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25 10:15:46瀏覽1559|回應0|推薦11 | |
「銅車馬」是1980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20公尺,7.8公尺深的地下找到的 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有兩乘,經復原後,其大小約為秦時真車、真馬的一半 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 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 一號坑共挖出了100多具兵馬俑,其中有些仍帶著繪色特徵的「彩俑」 兵馬俑一旦接觸空氣15秒後,顏料底下的生漆就會開始捲翹,四分鐘後隨即剝落 D24(06.07)西安 西安已來過十多次了,不再做市區觀光,一早從西安走專用高速公路前往「秦俑館」;早上十點半多,就到達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兵馬俑」是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特別是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承前啟後的藝術價值,最為世界所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我在2004年之後曾多次來此參觀,此番再次進入,純粹是不來有空入寶山之感;這次只重點觀賞展出的「彩俑」及稀世珍寶「銅車馬」。請點閱(世界第八大奇蹟 文化遺產兵馬俑-36及秦始皇陵兵馬俑 金戈鐵馬秦軍陣-37) 西元1974年,大陸第一次發現了兵馬俑的殘片,地點是在陝西省臨潼的驪山腳下,也就秦帝國首都咸陽的附近。其原因應該就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睥睨群雄之際,也不忘為來世做準備;他總共動用了70萬名人力、耗時超過30年,來建造面積達90平方公里的皇陵。秦始皇陵共包含四座坑,其中三座有兵馬俑,一座尚未完工且空無一物;一號坑最後一次的發掘,是到了1985年某個工人盜取了一個兵俑的頭後就嘎然喊停,事後工人立即遭到處決,下場彷如以首償首。 一號坑位於秦始皇陵塚東方約1.5公里處,面積涵蓋1.4公頃,是至今發現最大的地底結構。它是一座東西向的長方形大坑,坐西朝東,東西長230公尺,南北則寬62公尺,深度由4.7公尺至6.5公尺,總面積約為14,260平方公尺。一號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穿戰袍,有著鎧甲的;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 這是一座戰車和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坑,裡面埋葬的都是和真人、真馬尺寸相似的陶俑和陶馬,總數大約共有6,000多件,其中,戰車有40餘乘,拉車的馬匹約有160匹。二號坑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軍陣分四個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繫,集各軍兵種於一個陣列中,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三號坑是總指揮部統帥三軍。這樣由戰車和甲俑組成的宏偉軍陣,氣勢驚人,不但體現秦國軍隊的威武與強盛,並堪稱一支幽冥大軍,令人不寒而慄。 兵俑臉部是由數十個模子中挑選壓製,然後雕刻師再從一系列基本髮型、耳朵、眉毛、髭、鬍中選取細部造型細節加入臉部;軀體是分開製造的,也顯示出以基本元素組合搭配的類似工法;如此一來,人像組合完成後會給人一種變化無窮的印象,猶如真實的軍隊一樣。不過,秦始皇的陶俑和馬匹軍隊並非是今日所見的陰黯隊伍,而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展現塗滿紅與綠、紫與黃等鮮豔的色彩。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顏色都無法通過時間嚴酷的考驗,或是難逃開挖後接觸空氣的破壞。 在早期挖掘中,考古學家往往只能無助地看著兵馬俑的顏色在西安的乾燥空氣中瓦解褪色。有研究顯示,兵馬俑一旦接觸空氣15秒後,顏料底下的生漆就會開始捲翹,四分鐘後隨即剝落;鮮明的悠久歷史片段就在水煮一顆蛋所需的時間內就此消失。如今,機緣加上新的保存技術,正一步步展現這些兵馬俑真實的色彩;西安秦始皇陵一號坑在經過三年的發掘後,共挖出了100多具兵馬俑,其中有些仍帶著黑色的頭髮、粉紅色的臉、黑色或棕色的眼珠等繪色特徵的「彩俑」。 至於「銅車馬」,是在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六年之後的1980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20公尺,7.8公尺深的地下找到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共有兩乘,均是以四匹馬拉的戰車,經復原後,其大小約為秦時真車、真馬的一半;製作年代約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間。銅車馬全部用青銅製成,車馬上配有大量的金銀飾件。「銅車馬」一問世就轟動世界,人們都欲目睹當年秦始皇所使用的車馬,行駛在既有直道,又有馳道和甬道的各種專用道路上。 一號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横長方形,車門在車廂後面;車上有圓形銅傘,傘下站著御官,双手馭車,前駕四匹馬。