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微山湖畔棗莊市 抗戰首捷台兒莊-155
2011/09/08 16:06:40瀏覽1004|回應0|推薦15


山東棗莊台兒莊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碰到秋冬之交的季節大霧,能見度不到二十公尺

霧鎖高速公路。無奈之下只能等待開放

霧散了,陽光也出來了,進入蒙山山脈

蒙山為泰沂山系的分支之一,又稱東蒙、東山

霧散了,陽光也出來了,但沒多久高速公路又開始滂沱大雨

參觀完三孔後離開曲阜,原本計畫是從曲阜南上立交橋;但不巧碰到秋冬之交的季節大霧,能見度不到二十公尺,霧鎖高速公路。無奈之下只能等待開放,如此的等待,耽擱了近二個小時時間。才在霧散後重新再上京福高速-霧散了,陽光也出來了,但沒多久又開始滂沱大雨,感覺此次南下行程是有夠折磨。此段高速公路地圖顯示,已進入蒙山山脈,蒙山為泰沂山系的分支之一,又稱東蒙、東山。

地圖上蒙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亙75公里,有300餘座氣勢較高的山峰與300多條深谷陡澗。主峰「龜蒙頂」,海拔高達1156公尺,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與之遙望相對,頗有兄弟山的架式,故贏得「岱宗之亞」的美譽。地圖上在龜蒙頂西北側,有一座巨型壽星石雕景點,查閱網路乃是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造像,高達218公尺,比四川的樂山大佛還要高出147公尺。

這座巨型壽星石雕光是頭部就有108公尺長,由階梯下至拜佛台,可以正面、更近距離的角度,欣賞到此一壯觀的景緻。而壽星巨雕,也理所當然的成為大陸新近崛起的享樂一族的養生長壽地蒙山的標誌性景點,許多遊客來此都希望能求得長壽的好兆頭。我因已將近於旅遊疲勞,對景點也失去熱忱,未停留繼續南下。

雖未停留,但從資料上得知,蒙山號稱「天然氧吧」,是世界上知名的養生保健聖地;蒙山還是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所鍾愛的寶地,孔子多次登臨蒙山,而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說。另外,戰國時代的縱橫家鬼谷子、漢朝史學家蔡邕都曾隱居於此地;唐、宋朝詩人李白、杜甫及蘇東坡等也曾到蒙山一遊。想到當年「沂蒙山區」那些綠林豪傑的故事,心中暗想,未來還是要到此一遊的。

大雨中越野車很快的經鄒城及滕州市,來到行政區屬於山東省的微山湖畔的大城棗莊市。因為這裡曾經發生過八年抗戰中,國軍第一場會戰大捷-台兒莊戰役,為19383月至4月中旬,國軍在山東省南邊台兒莊與意圖由山東分兩路進攻徐州的日本陸軍進行的戰役。這場戰役是抗日戰爭中徐州會戰的一部分,因為是對日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首次於正面戰場取得的勝利,又稱為「台兒莊大捷」。

依據維基百科記載:日軍在1937年華北與華中地區的戰役獲得勝利後,察覺國民政府並未如原本預想的失去戰力求和,反而是將首都內遷冀求長期戰爭勝利。因此日本陸軍一方面將軍隊從16師擴張到2245萬人,同時策劃新攻勢希望打通津浦線(今京滬鐵路)將南北佔領區連成一塊,並強迫國府軍在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徐州,進行大規模決戰,以殲滅當時內遷的蔣中正政府底下所屬戰力。

原先日軍的構想是在擴軍完成後的1938年夏季,發動新一波攻勢,為此日本參謀本部在216日的御前會議時,先向天皇匯報其作戰意圖,同時向前線部隊告知作戰方針,並劃出防衛縱深圈,並派遣傾作戰科長河邊虎四郎上校,前往中國對部隊進行協調。然而從九一八以來日軍已經被所謂的「先發動攻勢造成既有事實逼迫上層認可」的壞習慣給養大胃口,對大本營的「消極」政策感到不滿。

因此在217日,華北方面軍下的第二軍便在所謂的「軍長授意」下,在尚未規畫完作戰計劃以前就開始進軍,日軍大本營的戰略便在底下暴走的情況下全盤砸爛。第十師團從濟南發兵朝西南方的濟寧市進攻,第五師團則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朝濟南東南方的臨沂市助攻,在協調無用下河邊虎四郎遭到撤換,繼任的稻田正純下達了新的意向,同意第十師團殲滅山東省大運河一線的國軍。

由於日軍作戰並未協調,這種以少量兵力孤軍深入的作法,反而遭到國軍利用,第五戰區指揮官李宗仁看準時機,調派其手下的20%兵力到台兒莊周邊,冀求一舉全殲南侵日軍,除了各派系的部隊以外,軍委會甚至抽調了大部分150榴與反戰車炮前去增強戰區火力,以事後來看這項作為,讓國軍取得了部分火力優勢。

徐州是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交叉點,國民政府第五戰區總部。台兒莊位於京杭大運河的北岸,與徐州東北的邳縣(今邳州市)接壤。台兒莊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扼守運河的咽喉。桂系將領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與時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的白崇禧合作指揮國軍,將兩路日軍分別阻止在山東臨沂和台兒莊。

324日,磯穀師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台兒莊發起進攻。日軍猛攻三天三夜,衝進城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327日,國軍空軍第2大隊奉令進駐戰場,協助國軍作戰,但是直到43日、4日、5日才升空助戰協助地面部隊,損失數架戰機後移防至武漢。329日,日軍急令攻擊臨沂的板垣支隊轉向馳援台兒莊,31日,遭國軍阻擊,救援計劃落空。

