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零和遊戲---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大眾行動傾向
2019/07/11 20:38:09瀏覽1831|回應54|推薦20

我在前面的討論中,強調“結構限制“往往拉扯領導者的施政,造成領導績效不彰的問題。這個結構限制其實影響深遠而廣泛。只是,這個結構究竟是指什麼?我並且還略有跳躍地導出如下的論點:問題就在我們大家自身,在我們大家的普遍觀念、心態裡。我又為什麼這麼說?容我稍作補充說明。

 

“結構”是社會結構的簡稱。對結構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果最簡單地說,結構就是諸行動以特定方式持續結合的狀態。但是,這樣的定義不太能給我們什麼實質的啟發。如果說結構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環境,大家就比較能理解。這個類比在很多方面都滿準確的,尤其在強調結構對行動(或者行動者個人)的影響時,其與社會環境的意思非常接近。但是,這一來會有個潛在的誤導理解的可能性,就是過度將結構外在化,個人就變成只是結構的壓迫、宰制的對象。至於這個結構由何而來,倒成了謎。使用社會環境概念的不妥就在於我們容易低估自己參與建造結構的事實層面。當我們討論結構時,往往特別注意”不合理的結構“,譬如我們常常會遺憾教育失敗、政治歪風、司法不公…。但是,我們比較不會注意到,不合理的結構(包括制度與一些持續的社會關係)往往都有我們大家的貢獻,是我們大家行動的共同結果,也就是所謂共業。結構不合理、會造成混亂、衝突,乃至悲劇,終究與我們和我們的行動都有關。

 

但很重要的是,我們往往並不覺得我們參與造就了這個不合理的結構。我們通常會覺得我們自己是無辜的,是被欺壓的,只有少數的某些人要為結構的不合理負責,特別是國家的領導者。有趣的是,做領導者的人往往也覺得:我並沒有做錯什麼,問題都是你們造成的。大家想想明崇禎皇帝在自縊煤山的時候是怎麼樣抱怨其文武百官的。

 

大家都覺得自己很無辜,這是極為典型的心態。道理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因為相對於結構而言,每個人所能貢獻的影響力的確都很有限,甚至小到即使刻意觀察也難以察覺的程度。

 

有許多喜歡寫文章的學者、作家往往也慨嘆:我們怎麼就改變不了這個渾濁世界呢?為什麼大家就不聽我的呢?我為什麼覺得如此無力?

 

其實,我們的影響力既沒有所希望的那麼大,卻也沒有氣餒之餘所感覺的那麼接近零。特別是,我們往往都忽略自己行動的“非意圖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

 

結構會憑藉龐大數量而形成其獨特力量。我們看到驚濤裂岸的海浪,其中任何一滴海水都沒有那種聲勢或力量,它也不會想到要竄到空中再往下猛擊,造成巨大的撞擊力(即使它有意識)。只有大量的海水的集合,才會產生那樣的聲勢與力量。結構也往往立基於大量的基礎,而產生特殊作用。從而,個別的人就會覺得自己相對很無力。

 

但是,結構並不只是許多個體行動的累加而已,它更是行動後果的集合,而且還包括”非意圖的後果”與各種間接的後果。譬如一種制度(這是結構的一種重要形式)的形成,就可能是許多不同勢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讓各方勢力都不滿意。這也正是其“非意圖性“的表徵。再者,有些制度(譬如法律條文)行之久遠,到後來,大家都不了解它的意義為何。人們也可能重新賦予意義,而對事情的來龍、真義逐漸遺忘。

 

結構並不只是行動意圖的直接反映,而是各種行動後果的集合,包括許多間接的或非意圖的後果。此外,各種行動彼此還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就像氫跟氧相遇而有了水,水的性質卻與氫、氧截然不同。諸社會行動之間也同樣可能發生交互作用,而產生完全不是原先預期的結果,甚且是難以想像的後果。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可能主要是這種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其發展遠遠超乎當時行動者的預期。這可能正是為什麼結構好像會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或是自己的運轉法則,而與任何個人的行動都不直接呼應的原因。

 

總之,行動與結構之間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結構也遠遠不是行動意圖的直接結果。所以,我們會很難察覺行動對結構所起的作用,也無從意識到自己對結構的貢獻。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的行動確實就是結構的構成元素。如果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行動,那麼,結構也將消失。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顯然非常不順利,進步遲緩,以致於備受列強凌辱,甚至最後也讓自己人產生了輕視、不滿心理。那麼,為什麼進步會那麼遲緩?

