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遙想淞滬戰役
2024/08/14 11:23:45瀏覽117|回應0|推薦9

遙想淞滬戰役

今天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紀念日」,胡適傳記暫停一次,謹以數月前應大學同學詢問而寫之拙文,奠祭我國軍戰士先烈,盼其英靈不昧,永佑我中華民國。

寫在前面:吾人看過去歷史,必須要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及條件,切不可以今日眼光,或「上帝視角」對歷史遽下論斷;同時對於歷史事件,因為不同觀察角度而有不同見解,並無問題;只要不偏離史實,也無對錯問題,同時亦不必有政治考慮,請不同意見的讀者不要同我爭論。

淞滬戰役之所以打起來,而且如此慘烈,蔣委員長之「主動」為關鍵,其理由有三:第一,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平津,北方軍隊完全沒有抵抗力,而華北平原無險可守,若任日軍南下,則將重履歷代北方滅亡南方之覆轍,因此將戰爭軸線自南北改為東西,造成日軍「仰攻」局面(註1)。第二,上海江南地區阡陌縱橫,不適合日軍機械化部隊,加上蘇嘉防線完工,較利於國軍作戰,逐步抵抗逐步轉進。第三,上海乃國際大都市,蔣欲在此擴大戰火,引起國際注意,最終盼外國依「九國公約」調停,得以重演「一二八」故事。

在戰略上,蔣有其道理,但在戰術上,蔣卻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就結果論,其目標並未達成。首先,須知當時中國號稱統一,但軍權仍在各地軍閥手中。淞滬戰起,蔣委員長號召全民抗戰,各地軍頭以民族大義,紛紛響應;然而散佈全國各地的軍隊,要如何趕赴淞滬戰場?運兵要靠鐵路公路,當時中國的鐵路不過一萬六千公里,而且一滴汽油也不產,因此將各地軍隊調至淞滬前線,極為困難。以宋希濂之36師為例,從西安至上海,用盡所有辦法,竟然走了一個月,而且只有極少部份及時趕到。中央軍如此,地方軍更不待言,如此形成「逐次添加兵力」之大忌;反觀日本早已在閘北駐有陸戰隊,日本至上海的航線始終掌握在三菱手中,運兵極為容易。

其次,國軍無論素質、裝備、武器配置均遠不如日軍。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相當清晰的影片,可以看到其中中央軍、廣西軍還有德、法式的鋼盔,廣東軍只有小帽,川軍根本就是光著腦袋的了。更慘的是,國軍軍械不統一,槍不對彈,不但窳劣,且無重武器,最多就只有輕機槍,和幾門打都不見得打得響的山砲(註2)。這還是看得到的,當時中國的成年人識字率僅百分之五,軍隊士兵幾乎全是文盲,更遑論現代戰爭的知識;而日本在一戰前已經普及小學教育,士兵均可看得懂地圖,軍中遠程重砲員額齊裝滿員,更有大型軍艦在外海以岸砲助攻。簡單來講,中國是以一個中世紀的國家,去對抗一個現代國家(註3)。

這種情形,不要說當時的有識之士,領導人蔣委員長自是了然於胸。蔣自九一八起,或一二八,或熱河,或長城,甚至七七,都一再忍讓,無非是知道一旦戰爭開打,就是國家實力決定勝敗,一腔熱血和盈庭議論都無濟於事。然而當盧溝橋槍聲響起,未幾文化首都失陷,國人皆曰要戰,不打就是漢奸時,蔣除全面抗戰之外已經別無選擇,只能以「戰略」為國軍尋求一點優勢。然而,蔣仍然低估了中日的差距,淞滬戰火一起,國軍為守住陣地,只能用血肉之軀填入火海,部隊拉上前線,多數還沒有看到敵人就已被炸死,「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五個小時就死了三分之二」(註4),不消三天,整個部隊就沒有了,一個連一百多人,打到剩下個位數的,比比皆是。

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但是國軍沒有條件,也沒有時間可以集結,只能一師一師的開向戰場,一師一師的投入火線,一師一師的消耗殆盡,像是章回小說裡「打擂台」一樣(註5)。整場戰役國軍總計參戰約70個師五十餘萬人,估計傷亡超過三十萬,約是日軍的五倍餘。必須指出的是,當年國軍並沒有完善的軍籍名冊,因此實際死傷人數無法統計;而國軍醫藥缺乏,傷者即使不死,也喪失戰鬥力。由於蔣委員長希望能夠堅守三個月,因此造成部隊六至七成的損失(註6)。最要命的,是被迫撤退時部隊潰散,經過原本設定的蘇嘉防線,竟完全放棄,戰爭失去節奏,以致日軍如入無人之境,不到一個月就合圍南京。如此慘重的代價,卻換來西方列強的袖手旁觀,九國公約形同廢紙,而國軍中的精銳幾乎完全喪失。

1937年這一場抗戰裡最慘烈的戰爭,不曉得還有多少人記得?唯一可以和現代記憶連結的,大概只有「八百壯士」了,而且還是從電影中得來。事實上,戰爭決不像電影裡那麼「輕鬆」,不但真的會死人,而且非常非常殘酷。我輩何幸,生長於一個沒有硝煙的時代,安穩渡過一甲子;而我輩責任,是確保後代子孫永不受戰火摧殘。是所至禱。

[註1]:李敖曾引龔德柏的看法,認為日軍沿長江西上極易,以此譏蔣不知兵。事實勝於雄辯,日軍最終只攻到宜昌;反觀北方戰事,日軍兩路夾攻,循蒙古滅宋之故路,蘭封會戰慘敗後,國軍須掘開黃河堤防,方才阻擋住日軍進攻。

[註2]:我於1987~1989任砲兵軍官,打過這種「七五山砲」,我當時問過副營長,為什麼我們還在用種膛線都磨光的砲?副營長很幽默的同我說:「因為砲彈還沒有打完。」

[註3]:此胡適語,當時認清楚中國沒有條件跟日本打的人「並不多」,最好笑的是後來當上漢奸的汪精衛,戰前是不折不扣的「主戰派」。

[註4]:此馮玉祥語。實際狀況,較之有過之而無不及。

[註5]:此李宗仁語,李以此質蔣,認為蔣不知兵,事實上李焉不知蔣當時之困難耶?

[註6]:這包括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六到七成損失其實是非常保守的估計。蔣之所以拿嫡系部隊拼命,當然是因為不如此其他軍隊會質疑被拿來當炮灰。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91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