磯穀師團見救援無望,決定以死相拼。四月四日,日軍用燃燒彈攻擊台兒莊,試圖將台兒莊夷為平地,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此時連預備隊都已經用完。孫連仲對師長池峰城說:「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 池峰城奉命後,乃命令城內各守備隊利用地形和斷牆殘壁,築起第三道防衛工事,勉強與日軍週旋,國軍士兵逐屋抵抗,任憑日軍如何拚死衝鋒,也堅守不退,戰至黃昏,進攻的日軍不支,退了下去。 

四日深夜,孫連仲打電話給李宗仁,請求撤退到運河南岸。李宗仁命令死守,以為「勝負之數決定於最後五分鐘」。後來湯恩伯軍團在日軍背後出現,磯穀師團撤退不及,陷入國軍重圍,在湯軍團強大炮火支援下,台兒莊內國軍以敢死隊隊長仵德厚衝入日軍陣地。46日,國軍對第十師團發起了全線出擊,日軍機動車輛多被擊毀,其餘也因缺乏汽油而陷於癱瘓。磯穀師團長率殘部萬餘人突圍。

台兒莊會戰,擊潰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坦克車被擊毀30餘輛,繳獲大炮70餘門,戰車40餘輛,裝甲車70餘輛,汽車100餘輛。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中國士氣大增。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堅定了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念。

塗克門 (Barbara Tuchman)女士稱台兒莊:是日本自建立陸軍以來第一次顯要的戰敗。中國共產黨宣稱也參與了此戰役,但真實性受質疑-依據《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王健民.196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一部和抗日遊擊隊在台兒莊戰鬥中,破敵交通,襲敵後方,有力地牽制了敵人」。

42日,對台兒莊的戰鬥過程中,日軍步兵第10聯隊記述戰鬥詳報:敵人為第27師第80旅,檢討從昨日以來之戰鬥,不愧為蔣委員長所信任之部隊,決死奮戰,據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後。視其七十九個戰壕,屍體壘壘,令人感嘆。透過傳譯勸告投降,無一人接受。由此可見所謂屍山血海堅守至最後一兵一卒,並非日軍所獨有之事,不知彼而徒然自我陶醉應為日軍所慎戒。此日,日軍傷亡軍官達六十六名之多,而中國軍留下屍體亦不下於二百五十具。

作家白先勇於2008年接受台灣媒體中國時報專訪談及父親白崇禧時表示:「臺兒莊大捷讓全國士氣大振,我父親發揮了廣西將領作戰的優良傳統,八年抗戰才能持續下去。」「臺兒莊大捷等於是民族存亡的一仗,如果在美國、日本、歐洲,像這一仗有多少專書會出來?但到今天還沒有一本臺兒莊專書,實在不負責任。我看到國防部之前出的七百多頁抗戰史,臺兒莊大概只有三頁,難怪中共說國民黨沒有抗日、日本說沒有南京屠殺,因為你連自己的歷史你都不記錄。我希望喚醒大家對歷史的重視,一切政治因素應該撇掉,現在應該是寫信史的時候。我不是軍事史專家,只是參考父親與李宗仁的回憶錄,及聽父親口述,按理講應該訪問所有參與的人、收集所有資料,從台灣、大陸、日本各種角度好好寫,國民黨應該好好寫一本民國史而不是黨史,這是當務之急。」

抗日戰爭是偉大的,抗日戰爭帶給中國人的是百年沒有過的尊嚴-不單廢除了所有針對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也確立了後來聯合國中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抗戰歷時十四年,起始於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經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而進入八年全面抗戰時期。十四年抗戰中,國軍自始至終是在國民政府領導下,擔當抗日戰爭的主力軍,抗擊著日軍的所有甲級作戰師團,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大陸方面因掌握了近代中國的發言權,常因為政治或意識目的,而故意宣稱八年抗戰是其主導發展的「游擊戰」,把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描繪成游擊戰,那是對中華民族的侮辱。六十多年過去了,為了避免被篡改的中華民族偉大抗日戰爭史,成為被矇蔽的歷史;在我走遍中國的歷程中,都要親身走到,並詳述之!棗莊這樣的歷史要地,我當然要來親炙那種當年炮火連天,血肉灰飛的記憶重現。

可是當車下棗莊市區,大雨滂沱而下,市區街道積水阻路。擔心繼續前行道路受阻,也擔心這場大雨破壞返蘇道路。只能駛著越野車,利用越野車高車身和四輪傳動的越野性能,駛過一灘灘窪地,走過泥濘遍地的市區,在「曾經走過」的心境交代下,留下唏噓無限,悵有所失的遺憾離開棗莊市區!

 

大雨中越野車來到行政區屬於山東省的微山湖畔的大城棗莊市

 

棗莊市曾經發生過八年抗戰中,國軍第一場會戰大捷-台兒莊戰役

棗莊市區大雨滂沱而下,市區街道積水阻路

擔心繼續前行道路受阻,也擔心這場大雨破壞返蘇道路

駛著越野車,利用越野車高車身和四輪傳動的越野性能,駛過一灘灘窪地

在「曾經走過」的心境交代下,留下唏噓無限,悵有所失的遺憾離開棗莊市區

棗莊市區大雨滂沱而下

走過棗莊市區泥濘遍地的市區

背景音樂-天上人間

更多相片請點閱(山東南四湖(微山湖)風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56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