 

簡單說,就是大家常常陷入零和(zero-sum)遊戲的悲劇中,彼此互相抵消所做出的努力與成績,以致於總體的累積成就非常有限。持續的零和遊戲,其實也就是一種關係模式、一種結構。這種結構的形成,與大家的思維模式(包括看事情的觀點)有關。後者又可說是深一層的結構(有人會稱之為深層結構)。它既影響人的行動,但是,它本身卻也是先前諸行動的業。這裡說的先前行動並不只是當事人自己的行動,而可能是早前許多人的行動。譬如父母、師長對孩子的思維模式會產生影響;但是,父母、師長自己的思維模式通常也不是他們自己所發明,而是更早前的許多人的影響結果。這裡面顯然有一種長期“積澱“與交互作用的影響效果。

 

我們為什麼經常彼此互相抵消所做出的努力與成績呢?我覺得我們應該非常嚴肅地面對這個議題。

 

會互相抵消彼此所做出的努力與成績,因為我們認為(異議)對方的作為是錯誤、不應該或惡意的。問題是,彼此常常都如此認為。既然是錯誤的、不應該的,那麼,予以否定、消除、懲罰就並不為過。

 

從局外人看,常常是雙方都犯錯的事情,當事人雙方卻總是偏向認為都是對方錯。國共鬥爭,從美國方面看,似乎就是一場雙方都有錯誤卻彼此互控對方罪無可逭的情況。台灣的藍綠對立,我認為也是大體如此。我們不能看到異議對方的是,也不能看到自己的不是。其實很可能是不能容許自己看到。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們不能容許自己有錯,所以我們也就看不到自己的錯。

 

很難看到自己的不是,也很難看到異議對方的是,這是一種心理機制,與社會結構何干?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結構的一個層面)在心裡留下的印記。某個程度上,我們是被塑造成如此。相對於近代基督教文化,中國文化似乎比較難讓人面對、原諒自己的錯誤,也比較難原諒異議對方的錯誤。

 

這裡,我認為部分原因是在於儒教文化太專注於人際關係,而比較不關注在人際關係之外的人與上帝(超越性的主宰)的關係。諒解他者與注重客觀真實,需要人心中有個超越性主宰的概念。如果人只是依人際關係中的位置來自我定位,那麼,對人際關係中的失誤就特別敏感,反而很難以平常心來對待。

 

此外,我們習於一種“全有全無“(none or all)式的思維,也可能影響我們能不能諒解與接納錯誤。因為一錯就全錯,反而連一錯都不可忍受,不論是對己或對他者。這種思維模式,當然也透過文化來變成普遍的習性。

 

尊重異己的習性可能需要更複雜的訓練。大概只有現代人才被特別教化要求尊重異己。只是,效果如何,還有待檢視。我以為,尊重自己可能是尊重異己的前提,而且也需要訓練。人不能尊重自己,可能也就很容易感覺被羞辱,從而也就敵視對方,難以忍受對方。

 

中國社會內部的衝突,恐怕有許多都是與感覺被羞辱開其端(外部衝突未必沒有這個成因)。而既起衝突,彼此也就很難再理性溝通,於是就陷入零和遊戲中。只是,那個作為開端的被羞辱感卻有可能只是對異己者行動的某種誤會或過度解讀。換言之,很多衝突其實是有些無謂的,本來可以避免的,更是從理性出發所不鼓勵的。

 

相對於近代西方,傳統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我們,缺少理性溝通習性,又缺少諒解錯誤與尊重異己的思維。於是,我們常常陷入“衝突---否定---壓抑“的循環機制中。總之,最後看來,集體的總體累積成果便很貧乏,創新能力也好像很不足。是個讓人遺憾的狀態。

 

國民黨的內鬥,從來沒有消失過,但是,現在是在存亡絕續的關鍵時刻,卻仍然內鬥不止。而且,似乎沒有誰能勸說\阻擋。因為,沒有誰得到足夠的廣泛信任。本來,黨中央應該是最具有公信力的部門,實際上,現在卻是箭靶、眾矢之的,更別說出面勸和了。

 

