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陵墓古千年在 至聖林深五月寒-154
2011/09/01 06:42:40瀏覽1590|回應0|推薦21


山東濟寧曲阜孔林Google空照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孔林遊覽示意圖

孔林神道中巍然屹立著一座石坊,中有「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初建所刻

六楹精雕的石坊, 6根石柱兩面蹲踞著12隻神態不同的石獅子

林道盡頭為「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大門

由此往北是城堡式的二林門,亦稱「觀樓」

二林門前等待搭乘電瓶車

孔林作為宗族墓地,二千多年來埋葬從未間斷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古木參天,茂林幽深

「孔林」位於曲阜市區北2公里處,道路的盡頭,南邊有洙水流經。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造林園。孔子逝世後,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孔林文化園林性質。

原來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四月乙丑,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其後,隨著孔子地位提高和孔氏子孫繁衍,在歷代帝王優崇下,孔林面積不斷擴大。孔子後裔不斷提高墓葬規格,樹碑立碣,建牌立坊,鐫造石儀,篆額題文。後人還不斷地栽植佳樹名木,使孔林最終發展成一個保存樹木42000餘棵、墳塚十餘萬個、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園林。

秦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林中墓塚累累,碑碣林立,石蟻成群,除孔子、孔鯉、孔伋三代墓葬外,還有孔令貽、孔毓圻、孔聞韶、孔尚任墓等。整個孔林周圍垣牆全部用灰磚砌成,長達7.25公里,牆高達三、四公尺,厚約5公尺,總面積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這裏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漢代石碑被移入孔廟之外,尚存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歷代大書法家的親筆題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孔林作為宗族墓地,二千多年來埋葬從未間斷,因之在這裡既可考察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古木參天,茂林幽深。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駕車離開孔廟停車場,北出曲阜城門,就可見兩行倉檜翠柏,如龍如虯,夾道而立,這就是長達一公里的孔林神道,多為宋、元時代所植。道中巍然屹立著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 6根石柱兩面蹲踞著12隻神態不同的石獅子。坊中「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初建所刻,清雍正年間又在坊上刻「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字樣。石坊上雕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雲等,中雕二龍戲珠,旁陪丹鳳朝陽紋飾,整個石坊氣勢宏偉。

林道盡頭為「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大門。由此往北是城堡式的二林門,亦稱「觀樓」。四周築牆高4公尺,周長達7000餘公尺。坊東西兩側各有綠瓦方亭一座,亭內各立一石碑;東為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明代鄭汝璧及連標等所立,上刻「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十個大字;西為次年二人立的「闕里重修林廟碑」。兩碑均甚高大,碑頭有精雕的花紋,碑下有形態生動的龜趺。

由至聖林門前行約200公尺,有一座雕刻雲龍、辟邪的石坊。坊上刻「水橋」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聖公孔聞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坊北有一券隆起的拱橋。洙水本是古代的河流,與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將魯國護城河指為洙水,並修了精緻的坊和橋。橋的南北各有歷代浚修洙水橋的碑記。

洙水橋上有青石雕欄,橋北東側有一方正四合院,稱作思堂,堂廣3間,為當年祭孔時祭者更衣之所。室內牆上鑲嵌大量後世文人讚頌孔林的石碑,如「鳳凰有時集嘉樹,凡鳥不敢巢深林」,「荊棘不生塋域地,鳥巢長避楷林風」等等。此院東鄰的另一小院,門額上刻「神庖」二字,是當年祭孔時宰殺牲畜之處。 

洙水橋北,先是一座綠瓦三楹的高臺大門-擋墓門,後面就到了供奉孔子的享殿。殿前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甪端、翁仲。華表係墓前石柱,又稱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種想像的怪獸,傳說日行18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翁仲,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兩對石獸為宋宣和年間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間刻制的,文者執笏,武者按劍。

