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直升機爸媽升級版 : 鏟雪車家長
2019/04/21 22:42:48瀏覽1094|回應2|推薦18

家長如果過度保護子女,往往孩子永遠長不大。(Kidspot.com)

名校入學弊案 「鏟雪車家長」曝光 (原文刊載於4/9北美世界日報)

喬治(化名)是華裔移民第二代,結交多年的女友要求分手,喬治的爸媽怕兒子情傷,買了梨到女方家勸和。喬治知曉後,把一袋梨扔地上對著爸媽大罵 : 「買甚麼梨子? 是巴不得我們分離嗎?」

爸媽趕忙撿起滿地亂滾的梨,一邊說 :「好,好,不買梨,我們買蘋果,平平安安。」

這是臉書一個北美華人家長群組網友分享的例子。

少子化、升學競爭白熱化,造就出高壓的子女和焦慮的家長,尤其是家境富裕的家庭,從子女出生就規劃其未來,舉凡升學、選課、交友、就業、婚姻,處處保護、處處照顧,不讓子女受到丁點挫折,無論他(她)是3歲、13歲、23歲,或是33歲。

《商業內幕》3月18日一篇報導揭露一種新型的「鏟雪車家長」(snowplow)。這種家長可說是「直升機家長」的升級版,為了確保子女一路坦途,從直升機爸媽的盤旋導航,變成子女人生的正駕駛。這種家長好比鏟雪車,為子女掃除通往康莊大道的任何可能路障。

鏟雪車家長擅長未雨綢繆,他們總能看到子女可能面臨的困難;他們心中有各種焦慮,越俎代庖成為子女的秘書、鬧鐘、車夫、帳房、媒人、保母。

為了子女能上名校,他們設立慈善組織並廣用人脈募款;將子女送進名校後仍不放心,開始煩惱子女的前途,掌握子女的課程表;怕子女睡過頭,他們當鬧鐘;子女應徵暑期工作,他們安排業界朋友演練面試,過頭的甚至直接安插職位。

喬治的爸媽也是「鏟雪車爸媽」,他們擔心喬治「被分手」一蹶不振,甚至想不開,插手成年兒子的感情。這種介入成年子女的領域,是「過度養育」的例子,甚至,當子女升遷受挫時,這種家長會打電話給孩子的雇主質問。

三月中旬炸開的美國歷來最大規模大學錄取舞弊案,司法部多年調查,對50名大學教練及富有的家長控罪。包括史丹福、耶魯等八所名校的校隊教練和行政人員,他們在2011至2018間,接受影視明星、企業主管、哈佛校友、知名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等人的賄賂,換得不計其子女能力進入名校。

鏟雪車家長黑箱護航子女升學的行徑,因此攤在陽光下,例如買通槍手代考SAT、造假資歷、賄賂等;捐錢買子女入學權,也是名校心照不宣行之有年的潛規則。

史丹福划船隊教練捲入入學弊案。根據司法部起訴書,一名家長付了11萬元換得一個假證明。(Facebook)

你是「鏟雪車家長」? 過度教養 孩子長不大

「升大學」原本是突破社經階層、通往平等的敲門磚,而今因入學舞弊案,成為特權、不公不義的共謀。這些家長用錢買到子女入學權,剝奪可能是靠實力想進名校學子的入學權。專家擔心,這種鏟雪車家長的教養文化,將對社會、對國家的未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從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的放養型(free-ranged)教養,到現在鏟雪車爸媽教養文化,和族裔、學歷、收入並無關聯。專家稱,二戰後嬰兒潮的子女經濟水平比父母一代優裕,但普遍對下一代的未來感到焦慮,擔心他們不如自己。不少人從子女出生就亦步亦趨,怕子女輸在起跑點。

康乃爾大學最近對3642名美國家長的教養型態發出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家長認為「最積極參與和最花錢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些家長多認為,放學後孩子若無聊,應該參加課外活動;忙碌的父母應該停止工作,將專注力轉到子女身上。康乃爾大學研究「性別和不平等」的博士後研究員石塚(Patrick Ishizuka)說,由調查看來, 加護式教養(intensive raising),已成為當今美國教養文化的主流。

「這次醜聞,凸顯令人難以置信卻被常態視之的入學黑箱,就是確保孩子擁有最好的、接觸最好的環境,以獲得各種優勢。家長不會了解,這樣做會剝奪多少子女的能力。」心理學者也是暢銷書「特權的成本」(The Price of Privilege)作者里凡(Madeline Levine)說,這些家長清除了子女成長之路的所有障礙。

有30年臨床心理諮商經驗的里凡博士說,她經常看到艾默瑞(Emory)或是布朗(Brown)等大學新鮮人輟學,因為這些孩子欠缺基本的成年獨立技能。

里凡在《好好教你的孩子:為什麼價值觀和應對技能比成績、獎杯或厚信封(指大學錄取許可郵件)更重要》一書中,以實證研究與臨床經驗,破除家長「學習好、大學錄取結果」來定義育兒是否成功的迷思。她說,無論是媒體、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大量的撰文都提到下一代嚴重的情緒問題,以及缺乏學習的動機。

「家長將孩子推向崩潰邊緣,並漠視他人的才華與利益。」她認為,家長應認清核心價值和邁向成功的選項,如此,過度教養的的趨勢與後果是可被扭轉的。

至於什麼是核心教育價值? 里凡說,除了鼓勵子女學業表現出色外,家長必須關注培養子女的人生奮鬥目標、福祉,以及建立親子對彼此生活的關心連結。

史丹福大學入學辦公室前官員林柯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2016年的著作《如何養育出成人》也有類似看法,她訪問各大學入學辦公室主任、教育專家,做出「過度教養只有傷害子女、累垮父母、殘害社會」的結論,建議家長該適度鬆開教養之手,允許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犯錯,培養真正領向成功人生的重要能力 : 抗壓力、謀略反應能力等等的內在意志力。

捲入大學入學弊案的明星費麗西蒂荷夫曼(Felicity Huffman)(右)、蘿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左)和升學輔導辛格(William Singer)。(AP)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mingbird2009&aid=125889208

 回應文章

甜水窩蜂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23 19:41
鏟雪車不分族裔、國度,想當怪獸父母的,不用駕駛執照就能所向披靡 (好險,遭殃的只是自家子女).大笑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4/22 09:52

白人父母一樣有一堆鏟雪車,只是比較懂得適可而止。

天才絕對不可泯滅,阿斗永遠是阿斗,誰當父母都一樣。

被操控的子女倒霉,成功都是父母驕傲,失敗了承擔一切責任。

只能說,天下父母虛榮心,心心相同,個個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