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十九)
2024/08/26 16:34:10瀏覽93|回應0|推薦10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十九

現在我們要提到當時發生的兩件大事,對於胡適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學者,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件是「理所當然」,可另一件卻是「始料未及」。

「理所當然」的這一件,是胡適的老師杜威來華講學。請讀者諒察,當年的中華民國仍在萌芽期,全國的知識分子莫不求知若渴,一心希望掃除滿清時代的陳腐,將中國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以卓然立於世界上(註1)。問題是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最新的知識?當然是靠留學生;而如果留學生的老師──又是學術界的大師──能夠來華講學,那真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註2),所以杜威、羅素、泰戈爾都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來到中國。

杜威本來沒有計畫來華──他有一年的休假,決定到日本講學,此時他過去的中國學生蔣夢麟、胡適、郭秉文知道了,極力邀請他就近到中國來。杜威原本的打算,是到中國來「觀光」數週,就打道回府了,沒想到他5月1日到上海,三天之後迎接他的,居然是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杜威是現代「實驗主義」的開山祖師,最喜歡觀察人、事和社會,碰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怎麼能放過?加上「眾弟子」的熱情款待,杜威決定向哥倫比亞大學申請續假,最終在中國待了兩年又兩個月(註3)。

杜威不是只在北大授課講學而已,在這兩年中,他的足跡遍佈中國11個省,而且在各地作了兩百多場的演講,以一個全球知名的大學者而言,這個記錄絕對是空前的。杜威在北大用英文授課,在各地的演講則有即席翻譯;所謂有事弟子服其勞,陪同擔任翻譯最多的,自然是胡適。當時胡適已經因為白話文學運動而聲譽鵲起,這麼隨杜威到各地演講參訪,全國各地的學生能夠親炙杜威對政治、社會、教育、哲學等議題的闡述,同時也都親眼目睹了胡適的翩翩風采。最有名的一次,是1919年10月,胡適陪同杜威到山西太原,在中華民國國慶日的這一天,杜威在山西大學演講,同時恭賀這個初創的民主共和國;之後胡適演講「娘子關外的新潮流」,除了介紹「外頭的世界」外,對山西許多落伍的政策與黑暗的社會,都有嚴厲的批評。山西大學的學生極為興奮,向胡適請求轉學北大。後來胡適回到北京,還真的幫山西大學爭取到,其預科學生可以免試進入北大。

事實上杜威學問雖大,但卻不是一個好的演講者──他講話慢而且用力,聽起來並不吸引人;而胡適就不同了,他從學生時代就在演說這一件事上千錘百鍊,加上用的是中國話,其感染力比杜威要強得多,可以說胡適受到的歡迎,並不亞於他的老師。這些演講讓胡適成了杜威「實驗主義」的中國代言人(註4),伴隨者胡適的聲名遠播,實驗主義也同時在中國開花結果。

杜威的哲學方法──實驗主義,到底是什麼?胡適在「杜威先生與中國」一文中說,可以分成兩步:

──歷史的方法:杜威把一個問題當作一個「中段」,前頭是問題的原因,後頭是問題的結果,這兩段先掐住,問題就「跑不掉」了,也不會受干擾了。

──實驗的方法:杜威認為要注意三件事:先釐清問題,將之具體化,去掉無關的爭論;其次不要有定見,要把所有的學理都先當作假設;最後進行實驗,實驗做到哪裡,有什麼結果,我們才承認什麼事實,因為「實驗是真理唯一的試金石」(註5)。

而杜威思想的步驟,與我們前面提到的「治學方法」類似,那就是:

1. 以「疑難」為起點──就是碰上疑難,走不通了,開始問「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2. 找出產生疑難的可能原因──比如一個人在山裡迷了路,得想想 才是怎麼走的?是不是看地圖時看岔了?還是指北針不靈了?有時候找到原因,疑難就(容易)解決了。

3. 提出假定解決的解決方法──迷了路得找路,可以爬上樹看看有沒有路,也可以檢查樹幹上有沒有綁著的布條,聽聽有沒有溪流的水聲,這些都能夠當作參考。

4. 選定一種解決辦法──幾種假定的方法都拿出來試試,可能登高找不著路,樹幹上雖有布條,但是已經模糊不清,最後選定順著溪流向下走。

5. 證明──假定順著溪流走,是可以走下山,這是一個經驗法則,但是還是要經過實驗,確定了,才算證明這是對的,問題也才解決了。(註6)

讀者或可發現,這一套和前面提到的「研究社會問題底方法」不是一樣嗎?沒錯,其實實驗主義簡單來講,就是一套邏輯思考問題的步驟,我們一般大眾都會,只是當題目大到國家社會的大政方針,或是複雜到如會計師查帳,那麼這些原則就不容易持續掌握,有時會跑掉,能耐就看誰的心思周密,誰的反應敏銳。事實上,福爾摩斯用的,也是這一套呀!

[註1]: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不僅僅是如過去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迭,而是一個西方的民主體制取代了綿延數千年的帝制。這一件事一方面代表了中國人決心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一方面代表了中國人全面接受了西方的各種體制。政治方面如此,文化、教育、科學等等方面都是如此,是以面向西方,大量吸收歐美的知識養分,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也就在這種氛圍之下,產生了民國初年短暫的「百花齊放」。

[註2]:1920年代的日本,已是東亞第一強國,西方知名學者赴日講學者眾,而就在鄰近的中國,往往希望這些學者能夠「順道」來華。當時「最大咖」的學者愛因斯坦,也在1922年答應以此模式接受北大的邀請訪華,可是因為當時政局混亂,北洋政府常常撥不出經費給教育單位,以致北大有了財務危機,愛因斯坦得不到對費用的肯定答覆,因此婉拒了校長蔡元培的邀請。

[註3]:近代的西方高等教育,拿到tenure的教授可享受教學六年,休假一年的待遇,稱之為sabbatical。百年前的制度是否如此,恕我無法考證,不過能請假至三年的,恐怕也是特例中的特例。

[註4]:當時正式各種「主義」傳入中國的當兒,胡適代言一個也不過分;然而胡適絲毫沒有成為「教主」的野心,所謂的「實驗主義」道理也沒有多高深,因此胡適因傳播實驗主義而名聲愈響,但隨著各種西方科學方法的傳入,實驗主義已經成為我們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其名號反而逐漸被遺忘了。

[註5]:讀者諸君看到這一句話,是否發出會心微笑?沒錯,「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就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名言嗎?此外,「無論黑貓白貓,會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等等,再再顯示出,鄧小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驗主義」實踐者。今天中國大陸的發展,力行實驗主義絕對是功臣之一。一直到現在,中共一旦有什麼新政策,多半會在某先地方先「試點」,這就是一種「在三維空間先測試以避免在四維空間出錯」的辦法,無怪乎中共這些年來推崇胡適,可確實謂實至名歸矣!

[註6]:胡適以在山中迷路作例子,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多年前一次我帶著爸媽上陽明山吃野菜,下山時迷路,到了一個T字路口,不曉得該左轉還是右轉。此時爸爸忽然要我右轉,果然順利下山。問其所以,爸爸說他也不知道路,只看到右邊有一個凸面反光鏡,他認為一定是走的人多,才會設這面反光鏡,難怪說識途老馬,此一判斷令我佩服不已。這五個步驟,出於胡適「杜威論思想」一文。請讀者諒察,我絕對沒有炒冷飯的意思,這些東西與「研究社會問題底方法」四步驟如此之像,只是證明了胡適一生都在炒同樣的冷飯。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95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