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五)
2024/06/25 15:07:20瀏覽172|回應0|推薦2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前面提到,胡適七年的留學生涯,前面五年在康乃爾,這五年又可以分成兩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大學本科四年,從1910年9月入學,到1914年6月在康乃爾大學文學院畢業。第二階段是繼續唸康乃爾哲學研究院一年。而第一階段又可以細分成兩個時期,前一年半在農學院,1912年春天開始在文學院。胡適在這段時間相當用功,連暑季都修課,因此大學的學分他在三年內就修完了,只是礙於規定,必須八學期才能畢業(註1),所以他的大學第四年等於都在修研究院的課。因此胡適的留學歷程,可以說是大學三年,研究院四年。為什麼要把這些細節弄清楚,是跟他的博士學位有關(詳見後)。

康乃爾的所在地是小鎮綺色佳,而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市,二者差別非常大。就生活環境而言,胡適顯然喜歡前者,在1915年9月搬到紐約的第一個晚上,就幾乎被車聲吵到睡不著。然而就兩個學校的學術環境而言,後者則明顯對胡適有較大的影響。不過在百年前,美國大學生活對一個中國來的青年,其「文化衝擊」當然非常強烈,這一段時間的胡適日記裡,為百年前的美國,(從一個外國人的眼光裡)提供了一段非常好的歷史材料。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胡適在康乃爾時期的一些有趣(interesting)的事情。請記住,這是一百多年前,中美兩國的差距非常非常大,當時不要說議會、選舉、夏令營中國人沒經歷過、連汽車、電話、抽水馬桶都是新鮮事,切切不要以當今或幾十年前的眼光來看胡適的記錄。

──第一次「賽跑」──胡適是一個標準的文弱書生,尤不擅體育。康大要求大一學生每星期上三次體育課,胡適剛到美國時只有五十公斤,什麼都做不來,經過練習才有些進步。1911年4月6日中國學生辦運動會,他跑了個「百碼」都沾沾自喜(註2)。

──與未婚妻通信──胡適很早就由母親作主訂了婚,在他在上海求學的時候,他媽媽就希望他能回家完婚,但胡適堅決拒絕,理由是家裡狀況很不好,不宜在這個時候增添負擔(註3)。等到了美國之後,未婚妻搬進他老家,於是開始與未婚妻通信,第一次收到來信,懷疑是有人代筆的,因為這個未婚妻並不通文墨。大概他媽媽看到胡適的懷疑不高興了,胡適還去信解釋,爾後也幫未婚妻改信,有如「函授」一般。

──第一次訪「女生宿舍」──時在1914年6月8日,胡適大學畢業前9天。這一天的日記裡,胡適寫了一大堆,都在講自己以前多內向,後來到美國,思想觀念才漸漸開通,但是雖然四年裡「所識大學女生無算」,但「終不訪之」,還以此自誇,到了快畢業,才後悔不已(註4)。胡適並沒有記下他對「女生宿舍」有什麼印象,就像他日記裡記錄他第一次跳舞,也是什麼也沒說。

──「差點」成為基督徒──胡適在第一個暑假參加一個基督教夏令營,聽牧師講道,很受感動,決定成為一個基督徒。但是很快的胡適就出現「反動」,此後一生對基督教都沒有好話(註5)。不過,他倒是去參觀過在牧師主持之下的西方婚禮儀式。

──玩攝影──胡適自言「喜攝影而不能工」,須知百年前能有個照相機都是很奢侈的事,但胡適仍然捨得買──他天性就不怎麼重視金錢。胡適這個時期有幾幅很有名,拍得很帥的相片,都是照相館的一位Fred Robinson拍的,胡適喜愛攝影很可能是受到他的影響。這位攝影師後來成為胡適的好朋友,甚至在胡適困窘的時候出借他兩百塊美金──在當時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數字。

──體驗政治──胡適在轉到文科之後,1912年(美國大選年)秋天修了一門「美國政府與政黨」的專題,老師要學生訂三份報紙,每天細讀大選新聞,然後選一位候選人支持,並參加當地的政治集會,以明瞭美國政治的運作以及候選人的策略得失。胡適自言此一學習讓他獲益良多,也開啟了他對政治的興趣(註6)。後來他還兩次到綺色佳的地方議會去旁聽,也是親歷政治的經驗。

──參加社團──這並不是我們一般認知的大學社團,胡適參加的是「世界學生會」(或「世界大同會」),屬於「集政治與社交」活動的「嚴肅組織」;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中國同學會。在這些組織裡胡適都甚為活躍,擔任很多重要職務(包括會長),還常常當主席發表演說,其分身有術,實在令人驚嘆(註7)。

──各地旅遊──胡適到康乃爾之後,剛開始課程繁重,到高年級和研究所時,才有機會在假期間到各地旅遊,有時是參加年會,有時是去演說,純遊山玩水則多半是距離綺色佳比較近的地方。胡適活動的範圍東到紐約、波士頓、費城,西到俄亥俄哥倫布城(註8),胡適後來極力主張全國各地都要設圖書館,就是旅遊時在各地都看到「藏書樓」所致。

──觀念發軔──早年胡適就有「無神無鬼」和「無後」的主張,在這一段時間續有闡述,此外,其「樂觀主義」與「不爭主義」等也在此時萌芽,對於日後胡適許多觀念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詳見後)。

[註1]:因為胡適暑季都修課,所以「八學期」是到1914年2月,但當時沒有畢業典禮,因此胡適是在1914年6月參加畢業典禮。同年的四月他獲知得到研究所的獎學金,因此1914年9月開始當了研究生。

[註2]:儘管百年前的中國並不提倡體育,但是比起一般人,胡適對於運動可說是相當不擅長,頂多打打檯球(撞球)。後來在北大教書,也曾參加一次賽跑,沒跑完就摔跤受傷了。

[註3]:避免增加老家負擔,這是表面上的理由,我們可以合理懷疑胡適不想那麼早結婚,甚至對於這種傳統安排的婚姻有所排斥。同樣的他出國經年,老母和未婚妻倚門而望,胡適心中多少會有歉疚感,畢竟要一個女孩子等他十年,總是有點對不起人家。

[註4]:胡適這種對於感情壓抑的心理反動,許多人都有,我們東方社會並沒有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教導我們男女正常社交。百年前社會閉塞,但家長學校像防賊一樣的防範青少年男女正常交往,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都還是如此。

[註5]:胡適後來認為,基督教很會玩「感情」這種「把戲」。讀者有基督徒的,也不要因言廢人,這是胡適的看法,他甚至不願意進教堂,更不願意在宗教儀式下為人證婚。

[註6]:胡適一生的政治興趣,主要在「論政」,他的政論文章寫得鏗鏘有力,而且標題都下得極好。胡適回國後曾和人約定,二十年不從事政治工作,後來唯一的例外就是二十年之後,為了國家的需要,擔任抗戰時期的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註7]:一般留學生在國外,唸書生活都不暇,哪有時間(或心思)像胡適一樣廣讀課外書,一天到晚寫信收信(詳見後),到處演講,觀察民情,還去當什麼世界學生會會長,主持會議搞各種章程。胡適這樣「嗡嗡嗡」,只能說他興趣太廣泛,天才太過剩,時間管理太有效率了。

[註8]:若以綺色佳為中心點,胡適主要的旅遊活動,都是往東邊跑,沒有往南,北邊只到過水牛城和克里夫蘭,而往西最遠只到達哥倫布城,範圍並不廣(當然當時的交通並不方便)。哥倫布城我自己唸書的地方,看到胡適描繪本校百年前的景致,頗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75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