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胡適(一)
2024/06/08 16:50:44瀏覽220|回應0|推薦8

(按:近來有很多東西在臉書和各社團發表,唯獨漏了這裡,十分該打。趁著重寫胡適的機會,盡可能做到同步,其他漏掉的文字會慢慢補上)

本文同時於本人臉書,「王文青的異想世界」,blog「田英奇的異想世界」以及數個臉書社團刊出,請不要轉貼。

第一部:堂堂溪水出前村

(原作於1993年,原名:「三十歲以前的胡適之」。2024年修訂)

胡適生於1891年的十二月十七日。他出生在上海,但籍貫是安徽績谿(今日一般寫作績溪)。績溪古代屬於徽州,以出產徽墨而聞名。徽州由於地處貧瘠,出外謀生的人很多,「徽商」也因此在中國近代商業上佔有一席之地;徽州菜算不上中國的主流菜系,但也小有名氣;此外現代的京戲(國劇)也是由數百年前「徽班進京」演變而來,雖然當時的唱腔和名伶並不都來自安徽。胡適很為自己是個安徽人而自豪(註1),他的口頭禪,除了有名的「我的朋友」和玩笑式的「該打屁股」之外,最常掛在口邊的就是「我們安徽」或「我們徽州」如何如何,而他的夫人江冬秀則是做得一手好徽州菜。

胡適出生的時候並不叫胡適,他的名字叫「嗣穈」(音門),按家譜排行,又叫作「洪騂」。至於「胡適」和「胡適之」的名字來源,下頭會再介紹。

還不到一歲半的時候,胡適就和哥哥、叔叔和媽媽,一起渡海來到台灣台南。他們一家子來台灣,是因為胡適的爸爸胡傳(鐵花)當時在台東當知州(相當於縣長兼保安司令)。胡適和家人在台南住了九個多月,又舉家遷往台東。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在馬關條約中,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於是台灣的官吏及眷屬紛紛內渡。胡適一家人在1895年回到上海,而胡傳在道經台南的時候,堅守台南的劉永福要他留下來幫忙。然而情勢逆轉,胡傳又害了腳氣病,劉永福只好讓他走,胡傳離開台灣才十天就死在廈門。

胡適和家人從上海回到了家鄉徽州,失去父親的胡適,成了母親馮順弟的精神寄托。這位二十三歲就守寡的「填房」,一心希望胡適能好好唸書,將來出人頭地。馮夫人太年輕,家裡經濟大權操在胡適的二哥手裡,所以很受委屈(註2),好在胡傳在世的時候,已經看出胡適是塊唸書的料子,在遺囑裡要胡適走唸書這條路,所以胡適一回家鄉,就開始唸私塾。當時私塾學費的「公訂價格」是每個月兩元,馮夫人一給就是六元,以後逐年增加,到胡適十二歲到上海唸書時,已經給到十二元了。由此可以看出,馮夫人是如何的「望子成龍」。胡適自己也很喜歡讀書,除了正統家塾的經書外,胡適還讀了很多小說,對他後來鼓吹「須用白話作文章」,有很大的影響。馮夫人管教胡適非常嚴厲,在胡適「四十自述」中,有很動人的描寫(註3)。

1904年,胡適的三哥到上海就醫,胡適也跟著一起到了上海,開始接受新式教育。第一個學校是梅溪學堂,因為不懂上海話,胡適被編在程度很差的第五班。有一回上課,老師講到「傳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老師說這個「傳」是左傳。這時候胡適的上海話學得差不多了,大著膽子糾正老師:這個「傳」是易經「系辭傳」才對(註4)。老師臉紅了,於是出個題目,要胡適做文章。胡適做完了給老師看,老師看完了之後看看胡適,說:「儂跟我來。」把胡適帶到第二班來,一天之內,連升四班!

胡適正得意著,不想抬頭一看,黑板上有兩個作文題,都看不懂,其中一個是「原日本之所由強」。胡適回家來請教他二哥,二哥就給了他「明治維新三十年史」這類的書。這對胡適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沖擊,他開始閱讀「新民叢報」之類的讀物,從那時候他就敬仰梁啟超,而且終生崇敬不已。

1905年胡適轉學到澄衷學堂,在那兒他讀到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第一次接觸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大受影響。有一天胡適要二哥幫他取一個表字,想到「適者生存」,於是就取為「適之」(二哥字紹之,三哥字振之)。後來胡適參加官費留考,怕考不取丟人,所以才用了一個以前發表文章的筆名「胡適」應考,此後才成為他的「正式名稱」。

少年胡適就是一個頗有領袖氣質的人,在澄衷學堂才一年,就作了第二班的班長。當時社會風氣漸漸開放,年輕人尤其不滿現狀,常鬧學潮。有一回胡適班上有一個學生因故被開除,胡適以班長身份和學校抗議,被記大過一次。胡適年輕氣盛,不想唸了。剛好是年(1906)的夏季中國公學在招生,胡適就跑去報考,一考中第,當時胡適才十五歲。包括胡適自己在內,誰也沒料到,中國公學成為胡適展露頭角,初試啼聲的地方。

[註1]:徽州因為出外謀生的人多,所以眼界也比較廣,清代中葉以後出了不少學者。胡適是一代文人,然而並非書香世家,他的祖上並沒有什麼出名的文人,其父胡傳雖有詩書傳世,但志在邊疆,「學歷」僅一秀才。績溪胡氏倒是出了一位學者胡培翬,但是跟胡適這一支並沒有關係。

[註2]:胡適的母親馮順弟嫁給胡傳的時候只有十七歲,胡傳的大兒子比他還大兩歲。胡適有三個哥哥,大哥是一個很不成材的人,三哥身體很不好,只有二哥很有經營的才能,胡家在胡傳死後幾乎要破產,所幸二哥的努力才把家道挽了回來。胡適的母親之所以委屈,一方面是拿錢要看人臉色,一方面是胡適的大嫂、二嫂不是不懂事,就是氣量狹小,這也是古代「當家後母」在男主人死後常常會碰到的情形。

[註3]:胡適的「四十自述」寫於民國二十年,到現在讀起來,還是可以感覺到胡適的文章寫得非常好,尤其寫他的媽媽,感人至深。其中有一段曾經被台灣中學的課本選入,標題為「我的母親」,以致於胡適那一句輕佻的話「老子都不老子」,和他母親晚上把胡適叫起來,用舌頭舔他的眼翳病,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

[註4]:每次看到這個故事,就會想起我15歲的時候,有一段經歷也差可與胡適類比。記得那一次在課堂上,我的國文老師提到「不啻」,他說是「不應該是」的意思,我當下就「咦!」了一聲,大著膽子跟老師說,「不啻」應該是「不正就是」或「根本就是」的意思。到第二天上課,老師把「不啻」的用法解釋了半天,雖然沒有承認自己說錯,但等於間接承認我說得對。此後我這位老師對我「另眼相看」,後來聽到我決定念理工時還大吃一驚:你怎麼沒有念文組!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inch&aid=18069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