二號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室的後面有門,左、右與正前闢有三個窗户;正前窗板為鏤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開啟,便於主人與馭手互通信息。兩側窗可以前後推拉,窗板亦是鏤空的菱形花纹,從室内可以觀察到車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難以看清車内。篷蓋面積達2.3平方公尺,將馭手也罩在下面;蓬用銅骨架、銅條支撑,上覆以絹帛。 兩車皆由四馬駕車,輓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4匹馬的高度為0.91到0.93公尺,長度為1.1到.15公尺。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馬神態各異,中間的兩匹馬昂首正視前方,兩側的馬略側視,張大鼻如喘息壯。立於馬頭之上的是車撑,以支撑車轅,這樣在長途休息時可减輕馬的壓力。車通體彩繪有卷雲紋、雲氣紋和幾何紋圖案。 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例如銅馬身上纓絡和鏈條用的銅絲直徑僅半公分左右,有的則更細。據推測,銅車馬坑當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組成的一部分;銅車馬完全仿照秦時御用真車的形制仿製而成,嚴格寫實,一絲不苟,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繫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專家們認為,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製車馬,對研究秦代車輛結構、冶煉與機械製造技術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銅車馬在制作上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紐環扣、錐度配合、銷釘連接等各種工藝。鑽孔的最小直徑为1公分,飾件多處用如髮絲的銅絲,窗板的銅片僅厚至0.12至0.2公厘,車輛頭的内孔滾圓,就像車床加工的一般。銅車馬的許多零件,都與現代使用的相似,如車門、前窗用的活動絞葉,其形狀與今日門窗上使用的活頁非常相似;繫馬肚子、馬頸的套環採用了策扣連接,策扣与今日人們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 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因為從車馬大的結構形式到細微末節的塑造都追求真實。銅車馬前乘正是按秦始皇出巡車隊中的五色立車(當於今天的開道車,為護衛武士所居);後乘是秦始皇車隊中的五色安車組成的「副車」(即鑾輿,后妃的乘車)。史書記載,秦始皇出遊時這樣的車乘有81駕,其盛况觀此銅車馬可想而知,而他本人乘坐的車馬就當更為豪華氣派了。在一號車馬的開道保駕下,那乘坐著「千古一帝」聖駕的豪華安車隨後而至,很自然令人想像當年秦始皇出巡的壯觀場面。 銅車馬設計之精巧、工藝之高超,無以倫比;有誰能想像得到2200年前的秦王朝,能夠製造出如此精美的銅車馬。站在被稱為「青銅之冠」的秦陵銅車馬前,那中規中矩的車輛、栩栩如生的御官、活靈活現的駿馬以及泛出的古舊青銅色,都似在訴說它們兩千多年的歷史。健碩的八匹銅馬,四腿如柱,兩耳前傾,雙目如鈴,鼻翼微動,似在整裝待發。銅御者英姿雍容,高0.51公尺,重52公斤,雙手緊握轡繩,正襟危坐,神情專注,畢恭畢敬,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似以馭這樣豪華的御車而竊竊自喜,充分表現出高級奴僕的心理。 真的讓人無法想像-秦始皇在創造龐大軍陣的同時,竟然也能造出這樣精美的銅車馬。震驚之際,不禁遙想當年秦始皇乘車出巡天下的盛況,於是如塔爾寺般,這次特別請了一位導遊,聽聽專業的導覽,以免可惜了來到寶山的機緣。不過當導遊介紹說總共要參觀五大景區時,令我大吃一驚,不斷回想當初只看了文物陳列館及一、二、三號坑,第五個景點在哪里?看來導遊還是沒有白請。 在導遊小姐精心設計的參觀路線下,從陳列館、三號坑到藝術大廳,才看到了我所不知的第五個景點-在總共一個半小時的官方規定導遊時間,此地就安排了四十分鐘,內部全是販賣紀念品、複製品及藍田玉的賣場。我對這樣打著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深惡痛絕,雖然世界各地旅遊經驗豐富,面對如此的血拼行為也能自然相待毫不心動,但時間的浪費才是我認為最不值得的一件事。當然也埋下我日後從事旅遊業,在營利之餘,基本的導覽與服務絕不放鬆的原由。 果然在其後一、二號坑總共參觀時間不到二十分鐘,也就是說兵馬俑通體渾厚、健美、洗煉的雕塑風格,陶俑各有差異的臉型、髮型、體態、神情;雙耳豎立,有的噴鼻嘶鳴,有的閉嘴靜立的陶馬,這些感人的藝術魅力,這些原來有著漂亮彩繪的陶俑、陶馬,這些開創中國雕塑活潑、開朗、寫實的現實主義先河;開展中國彩塑文化的秦俑,走馬看花已難得周全,如今在導遊以賣場為主要重點的狀況下,說到此一遊都嫌奢侈,這個導遊請的還真是太冤了哩! 不過,這個導遊是有良心的,並沒有強求購買的語意;並在導遊好意建議下,午餐選在秦俑館的員工餐廳用餐,簡單吃了些水餃、麵食,價錢還合理。最主要是超過35度c的高溫下,能在有冷氣的餐廳用餐,實在值得!
最早發現兵馬俑的梁姓農民與柯林頓會面 導遊小姐介紹購買兵馬俑相關書籍,請最早發現者梁姓農民簽名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秦俑館一號坑 秦俑館二號坑 二號坑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 秦始皇陵文物陳列館 更多相片請點閱(陜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風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