彼此缺少信任、不斷進行零和遊戲。這是文化傳統,卻也是悲劇的根源。我們大家還在繼續玩這樣的悲劇遊戲而不自我深刻檢討。悲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28057387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國共產黨最荒謬的邏輯
2019/07/24 17:40
中國共產黨最荒謬的邏輯是說中國不適合民主。但亞洲幾個民主走在比較前面的如日本,台灣,韓國,蒙古都是跟中國相同膚色,血統也非常接近。人口總人數雖然沒有中國多,但人口密度,除了蒙古國之外,其餘都比中國多。中國共產黨政權卻認為中國不適合民主。

陳若曦算親綠營的統派
2019/07/24 12:28

陳若曦目前還健在。若提陳若曦的個人思想,算是親綠營的統派。但既然是統派,所以跟綠營掌權者,也有很大的疏離感。陳若曦自認她只是講真話,並非熱衷政治

有關陳若曦的介紹請參考

https://kknews.cc/news/qzjbnr.html

https://kknews.cc/news/nnpbe2.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jyzbje.html

https://kknews.cc/other/8945yml.html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4 09:32
版主說我:「這種論調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觀點。」

抱歉版主,我說的是「各種文化各有其優點與缺點」,不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就好像對一個人一樣,每個人各有其優缺點。有的人擅長游泳,有的人擅長跑步,把這兩個人擺在一起,說這個優,那個劣,有意義嗎?有的人擅長心算,有的人擅長畫圖,你說哪個優,哪個劣?

版主說:「我們無法客觀論證說哪一種價值是更優越的價值。」

我完全贊同這一句話。

版主說:「至於哪些價值是普世價值,大概還要爭辯很久」

「對萬事萬物要有愛」,這肯定是「普世價值」;「我的一人一票普選制是普世價值,全世界照著做就對了。」這個我反對。

我對陳若曦所知不多,如果按版主所說,那她是在錯的時間做了錯的決策。她應該在「文革」時投靠綠營,而在改革開放後進入中國大陸求發展,很可惜,她做了剛好顛倒的事。我舉另一個例子,林毅夫,他在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時就投奔中國大陸,後來果然發展的不錯。林毅夫對政治局勢的演變有精準的判斷。

有些人的藍綠想法跟成長背景有關
2019/07/23 14:25
事實上部分的藍綠支持者(尤其是深藍或深綠),很多是和成長背景有關。有人是從媽媽的娘胎裡,就註定他是深藍或深綠。

很多人很早就看清國民黨
2019/07/23 14:19
Taiga 說有個醫生版主說他高中的時候受到一個國文老師的「啟蒙」,他發覺國民黨講的話都是欺騙老百姓的,從此走向反對黨的道路。而且 Taiga 還自行推論民進黨人都有相似的歷程。還真是沒常識。本人在小學時( 那時是在蔣介石時代),就覺得國民黨寫的課本都是謊言。這個還要學校老師的啟蒙嗎?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3 11:50
版主:「我不認為現代的西方世界是完美的,…但是,這並不表示所以大家都一樣黑。」

我個人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是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而成,它是為了適應當地特殊環境而生。各種文化各有其優點與缺點,但無法做橫向的比較,所以無所謂哪種文化優,哪種文化劣的問題。

我在前面提到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年滿七十歲就得「上山」餓死、凍死,外人能說什麼?

我再舉一個大家都以「黃色笑話」視之的例子。據說某熱帶叢林有一與世隔絕的部落,有天有一小隊「探險者」闖入。該部落除盛大歡迎外,當晚,每戶家庭的女主人都找一個探險者「侍寢」。來者是客,但有必要客氣到這種不可思議的程度嗎?非也,「與世隔絕」的部落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近親通婚,意外到訪的探險者都帶有最「新鮮」的種子,部落人非得把這些種子留下不可。

蒙古草原上有「搶婚」的風俗,野蠻嗎?不是當時、當地的人是無法了解的。

所以,我認為切不可以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全世界。

版主的主張是:「我認為雖然大家都帶灰色,但是有些人還是比較白一些。」、「我不認為文化都平等」、「有了這段話,基督教不再與其他宗教平行。」版主的這些話都帶有歧視性,不尊重異己,尤其獨尊基督教(根據版主過往的言論,版主獨尊的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我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這正是促進「零和遊戲」的原動力。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7-23 20:02 回覆:

