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秦始皇陵兵馬俑 金戈鐵馬秦軍陣-37
2009/05/25 05:43:16瀏覽2451|回應0|推薦17

中國在夏、商、周時期存在人殉習俗,即用活人為死去氏族首領或奴隸主殉葬,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才轉變為俑葬;當時的俑多為奴僕形象,體型很小,最小只有幾公分。秦漢時期俑的數量大增,除秦陵兵馬俑外,漢墓中也有大量陶俑或木俑,體型比秦俑小,形象有兵馬、侍女、樂隊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三彩俑開始流行;宋以後陪葬俑被紙製器具取代,俑的數量日益減少。

在歷代陪葬俑中,秦始皇陵兵馬俑數量眾多,陣容龐大,七千多名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仿的兵馬俑組成威武軍陣,令人震撼;特別是造型獨特,雕刻精美,都是雕塑品中的佳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儘管歷代陪葬俑中也不乏精品,但沒有那一個時代的陪葬俑能像兵馬俑這樣富有魅力。再者,它是按照當時秦軍實況雕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歷代陪葬俑中最有代表性,是中國俑葬文化的精華。

兵馬俑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根據考古判斷,這幾座從葬坑象徵著始皇生前的宿衛軍守衛著陵園,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陣的,其中三號坑是總指揮部統帥三軍。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爲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一號坑爲「右軍」,規模最大,面積一萬二千平方公尺

 

一號坑長230公尺,寬62公尺,東西兩端和南北兩側各有5個斜坡門道,四面有環廊圍繞

一號坑最前面是前鋒,210名武士俑,橫列三隊,手持弓駑,背負箭囊

後面是身穿鎧甲戰袍的步兵,間雜駟馬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車士,共同組成40路縱隊

展館後方的兵俑,為正待修補的兵俑,兵俑們都是在這裏修補好,然後再放到前方的展示坑中。

一號坑爲「右軍」,規模最大,面積一萬二千平方公尺,爲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公尺,寬62公尺,東西兩端和南北兩側各有5個斜坡門道,四面有環廊圍繞,環廊之內有9條東西向的過洞,各長180公尺,寬3.5公尺,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展館後方的兵俑,為正待修補的兵俑,有的少胳膊,有的身上有洞,兵俑們都是在這裏修補好,然後再放到前方的展示坑中。

站在一號坑前令人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這個坑以車兵爲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最前面是前鋒,210名武士俑,橫列三隊,手持弓駑,背負箭囊;後面是身穿鎧甲、戰袍的步兵,間雜駟馬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共同組成40路縱隊,從十幾條坑道裏湧出。軍隊左右在南、北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側翼,末尾又有三列後衛。整個軍陣佈局嚴密,酷似待發之勢,令人聯想當年始皇金戈鐵馬,橫掃六合,所向披糜的聲威。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東端北側20公尺,是秦俑坑的精華,平面為曲尺形,面積約六千平方公尺

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集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

兵俑大多是彩繪的,但由於目前的技術達不到完全保真的水準,所以還沒敢真正開發二號坑

二號坑展出的兵馬俑是「俑中精品」,神態、姿態、做工無不美妙絕倫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東端北側20公尺,是秦俑坑的精華,平面為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公尺,南北最寬處98公尺,面積約六千平方公尺;東西兩邊各有3個斜坡門道,北邊有1個斜坡門道。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集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分成弩兵陣、車兵陣、車兵、步兵、騎兵混合陣及騎兵陣四個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繫的單元。

軍陣分爲四個部分,東端四邊周廊內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間四條過洞內有160名跪射武士,爲弩兵陣。南半部八條過洞內並排著八列戰車,每列八乘,每乘車後有24名車士,無徒兵,爲戰車方陣。中部三條過洞內排三列戰車,每列六乘,車後排列有徒兵和騎兵,是車、步、騎的混合軍陣。北部共有三條過洞,每條過洞內有兩乘戰車,其後爲八隊騎兵,每隊四列,爲騎兵陣。

千萬不要以為這裏就是一個簡單的土坑,不像一號坑那樣壯觀,其實這裏的兵俑決不遜色於一號坑裏的兵俑,這裏的兵俑大多是彩繪的,但由於目前的技術達不到完全保真的水準,所以還沒敢真正開發二號坑。另外,二號坑旁邊的玻璃展櫃裏展出的兵馬俑絕對是「俑中精品」,很有代表性,神態、姿態、做工無不美妙絕倫。看完陳列的兵俑,會明顯感覺到外面小販賣的複製品是多麼的粗糙!!