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殿廣5間,黃瓦歇山頂,前後廊式木架,簷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內現存清帝弘曆手書「謁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等詩句。享殿之後,是孔林的中心所在-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此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周環以紅色垣牆,周長里許。墓前是明正統八年(西元1443年)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墓前的石台,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因為以前不能踏上孔子墓,所以就被看成了大成至聖文宣主墓。東邊為其子「水侯」孔鯉墓;前為其孫「沂國述聖公」孔子思墓。據傳此種特殊墓穴佈局稱之為「攜子抱孫」。孔子墓西的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享殿之後,有座灰瓦攢尖頂「楷亭」,亭內石碑刻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于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後人將枯乾圖像刻於石上。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欞碑亭,為「駐蹕亭」,北面綠瓦碑亭是宋真宗趙恒祭祀孔子所建,中及南面黃瓦碑亭,為清帝玄燁及弘曆時所建。「蹕」是皇帝出行的車駕,亭內尚有當時的石碑。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也高的,要數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於氏坊。這位於氏夫人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相傳乾隆女兒臉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說:「主一生有災,須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災禍」。朝中議論,只有聖人後代最妥,由於滿漢不准通婚,乾隆讓女兒認一品大臣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於敏中為義父,改姓於後下嫁孔家,此坊為紀念於氏而立。

沿環林路東行,在孔林內圈外側的東北方向,過一石坊後,路旁立一巨碑,上寫「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這就是清初茂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孔尚任曾為康熙皇帝導遊孔廟和孔林,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解生動而深得皇帝的賞識。

孔林裏還有一位名人之墓,由此向西,有一座上書「鸞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後裔孔謙、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於此。自漢墓群西行還有明墓群,那裏墓塚點點,碑碣累累,石獸成群,明代名書法家李東陽、嚴嵩等所書寫的碑石立於其間。漫步孔林深處,飽覽林內瑰寶,使人感歎不已。 

個人以為孔林因是陵墓,應該也可叫「孔陵」。一個下午時間一口氣走完三孔,不斷的買票打車,說疲憊也算是值得;三孔文化內涵不談,風光景美也確有可看之處,但遊客多如過江之鯽,難免有些煞風景。其實此行已刻意避開十一大假,但人潮洶湧萬頭鑽動,過多的遊客什麼興致都沒,只能隨著人群走馬又「看花」。

不過說實在的,除了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一般遊客通常難以熟悉「三孔」這種人文景觀中所蘊含的文化意旨,遊客多是一無所知地隨著導遊瞎逛。例如孔門遺物歷史悠久;比如別出心裁的「開門見山」、內藏玄機的「通天大道」、事出有因的「冷板凳」和天然所臻的「五松抱槐」,沒有導遊或事先做足功課是萬萬不行的。

由於我的習慣一向不請導遊,之前雖然不斷「充實」自己,但很多景點仍然看得「霧煞煞」,所幸到處都可以碰到不同的導遊帶著遊人一撥撥地講解,於是這兒擠一下、那兒蹭一下,倒也聽得不少,比那些旅遊團的遊客聽得還認真。反正導遊說的話都是答錄機裏放出來的,只要想聽,絕不會遺漏任何一處景點的典故。

三孔裡最醒目的是大大小小的「奉獻箱」,無數想考大學的學子,都得給孔子進貢;否則,可不敢保證考試有什麼結果呵!雖然孔子是反鬼神者,但實際上他老人家已經變成神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是被人變成賴以生財的神。曲阜的人真應該感謝孔子,他提供了多少就業機會啊!不過,如果孔聖人能再次睜開雙眼,見到這諸多景象時,不知他是否願意如此結果呢?

也許在故鄉後人的眼中,他有七分更像財神,而不是一位思想聖人!

雕刻雲龍、辟邪的水橋」洙水橋上有青石雕欄

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將魯國護城河指為洙水

洙水橋北東側有一方正四合院,稱作思堂,堂廣3間,為當年祭孔時祭者更衣之

享殿前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甪端、翁仲

翁仲,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

享殿之後,有座灰瓦攢尖頂「楷亭」,亭內石碑刻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

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于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

孔子死後,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子墳地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前是明正統八年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四角多欞碑亭,為「駐蹕亭」

背景音樂-天上人間

更多相片請點閱(山東濟寧曲阜孔林風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56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