“各種文化各有其優點與缺點,但無法做橫向的比較,所以無所謂哪種文化優,哪種文化劣的問題”。我認為Taiga兄的這種論調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觀點。而我終究不能同意這種觀點。

社會學者韋伯曾經討論價值判斷的問題。認為這就像是奧林帕斯山之神之間的戰爭,端看最後勝者為誰。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客觀論證說哪一種價值是更優越的價值。

近代流行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強調普世價值。也就是說,雖然其他的各種價值,我們難斷優劣,但是,還是有幾種基本價值是無法被否定的。我對於普世價值說也還有質疑。但是,因為我無法接受絕對的價值相對論,所以,我也傾向接受普世價值的說法(至於哪些價值是普世價值,大概還要爭辯很久)。

總之,我試著從另外一個思考角度來討論。譬如我讀到陳若曦的一篇文章,說到她與前夫在文革期間回歸祖國。但是,卻看到許多讓他們覺得很難想像、更難以接受的景象。最後,他們還是離開了中國大陸,她的前夫(姓段)留在美國(似乎不肯回台灣),陳自己後來還是回到台灣,並且看起來是成為綠營的一員。這件事因為沒有任何深入報導,所以詳情外人很難得知。但是,我覺得其實是個很值得借鏡的事件。段、陳二人大體是對國民黨政府失望,而對中共卻抱以希望,所以毅然回歸了祖國。但是,從陳若曦寫的“尹縣長”等的故事,他們後來對中共卻可能是近乎絕望的感覺。這裡,正因為兩個人是抱著理想主義回歸,所以他們的失望也可以說是一種價值優劣的判斷。

以文革期間中國大陸的狀態進行文化評價,未必恰當(取樣不當),但是,那也應該是取樣的一部分。如果某個社會常常處於類似的動盪狀態,這個社會大概很難被認為是美好的。如果一個社會要嘛藉高壓而穩定,要嘛就動盪不安,這樣的社會我們也很難給予好的評價。最後,人們還是會用他們的腳做出他們的實際評價來。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2 20:16
我很贊同上面臉書張磊先生的留言:「人往往因为自身立场的不同难以合作,民族,阶级,性别都会产生执念,更别说名利了。不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很难建立一个互相尊重和理性的现代社会,…」

版主說:「相對於近代西方,傳統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我們,缺少理性溝通習性,又缺少諒解錯誤與尊重異己的思維。」

兩位都認為「現代社會」或「近代西方社會」比較能「理性溝通」與「尊重異己」。

但我不解的是:1)兩次世界大戰都起自西方現代社會。2)英國處理愛爾蘭獨立問題,以及處理北愛爾蘭問題都乏「理性溝通」而流血。3)加泰隆尼亞要脫離西班牙獨立,沒有歐洲國家支持(加泰隆尼亞獨立並不會脫離歐盟),顯然加泰隆尼亞人民的意願並沒有得到「尊重」。4)英國脫歐問題兩造有「理性溝通」以及「互相尊重」嗎?我看不出來。5)美國攻打伊拉克,一點也沒有「尊重」他國主權的意思。6)將來蘇格蘭要獨立,恐怕將重蹈愛爾蘭的覆轍。

所以,我看西方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影響下的我們不是半斤八兩嗎?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7-22 21:14 回覆:

如果我提出商榷意見,主要是對你最後一句話“半斤八兩”。

我不認為現代的西方世界是完美的,他們也有人類共有的各種人性缺點。但是,這並不表示所以大家都一樣黑。


我是很尊敬欄主
2019/07/22 17:40
雖然跟欄主很多想法非常不一致, 但基本上我很尊敬欄主。 欄主算是一個可以溝通和辯論的對象。 至於 Taiga 就算了, 此人什麼都不懂。 就只會迎合中國共產黨的觀點。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2 17:22
不要顧左右而言他。你父親能被聘到俄羅斯當老師,想必是個學者,怎會生出你這個當1450的人渣。鄙人就此打住,你隨意。

台大歷史所也有人在研究新清史
2019/07/22 17:10
台大歷史所也有人在研究新清史, 甚至研究所入學考試也考過新清史的論辯戰。 照 Taiga 的邏輯, 這些人都在搞反中, 仇中。
頁/共 6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