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四)
2024/06/18 14:59:37瀏覽245|回應1|推薦5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

(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胡適在美國讀書一共七年(1910-1917),前五年在康乃爾大學,後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這段時間胡適的日記又稱為「藏暉室劄記」或「胡適留學日記」,是現今胡適日記裡最早整理出版的(註1)。胡適非常喜歡綺色佳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很可惜從1910年8/16他上船開始到該年年底,他的日記遺失了,所以我們無從得知百年前一個19歲的少年初抵異鄉的心情(註2)。

在康乃爾大學的頭一年半,胡適在農學院,修植物學、化學、氣象學等科目。胡適不是農家子弟,所以算是從頭學起。有一次農場實習教洗馬加轡,胡適和老師說:我們中國種田,是用牛不用馬。老師說:不行。所以胡適只好乖乖學洗馬,還挺有興趣的。胡適相當用功,第一年的平均成績在85分以上,成績算很不錯,英文科甚至得到「免考」(exempt)的榮譽(註3),因此到了第二年,可多選兩個學分,胡適除生物學、地質學外,加選一科「種果學」(即果樹學)──可沒想到,加選的這科一居然促使胡適改行!

原來種果學有一個禮拜是蘋果分類實習,一共40種不同的蘋果擺在桌上要分類。老美同學都是農家子弟,看一眼就知道蘋果名稱,花十幾分鐘就就分完了,揣幾個蘋果就走人了,可憐胡適以前連蘋果大概都沒看過,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分照手冊分了20個,而且大部分還是錯的。胡適當天晚上想:我花了兩個小時,到底學到了什麼?中國連蘋果的種子也沒有,學這個有什麼用?(註4)

農學對胡適來講,一點吸引力也沒有了。而他對文學哲學的興趣,已經在頭一年顯露出來。除了本科以外,胡適常常在讀「課外書」,包括詩經、說文、哥德、莎士比亞等等(註5),居然還寫了一篇「詩三百篇言字解」──這是胡適第一篇學術論文,後來蔡元培就是看到這篇文章,請胡適到北大教書的(註6)。胡適有轉系的念頭,但是禮貌上(或是思想上)還是想尋求一下長輩的意見,於是寫信請教他的二哥紹之。胡適的二哥在中國上過洋學堂,見識還是不錯的,認為「農學較為切用」,但似乎胡適「天性與文學為近」,如何選擇,還在胡適個人,但如果選擇文科,那麼「恐寂寞無所見用於世耳」(註7)。

最後,胡適聽從了自己的「天性」,在1912年春轉到文學院,讀起哲學,歷史,政治,文學,這才得心應手(當然,「課外書」也變成「課內書」)。然而對於胡適而言,轉系並非沒有損失,康乃爾的農學院是免學費的,所以胡適可以省下部份的官費寄回家,現在轉念文學院,得付學費,由官費按月扣除。官費原本80美元,現在得扣掉20元,好在胡適也有賺「外快」的機會,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演講生涯」。

原來在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美國各地的學校或社團對於這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極有興趣。當時康乃爾大學工學院有一位中國留學生蔡劼卿,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生,英文極好,常常應邀到各地(用英文)演講,應接不暇,加上自己畢業在即,就想找「接班人」,他認為胡適學文史,國學底子好(蔡是工學院的學生),於是希望胡適分擔繼而「繼承」他的演講工作(註8)。於是胡適開始常常應一些社區之邀,和美國大眾講解中國的革命政府。後來胡適又以一個外國學生的身分得到了「卜郎吟文學獎」,簡直成了中國留學生裡最有名的一個人,其演講範圍,更擴展到中國歷史、文學、哲學等方面。胡適越講名氣越大,有關中國的題目,都來找胡適講。胡適為了充分準備,常常耽誤學業,還間接造成後來他轉學哥大(詳見後)。雖是如此,胡適並不後悔,他始終認為公開演講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強迫他組織自己的感想,知識,也鍛練自己的膽識和寫作能力。為了對他要表達的題目了解更清楚,就必須對有關的知識加以研究分析,並且用合乎系統和邏輯思考的方式表達出來。從這個時候開始,胡適就對演講樂此不疲,興趣達四五十年不衰。

[註1]:胡適是中國近代留下「原材料」最多的人之一,包括日記、口述自傳、演講、文章等。這裡頭日記應該是最可信的,因為照理來講日記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當然比較真實。可是這一點胡適例外,他的「留學日記」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就公開印行了,所以胡適很清楚他的日記以後一定有人看,所以難免會有一點失真。

[註2]:我之出國留學(1989),比胡適晚了79年,距離現在(2024)卻也已經35年矣,而當年的興奮、新奇、緊張、害怕、徬徨,至今仍歷歷在目。當年的資訊交通,雖然不能跟現在比,但是比起1910年當然是好得太多了。此外大學畢業到出國留學之間,我服預官役兩年,對於我面對陌生環境的挑戰,很有幫助。

[註3]:我在美國念研究所,也有一次「免考」的經驗。那是一門數學課,共有4次考試,取3次成績高者。在發還第3次考卷的時候,老師唸了三個名字,說你們都已經拿A了,第四次不用考了。除了我之外,另外兩個人聽到後就收拾東西離開教室,我則秉持「尊師重道」的傳統,留下來聽老師檢討考卷。我那一次得了全班唯一的滿分,當老師講到某題,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沒有人說話,老師說:Hey, not everybody gets perfect score!我在下面微笑,老師看到了,指著我說:Except this guy!

[註4]:胡適這一句話,違反了他自己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話。蘋果在中國歷史雖不悠久,但清朝時肯定有,怎麼能說中國「連蘋果的種子都沒有」?事實是,當年的蘋果是高級水果,富貴人家才吃得起,胡適大概在中國要不是沒有見過蘋果,要不就以為蘋果都是舶來品,才會這麼說。

[註5]:美國大學的本科,有些科目算是「通識」,不管什麼專業(major)都要修,加上胡適當時有修英文、德文,所以看莎士比亞或是哥德是理所當然,但是看詩經、說文就有點超過了。

[註6]:注意胡適在寫這一篇論文的時候,還只是一個20歲的農學院學生,還沒有得到所謂西方治學方法的訓練。

[註7]:胡適二哥這一段話很正確,當時官費出國留學的學生,多少都肩負著振興祖國實業的責任,所以絕大部份是學電機、機械、礦冶、鐵路等科目,榜首楊錫人是這一屆唯一學紡織的,倒是獨具慧眼,因為紡織是當時中國唯一的工業,楊後來也在這個領域大展身手。這讓我想起「張忠謀自傳」裡,我們張創辦人年輕的時候本來想當作家,他的爸爸只說了一句話:「會餓肚子的。」如果張忠謀當年沒有聽老爸的話,我們也就沒有台積電了。

[註8]:胡適的英文演說清楚明白,用字也不難,但仍頗有口音,以先天條件而言有許多人都比他好,但是胡適很認真,一份講稿都花盡力氣改了又改,務求盡善盡美;此外,胡適的「賣相」很好(李敖語),一看就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很溫暖的謙謙君子,這樣的人去演講當然大受歡迎。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727455

 回應文章

田英奇的異想世界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蔡劼卿
2024/06/18 15:56

網友指出,文中「蔡吉慶」應為蔡劼卿,此乃因「胡適口述自傳」中的錯誤,特此改正,也謝謝網友Dean Kao。

田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