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8/10 11:45:06瀏覽2347|回應3|推薦11 | |
你認為選舉真能選出最棒的人嗎? 選賢與能的前提在於:我們對於候選人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但怎樣才算真正的、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是善於"印象整飾"的動物,我們隨時都在包裝自己,自己卻毫無所悉;人也是隨時"認知失調"的動物,隨時自己偏見地自以為是,卻也毫不自知。 「哈定謬誤」為這樣子的說法,提供了最好的見證。瓦倫哈定(Warrn G. Harding)是美國第29任總統,是大家公認因為外表出眾而當選總統的例子,但事前美國人難道都不知道他的能耐嗎? 沒有錯,當選舉只是一種短時間內,就有限的候選人擇其一時,短時間內的「表演」,「作假」就顯得容易多了,因為我們的認知系統,在那個選舉的氛圍下,是無法擺脫短暫的偏頗或選擇性的注意。 教師甄試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般的甄試包含:筆試、試教、口試,筆試多做為門檻。大家都認為好老師具備專業能力具水準即可,認真的態度、教學的熱忱才是重點,於是,第二階段的試教和口試才是重點。 但短短數十分鐘的試教和口試,可以測出什麼呢?誰保證不會有「哈定謬誤」呢? 雖然試教和口試都有客觀的標準,這種評選標準也許就當下的表現而言,是有信度(可信賴的評選)和效度(找出表現最好的),但就以後的表現而言,是不一定有預測力的。 有次校內辦了一次教甄,錄取了友校的實習老師,某次開會時遇見該校的資深老師,深感訝異問:你們怎們不打聽打聽,敢錄取這麼一位風評甚差的實習老師啊? 當場無言! 因為用風評來預測老師未來的表現,應該是遠勝過試教和口試吧!但可以這樣評選嗎?風評的主觀性應該更強,很難客觀化吧! 所以,我只能說,現階段的教師甄試,真的是最公平的評選,但決不是最好的選才方式。 現在教職一位難求,也許可以趁機參考國外作法,制訂更有效的教師甄試,結合初任教師的考核,透過歷程表現的評估,才是找到真正的「好老師」,而不是一時的「表演老師」。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