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西門‧莫雷 的《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2021/08/15 05:00:34瀏覽437|回應0|推薦9

Excerpt:西門莫雷 的《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本書作者試圖從七個面向來觀看20位大師的經典作品,包含市場之鑰、歷史之鑰、美學之鑰、感受之鑰、理論之鑰、生平之鑰、懷疑之鑰,總結了作品的市場價值、相關歷史定位、創作者的生平、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分析以及評論。

雖然,我不認為這樣的評論方式算是一種創意表現,但至少「脈絡可循」已經是值得我們借鏡的部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904
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Seven Keys to Modern Art
作者:西門莫雷 
原文作者:Simon Morley
譯者:胡孝哲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1/03/10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解密馬諦斯、畢卡索、安迪.沃荷、草間彌生、徐冰等20位大師的20件代表作,根據相同的「七把鑰匙/七個關鍵」(seven keys)來解釋作品的創作根源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交流。

作者簡介
西門.莫雷(Simon Morley
現任韓國檀國大學(Dankook University)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曾於泰特美術館(Tate)、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以及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等地擔任講者;亦曾協助《第三文本》(Third Text)、《世界美術》(World Ar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伯靈頓雜誌》(The Burlington Magazine)、《藝術月刊》(Art Monthly)、《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及《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等刊物之撰述及出版事務。

Excerpt
亨利.馬諦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紅色的畫室》(The Red Studio)1911
 
﹝美學之鑰﹞

這是一幅呈現馬諦斯畫室的畫作,但是,遠比這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它透過一個平凡無奇的主題打造出一種強而有力的視覺體驗。對於馬諦斯而言,繪畫就是色彩的語言,這一點至關重要。1947年時,他寫道:「我利用顏色來表達情緒,而不是用它來表現大自然。我使用最簡單的顏色,如實表述,它們彼此之間的相對關係才是主角。重點只有差異的強化以及揭露的多寡。」

在這一幅畫作中,針對圖形、背景,或者說針對物體及空間,進行排列的傳統手法被一整片均勻而單一的紅色搶走了風采,宛如一堵牆面。透視或者錯覺畫作首重圖形與背景的排列,但是,整體的畫面一旦以二維手法呈現,作者就更容易引導觀者關注「正形式」(‘positive’ forms) 與「負形式」(negative),以及留白處的空間互動關係。紅色讓整體的畫面連成一氣——桌、椅、地面、牆面,強化了畫面中的二維特性。在構圖上,傳統的做法是在視域中央積聚細節,讓視線聚焦在構圖中的某個特定區域,但是在這件作品上,畫家將觀者的注意力分散到整個畫面之中。此外,雖然在西方的畫作中,根據文藝復興的原則,作者通常會針對畫面中前方的景物進行詳細的描寫,藉此模擬真實世界的視覺體驗,這件作品卻截然不同,不論是前景、中景,抑或是後景都同樣詳實。
 

馬諦斯讓觀者對於圖繪空間的解讀更加複雜,難以忽視的斜角令立體的世界乍現於平面之上。前景的書桌即是一例,馬諦斯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定點透視法 (fixed-point perspective) 創造出有深度的空間錯覺,但是右側的椅子則以「反向透視」(reverse perspective) 呈現,線條因而匯聚至觀者眼前,而非無窮遠的一點。這樣的概念時常在聖像畫、波斯細密畫及東亞藝術出現。但是馬諦斯破壞了他筆下實體空間的可信度,看上去就像是一幅暫時存在的場景。
 

﹝理論之鑰﹞

馬諦斯時常被歸頌為純粹的視網膜藝術家,這一類藝術家只沉溺於美的享受,被不會利用抽象的理論來檢視自己。不過,也許是因為他的作品打破了大多能夠把畫作定義為精緻美術的舊規,他認為幫自己的前衛新美學確立一個理論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
馬諦斯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畫作的造形語言可以與音樂進行對比。音樂並非模仿,並不是在模仿這個世界上的聲音,畫作同樣不應該模仿世界中的視覺造彩,而是充分利用形狀、造形、線條、顏色與質地等「視覺音樂」,以及和諧、平衡、重音、節奏、複雜性等建構原則。藉由其固有的能力與我們的情感產生直接的共鳴,畫作因此扮演著一種強而有力的表達媒介。


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1898-1967)
《空面具》(The Empty Mask)1928

馬格利特 (l898-1967) 在《空面具》(The Empty Mask) 畫上四塊不明就裡的法文,從左上角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序為「天空」、「人體 (森林)」、「門面」及「簾」。馬格利特運用了一種極為簡化的現實主義——在商業藝術圈中這樣的做法並不陌生,但卻又由內而外地打破了它的傳統。在這層意義上,他打破了現代主義藝術家迄今所討論的激進形式和概念實驗。提到他的作品,我們也必須提到歐洲的傳統手法,針對那些在感知世界掀起了漣漪的情緒與慾望,這位藝術家為其賦予了視覺形式,藉此傳達出強烈的疏離感和不安感。

