上認同這個判斷,因為有很多旁證,最明顯的是胡適在1917年5月27日的日記裡,胡適「追記」如下: 「5月22日,吾考過博士學位最後考試。」 什麼叫「考過」?這個解釋空間可大了。胡適這麼寫,這倒不是要騙自己,而是要面子,因為胡適的留學日記到後來,除了給自己留記錄外,還在「新青年」上發表,根本是寫給別人看的。胡適不願意說謊,就狡滑的用「考過」代替「通過」,寫在日記裡。 同時試想,就算是現在,拿到博士學位絕對是一個學子的高光時刻,但是我們在目前所有的「原材料」,包含日記、書信等,都看不見胡適在5月22日口試結束,到6月9日離開紐約這一段時間,有任何慶祝的活動或自感「告慰家鄉父老」的記錄(註6)!如果他的口試非常順利的話,那也太不可思議了!我個人的看法是,胡適在困境中「自持」工夫非常好,因此他很可能就悶著什麼多不說,自己的心情,友朋的反應都不記錄,甚至沒有保留隻字片語,一切就像沒事發生一樣──讓時間去解決問題。 從現實面來講,胡適沒改論文,也沒再考一次,而是選擇束裝就道離開美國,除了家鄉老母及未婚妻的催逼壓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胡適已經在和陳獨秀通信,唱和「文學革命」,作品(日記、通信、新詩等)也在「新青年」發表,儼然一個留洋的新派人物,同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也發給了教授聘書。胡適面臨的問題是在哥大再熬兩年,還是回國娶妻慰母,光耀鄉里,並可以大展身手幹番事業?胡適當然選了後者。 這個問題後來怎麼解決的?說法一是兩年之後,杜威到中國訪問演講時,胡適已經是中國學術界的風雲人物,杜威也深以有胡適這般的學生自豪,對於當年被「當掉」的學生或有愧疚。以其學識地位,大筆一揮,改讓胡適「小修」過關,不用再考。說法二是在1927年,已經名滿天下的大學者胡適回到哥大,作了九場演講,「代替」了口試,也繳交(修改過的)一百本論文,完成了學位手續。讀者諸君,對於這樁公案,不曉得有沒有更獨特的見解? [註1]:我非常不明白,為什麼當年拿博士學位,要繳「一百本」論文給學校?一百本當然須用印刷,而且要精裝成冊,二者都所費不眥。我在1995年畢業的時候只需要印三本,一本給學校,一本給系上,一本給自己。 [註2]:我個人的博士口試在1995年的5月23日,和胡適只差一天,而二者都是禮拜二。這當然純粹是一個巧合,因為全然是看各位老師們哪一天「都有空」。我當學生的時候看過趙寧寫的「大鵬十八掌」,其中一招叫「黃道吉日」,說挑選口試時間最好是禮拜五下午三點,因為大家都準備去度週末了,口試很容易過關;反之絕對不要挑禮拜一上午十點,每個人都面目可憎,不是自找麻煩嗎?我當年沒約到週五,還好也不是週一,結果一切順利。 [註3]:這裡所言之「創見」,可大可小,但基本上要發前人之未發,或是推翻了前人之所見;其餘如用不同的方法印證前人的結論,或將前人的程序加以改良組合等等,也勉強可以,但就弱了一些。我個人的論文中一項研究發現,我還記得把實驗結果拿給老闆看的時候,他從椅子上蹦起來,激動的說「你知道嗎?你是第一個發現(這個結果)的人!」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漫長枯燥的研究生涯,要到了這種時候才會感覺到還滿值得的。 [註4]:我在口試結束後,照例被請到門外等了十分鐘,沒想到門一開,老闆的第一句話並不是說恭喜,反倒是囑咐我趕快把論文改寫成paper,嚇得我差點閉過氣去,好在系主任性詼諧,趕忙過來握住我的手,說”got you”! [註5]:「大鵬十八掌」裡還有一招,叫「名師高徒」,就是要慎選指導教授,越大牌越好,不但口試的時候其他老師會賣面子,以後闖蕩江湖也是走路有風。然而越大牌的老師越難「伺候」,其中滋味,就不足為外人道矣。 [註6]:記得29年前的5月23日,同一天連我一共有三個同學(不同系)口試過關。之前我已經緊張的兩天睡不著覺,「大戰」之後全身虛脫,到咖啡館與朋友們慶祝,累到說不出話來,喝了一杯triple espresso (渾名red eye)提神,結果反而亢奮過度,當晚依舊無法入眠。小心翼翼的開車回到凌亂的住處,當天的日記只有一句話:「恭喜你,王博士!」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