三號坑位於二號坑的西北側25公尺處,呈「凸」字形狀,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秦軍陣指揮中心

三號俑坑東邊有一斜坡形門道,直通正面車馬房,左右兩側各有一南北向長廊,西邊連接南北廂房

三號坑中的士兵是擔任警衛的衛兵,可惜破損厲害,不少兵俑都沒有頭,殘缺不全

三號坑位於二號坑的西北側25公尺處,呈「凸」字形狀,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東西長17公尺左右,南北寬21.4公尺,面積約 520平方公尺,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秦軍陣指揮中心。三號俑坑東邊有一斜坡形門道,直通正面車馬房,左右兩側各有一南北向長廊,西邊連接南北廂房,坑中的士兵是擔任警衛的衛兵,可惜破損厲害,不少兵俑都沒有頭,殘缺不全。

四號俑坑位於一號坑北側,呈南北向長方形,北邊完整,南半部被河水衝垮。四號俑坑內沒有隔牆及青磚墁地,沒有木架結構,更沒有出土任何文物。一、二、三坑為東西長,唯獨此坑南北長,多數學者認為這個坑快挖好時,秦末抗暴軍進攻關中,工程被迫停止。有學者認為已發現的一號坑為右軍,二號坑為左軍,三號坑為指揮部,唯獨缺少中軍,四號坑是擬建中的中軍或表現對敵場面的俑坑。

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館

兵馬俑坑的建造,是先挖成深約5公尺的土壙,四壁鑲築夯牆,中部築成一條條過洞與過洞間的隔牆。坑的四周及隔牆左右兩邊每隔1.4公尺立一木柱,木柱下端以長方木作地樑,上端承托著縱橫的枋木,從而構成井口枋形的木框架;上面密排著棚木,棚木上面依次排列蓆子和黃土,形成坑頂。坑頂高出地面約2公尺,坑底以青色條磚鋪地。從磚地到坑頂的內部空間高度為3.23.8公尺,把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即把四面門道用立木封堵,使之變成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兵馬俑最大特點,是打破陶俑一致的單調,仔細觀察陳列的兵馬俑,通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煉,各個臉型、髮型、體態、神情都有差異,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似乎能令人感受到他們不同的遭遇和經歷。有的陶馬則雙耳豎立,有的噴鼻嘶鳴,有的閉嘴靜立……。遠端兵器陶俑﹑陶馬都是經燒制、安裝並且原來都是有著漂亮的彩繪,但由於後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

兵馬俑也是珍貴的軍事資料,通過這些兵馬俑,可以進一步瞭解秦代中央宿衛軍。秦代實行徵兵制,從體貌特徵上看,士兵主要來自關中地區,也有一些來自巴蜀和西北少數民族。秦代實行軍功爵制,軍人「勇於公戰」,這種情況在兵馬俑勇猛的神態上也有所反映。兵馬俑坑中的戰車、甲衣、兵器都由政府發放,至於兵馬俑坑中的士兵俑穿著不同的衣服,則說明秦軍的服裝是由自己準備的。

兵馬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軍的精神面貌;兵馬俑裝備精良、陣列威武,作待命出征狀,正是強大軍隊的縮影。兵馬俑所攜帶的實戰兵器,絕大部分是青銅製造;防護裝備多是皮甲,也可能有一些金屬鎧甲。從這些青銅兵器來看,秦國的冶金技術相當高超,特別是冶銅術,在原料比例等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此外,秦代的青銅兵器都經過鑄造、銼磨等工序,其製造工藝顯然已很進步。

兵馬俑也反映秦代的民俗,兵俑頭髮編成各種各樣的髮辮和髮髻,並經過修飾。秦尚「水德」,所以秦王朝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為黑色,確定黑色成了秦代的基本色調;但這並不意味著秦代的色彩很單調,事實上,從兵馬俑的服飾來看,秦人比較重視衣著的裝飾,衣服顏色以大紅、大綠、粉紫、天藍等色為主;領口、袖口和襟邊上都鑲有彩色的衣緣;冠上有彩色的帶子,鞋的邊緣上也押有花邊。

「兵馬俑」掀起的祇是秦陵精彩的一角,在陵區廣大範圍內另有稀世珍寶銅車馬和許多的文物被陸續發現。未來一日,當最重要的主角秦始皇重見天日的時候,將是中國考古史上又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更多相片請點閱(陝西臨潼驪山兵馬俑 

背景音樂-千古英雄浪淘沙-韓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297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