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九)
2024/07/12 17:25:46瀏覽146|回應0|推薦8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1917年7月,胡適「學成歸國」,也很快的回到績溪老家拜見老母。胡適的母親當時身體已經不好,最大的希望是胡適趕快結婚;在現存胡適給母親的回信裡,可以看出孝順的胡適對母親過去再三催促他早日回國,是很恭敬的以理說之,但對婚姻這件事,始終很冷淡,甚至有點火氣(註1)。胡適當然知道一旦回到家鄉,「逼婚」的壓力馬上就會來到,因此才到上海,馬上寫信給母親,說這次回家「暫不迎娶」,一說天氣太熱,二說時間太短(北大9月10日開學),三說自己想休息一下,四說沒錢(過儉會怠慢新娘),所以希望到寒假時再辦婚事。

胡適心裡打什麼主意,我們不知道,但是結過婚的男人,大概都可以體會(註2)。不過有一件事多少可以反應出這位「準新郎」的心理狀態:早在回國之前,胡適就寫信同他的母親講,希望在結婚之前能和未婚妻「見上一面」──在當年,的中國鄉下,這絕對是「打破傳統」的事。我們不曉得當時胡適的母親是怎麼想的,但是待胡適回到家鄉,數日相聚後,老人家顯然倒到胡適這一邊──這也不難想像,不要說在績溪,就算在北京上海,胡適都是鳳毛麟角,因為全中國也沒幾個留洋博士呀(註3)!我們可以想像,大約胡適即將回國的消息傳回鄉里,無數的恭賀就像波浪一樣湧向胡家,就像是前清時期中了狀元一樣;有這樣光耀門楣的兒子,胡適母親一定認為兒子做什麼都是對的(註4),要見未婚妻一面,就算是有違傳統又怎麼樣?我兒子可是新派人物,留洋博士呢!

於是8月24日胡適到了江村江家,未婚妻江冬秀的哥哥很客氣的招待了這位未來姑爺,然後說他先進去和江冬秀講一下,於是胡適就坐在房間的外面看書。根據胡適的描述,當時在江家樓上樓下暗裡都擠滿了人,都是要來「看戲」的(註5)!江冬秀害羞不肯和胡適見面,一個姑婆又進去勸,還拉著胡適進了房間,江冬秀躲到床上,把床帳子放下來。姑婆要去把帳子拉開,此時胡適出手勸阻,然後退了出來,在江家再坐了一會兒才走。離開江家後碰上親戚,個個都問「新人如何」,胡適總說,見過了,很好。只有對母親說了實話,胡適的母親非常生氣,但胡適反而勸他母親不要怪江冬秀(註6)。而且,胡適非常的「紳士」,第二天還寫了一封信給江冬秀,說這是我的錯,我本來就不應該這麼做,抱歉讓你為難,你不見我是意料中事,請你不要因此不安,我決不介意。

請讀者諒察,我們在看這一段故事的時候,切切不要以今日的眼光視之。那是一百多年前非常保守的年代,因為西風東漸,胡適以留洋學生,即聘北大教授的身分,要求在婚前見未婚妻一面,雖然有違家鄉風俗,但是這種「新派作風」並沒有被視為毒蛇猛獸,大逆不道;而江冬秀不肯見未來姑爺,主要是因為舊家庭舊傳統在作梗,其實如同胡適所言,是意料中事。最重要的是,同年12月底胡適就回鄉迎娶,並沒有悔婚,而且婚約一直維持了下去,這才是被當時的國人盛讚之事。要知道當時的留洋學生,往往回國後(甚至還沒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中之前訂下的婚約取消,或是把媒妁之言的髮妻休掉。別人不說,就拿趙元任來講,他的退婚辦了十幾年,花了兩千塊錢(換算成現在大約要數百萬台幣),這算是「非常有良心」的!我們「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是怎麼對待張幼儀的?

當世、後世有非常多的人,在推崇胡適始終不背棄舊婚約之餘,仍然多少會為胡適惋惜,說大才子若是娶到一個「靈魂伴侶」,而不是「小腳老婆」,那該有多完美!而胡適自己怎麼想的呢?很多人以為胡適不背棄舊婚約是一種「犧牲」,是因為他大可以去「選個更好的」,但其實卻胡適認為他一生沒有比這件事情更討便宜了,因為他根本不認為這是「犧牲」;他這麼做,只是「不忍傷幾個人的心」罷了。胡適說如果他毀約,這幾個人會終身痛苦,而造成良心上的責備將會讓他無比難受(註7)。就像那天去江家,如果他堅持一定要見江冬秀一面,那多半會「得逞」,但「我的面子有了,人家的面子何在?」。我們看胡適的一生,名滿天下,望重士林,卻絲毫沒有架子,確實做到了「處處為人著想」的地步;在寫信送錢給人家的時候,最後一句一定是「你千萬不要拒絕」,如果是拒絕人家的請求,他一定會說「請你千萬原諒」……這種外放式的溫暖,才是胡適最迷人的地方!

[註1]:當時江冬秀已經住到胡家,因為胡適的歸期一延再延,江冬秀心裡不樂意想搬回娘家,胡適顯然不欣賞這種「小脾氣」,於是同母親說,住在我們家很好,但倘若一定要搬回去,那也由其自便。

[註2]:比較不精準的說法,這可說是「婚前恐懼症」。想到一旦結婚之後,再也不是一個人過日子,心裡多少會發慌;尤其胡適喝了這麼多年的洋墨水,即將要迎娶一個從未見過面,連書信文理都不太通的鄉下姑娘,隨著時間的迫近,心裡勢必充滿了矛盾與衝突。

[註3]:我每回看到民國初年留學生回國後被重視的程度,就扼腕不已。其實不要說那時候,在上世紀60年代的松山機場,哪一位「歸國學人」沒有大批親友團來接機,被戴上花圈像明星一樣被拍照?

[註4]:有關「歸國學人」親友對其之重視與心態上的轉變,錢鍾書的「圍城」裡,主人翁方鴻漸搭火車回到家鄉,以及在家鄉發生的一些趣事,描寫的非常好。

[註5]:這讓我想起上世紀90年代「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裡,「老四郎」回鄉探親,消息走漏,老家來了滿坑滿谷的人,連上墳都要跟去看,「都要看看台灣來的人長什麼樣子」!

[註6]: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就算胡適對歸國和迎娶這兩件事一拖再拖,可是等兒子回來,胡適母親對兒子有多偏心。同時從整個故事來看,我們很可以看出胡適對細節考慮的周到。胡適如果見不到江冬秀的面,轉頭就走,或是堅持非見不可,僵在那裡,那麼那些「看戲的」還真的就沒白等咧!如果親朋相問,胡適和盤托出,那更不曉得會被傳成什麼樣子!

[註7]:我每一次看到胡適這一段的日記(1921年8月30日),都非常的感動。在我個人的婚姻上,我也有一點點類似的經歷。我的信念很簡單,我不能去傷害一個人,否則我一輩子良心不安。直至今日,每次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都會告訴自己,要考慮到「這幾個人」的感受。這一點可能是天性,但也多少受到胡適的影響。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80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