﹝美學之鑰﹞

《空面具》中陰鬱沉悶的色彩,瀰漫其中的空洞感,顯示出這位藝術家想要傳達一種具體的消極、悲傷情緒。極為平衡的構圖呈現軸對稱的形式,並且利用奇異的物體來承載文字,其與黑暗的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再再都讓這幅畫呈現出一種嚴峻的、不安的風貌。文字所指涉的物件其實並沒有在畫中出現,暗指一種缺乏。整個圖面似乎都籠罩在陰影裡,作品的題目又進一步增添了陰鬱的情懷。
但是馬格利特並沒有讓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風格效果上。繪製這幅畫所使用技巧是樸實無華的,在視覺上有些乏味的,且這是有意為之,他就是想由內而外打破陳舊的表述手法。畫家的樂趣並不在於形式上的創新,而是在於準確繪製出在情緒上、理智上都令人感到不安的物體,因為這些手法並未超出傳統的美學規範——就彷彿夢中的景象般詭異,因為夢境與真實的世界擁有相似的背景。這位藝術家透過視覺寫實主義打造出了一個看似客觀的世界,藉此鼓勵觀者去品味其中令人感到徬徨的內容。

感受之鑰

《空面具》的圖像風格與字體都無可挑剔地明晰,因此,對於我們而言,挑戰並非來自於圖像創新所產生的隔閣,也不是它所描繪的物體,而是畫中引人深思的不確定意涵,彷彿石頭落入水中激起的漣漪。馬格利特懷抱著曖昧不明的心境、詩意的情緒,像魔術般變出了一種嵌合體,一個神祕又模稜兩可的世界映入眼簾,我們可以將其視為體現不安的心理因素——受到壓抑、不舒坦的感覺與感受。


愛德華.霍普  Edward Hopper (1882-1967)
《紐約電影》(New York Movie)1939


﹝美學之鑰﹞

霍普總是會為他的畫作繪製許多前置性的手稿,基本上《紐約電影》可以被視為一幅較為完善的手稿。他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運用油彩,沒有大膽的筆觸,混入了白色的色彩也十分舒緩,這也是他畫作時常呈現出的溫潤特質。
但是,我們仍然不應該忽視霍普繪製畫面時在美學上的創新——尤其是在形式的簡化與構圖的結構這面向。以後者的角度看來,《紐約電影》無疑是極其叛逆的。霍普的構圖受攝影技巧影響,雖然在許多印象派畫作中也看得出這方面的影響——在攝影學中,裁剪十分常見,但是霍普的作品看上去更像是好萊塢電影的劇照。《紐約電影》利用明暗營造出弦烈的反差,這樣的手法在黑白電影的時代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結構上,這一幅畫營造出兩個世界的感覺,大致以畫布中央為界一分為二。透視線條引領著我們的視線望向電影銀幕處的消失點,但右邊的強烈光源和服務員孤單的身影吸引觀者望向畫面的一側。女服務員已然是視覺樂趣的主要來源,但是她被移動到了最右邊,同時,期望中能一覽無遺的銀幕,則被移動到了左上角邊緣。

感受之鑰

但是,儘管這是一幅無聲的、靜止的畫面,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畫面中顯而易見的時間維度。在此刻之前有一些事情發生了,而此刻之後還會有事情接著發生。與此同時,我們卻也像是存在於永恆的當下——彷彿漂浮在服務員的白日夢之中。這幅畫作藉此邀請我們去猜測它的畫面表述。電影是藉由許多單一的靜態畫面而進行播放,當這些畫面接續播放時就產生了一種動態的錯覺,這一點更添加了猜測的樂趣。也許我們身處於畫面呈現的靜態空間之外,但對於時間的流逝卻絕對無法置身事外。事實上,這個電影院很可能相當嘈雜,有賴霍普的巧手,一個在現實中充滿噪音的地方竟然呈現出片刻的寂靜與寧謐。


路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媽媽》(Maman)1999

感受之鑰

《媽媽》幽森森地佇立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之外。龐大的尺寸讓它彷彿一棟建築,腿部則暗示著教堂的哥德式拱門。當我們站立在八隻腳下方的空間時,一袋卯高懸於其上,作者想讓人們反思生物的耐心,也反映牠是哺育與保護性的存在——至少根據布爾喬亞的說法是如此。
細長的腿,支撐著宛如坦克一般的身軀,這座雕塑因此帶有一定程度精緻的脆弱及感染力。也許布爾喬亞想要讓我們回想起當小孩的感覺——彷彿一切都是如此巨大,甚至可怕,我們的父母無私地給予一切我們所需的,必要時不顧一切挺身保護。就像是一個來自神話或夢中的生物,《媽媽》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姿態步入我們的心靈。它不僅令人不安,同時也具有一種奇異的熟悉感,在這個層面上,它是佛洛伊德所謂「詭異」的典型範例。事實上,布爾喬亞的許多作品都具有這種奇特的二元性 (duality)
就文化層面而言,蜘蛛在我們的想像之中是既迷人又怪誕的生物,是無情的殺手,編織美麗的網是為了捕捉獵物。某些蜘蛛具有毒性,或者,像黑寡婦那樣會吞食自己的伴侶,是噩夢和恐怖故事的常客。布爾喬亞的蜘蛛十分巨大,牠沒有眼睛又少了頭部,更為這個角色增添了威嚇性,讓那些黑暗的寓意揮之不去。

﹝理論之鑰﹞

布爾喬亞的作品不僅深受她個人精神分析的經驗所影響,確立治療手續的精神分析理論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也許,與其他二十世紀藝術家相比,她作品受這些理論的影響最深,如同佛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的理解,我們幾乎可以把她大部分的作品視為心理狀態,以及恐懼、矛盾、渴望、壓抑、強迫、憂鬱、內疚、焦慮和侵略機制的體現。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644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