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十四)
2024/07/31 13:50:57瀏覽79|回應0|推薦6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十四

「新文學運動」在胡適掌大旗,新青年眾豪傑的推動之下,以北京城為中心,熱烈的往全中國擴散。胡適親作表率,把自己過去的白話詩集結出版,取名「嘗試集」,賣了上萬本(註1),一時白話詩成了最熱門的文藝創作。胡適收在嘗試集裡的作品,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有些的確「不怎麼樣」,這一百年來中國的新詩創作者,不乏超越胡適者,但是在當年一窩蜂大寫白話詩的人如過江之鯽,絕大部份都是「東施效顰」,究其原因,還是大家都認為白話太簡單了,誰都能寫,卻沒有幾個人真正的意識到,什麼是「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相較於這些人,胡適的新詩有不少「金句」,至今流傳,可見胡適文字的精練。嘗試集書如其名,是一個大雜燴,有完全解放的新詩,也有白話的舊體詩,甚至附錄「去國集」根本是傳統的文言詩。我個人最喜歡的,首推「夢與詩」,它的原型是數年前寫的「醉」,只有四句(註2):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四烈士塚上的沒字碑歌」(註3)讓人熱血沸騰:

他們是誰?

三個失敗的英雄,

一個成功的好漢!

他們的武器:

炸彈!炸彈!

他們的精神:

幹!幹!幹!

他們幹了些什麼?

一彈使奸雄破膽!

一彈把帝制推翻!

他們的武器:

炸彈!炸彈!

他們的精神:

幹!幹!幹!

他們不能咬文嚼字,

他們不肯痛哭流涕,

他們更不屑長吁短嘆!

他們的武器:

炸彈!炸彈!

他們的精神:

幹!幹!幹!

他們用不著紀功碑,

他們用不著墓誌銘;

死文字贊不了不死漢!

他們的紀功碑:

炸彈!炸彈!

他們的墓誌銘:

幹!幹!幹!

此外,「上山」被改寫後,選入台灣的小學國語課本;「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一語,來自「沁園春──二十五歲生日自壽」(註4),而「最有名」的,是被改編為流行歌曲「蘭花草」的「希望」(註5)。

連白話詩都風靡一時,白話文更不用提了,胡適在之前最有名的一篇白話文,是翻譯都德的「割地」,亦稱「最後一課」。此文也被選入台灣的教科書中,譯筆極佳,至為感人(註6);另有一篇「差不多先生傳」也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文章;胡適也寫過話劇劇本「終身大事」,劇情安排十分巧妙(註7)。這些作品在在顯示出胡適的文學天分以及真摯感情;而在他往後的詩作裡,可以發現更成熟的寫作技巧與更深刻的感情,稱胡適為一文學家,他當之無愧(註8)。胡適以外,周氏兄弟(魯迅及周作人)的文學作品都非常好,同一時期各種新鮮作品(成熟或幼稚的都有)分呈,話文學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生意盎然。

當然,在任何一個前進的運動中,就算勢不可擋,也一定會有一些「守舊派」固執的要守住自己的陣地;有兩個故事可以趣味的表達出新舊交替時代的衝突。北大教授,古文學家黃侃在課堂上說,白話文囉唆,不如文言文言簡意賅。他說比如胡適的太太死了,家人要打電報通知胡適,如果用白話得講半天:「你的太太死了,快回來喲!」可是用文言只要四個字:「妻亡速歸!」學生以此去責難胡適,胡適微微一笑,說今天某機關找你去當行政秘書,你不想去,麻煩各位同學用文言寫一個電報,看看有沒有人比我用白話來得簡潔。學生們絞盡腦汁,最簡短的是十二個字:「才疏學淺,難堪大任,恕不從命。」胡適說我只要五個字:「幹不了,謝謝!」(註9)

讀者諸君,您以為如何呢?

[註1]: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上萬本」似乎算不上暢銷書,可是別忘了,這是一本「詩集」,還是聽都沒有聽過的「白話詩」;此外更別忘了,那是在一百多年前,百分之九十五人口都是文盲的中國!

[註2]:許多人認為這首詩透露了胡適這位大才子沒有辦法和小腳夫人江冬秀「心靈契合」的遺憾,但事實上此詩首見於1917年2月的新青年,當時胡適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想,當時的胡適經過與未婚妻的通信,已經知道他們倆個人在智識上天差地別,而自己又不可能背棄婚約,因此「預知」其「下場」如何。

[註3]:胡適是一個個性非常平和的人,他反對戰爭,反對暴力,堅持「不爭」主義,他的東西一貫相當內斂,此詩是極少數讓人讀來「熱血沸騰」的文學作品。據胡適自記,他有一晚上沒睡好,夢中遊「四烈士塚」,大哭而醒,就著枕頭拿鉛筆寫下這首詩,可見胡適雖然表面溫和,但是內心卻充滿激情。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胡適爾後一生的歷程裡常常可見。「四烈士」的事蹟發生在辛亥年間,被刺殺者分別為袁世凱(失敗)及良弼(成功)。此墓塚位置在原北京萬牲園(即動物園)內,文革時期被破壞殆盡。

[註4]:胡適的金句曾被製成書籤,在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廣為流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一句。胡適顯然很喜歡「沁園春」這個詞牌,在其留學日記中有好幾首沁園春的作品。「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原本有不同版本,最後由胡適「定稿」,但是仍有許多人弄錯,包括台大農業陳列館外頭的石碑也寫錯,十分該打。

[註5]:「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這首詩的標題是「希望」,乃是藉由盼望花開,來比喻對於世事都是充滿希望。胡適的故鄉績溪現今立了一個胡適銅像,上面刻的就是這兩句「蘭花草」,同時說胡適是「現代孔子」,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註6]:「最後一課」是描寫在普法戰爭後,亞爾薩斯與洛林被割讓給普魯士時,一個法國亞爾薩斯小男孩最後一次上法文課的情形。在我們那個年代,此文自然代表著特殊的意義。

[註7]:「終身大事」的故事,是說一個女孩子反對媽媽幫她與中意的男朋友合八字,此時爸爸回來,痛罵「合八字」這件事情封建落伍,女兒以為爸爸一定贊成這樁婚姻了,結果…….為了不破哏,還請讀者諸君自己找來看一看。有趣的是,胡適自己的婚姻也是包辦式的就是婚姻,寫這個劇本時的心情頗堪玩味。

[註8]:很可惜的,胡適的文學作品,也就在這個時候最豐盛,爾後他只有詩越寫越好(但產量少得可憐),其他的文字不是學術文章就是時論,唯一和文學扯得上關係的只有幾篇遊記和傳記而已。當然,胡適是一個做學問的學者,而且自認「沒有文學的野心,只有偶而的文學衝動」。然而讓他文學創作無以為繼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太忙了。固然胡適一生在學術上、論政上、外交上都留下精彩的痕跡,但是以他的天才,沒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傳世,實在太可惜了。

[註9]:上面這兩個故事都是口耳相傳,讀者諸君當作談助即可,不用太認真。不過現實上還真的有人這麼幹過:194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發電報到美國,邀請趙元任回國擔任中央大學校長,趙元任的回電就是「幹不了,謝謝!」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86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