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31 00:35:40瀏覽16932|回應5|推薦0 | |
莊義得990530 1973年心理學家羅森漢(David Rosenhan)做了個存心為難精神科醫師的實驗,他和八名精神正常的朋友,其中老少男女皆有,費心喬裝成假精神病患,分別至幾家大醫院精神科看診,跟醫師講述同樣的症狀:「有人在我耳邊發出碰、碰、碰的聲音!」, 結果有八個人被鑑定為精神分裂症,一位被鑑定為躁鬱症,全部住進了精神病院,每人平均住院19天,最長的甚至住了52天,最短的也有7天;諷刺的是,所有精神科的醫療人員,都沒有人揭穿任何一個假病患,但卻有很多的住院精神病患,輕易地分辨出他們是假裝的病人! 精神科醫師到底能不能確切地分辨「正常」和「不正常」? 以當時Rosenhan的實驗成果發表後來看,只能說:重重地賞了精神醫學一巴掌!也導致了後來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的大翻修。 如今重溯這段歷史,「打開史金納的箱子」的作者心理學家羅倫‧史蕾特(Lauren Slater)也做了一模一樣的實驗,她仿照羅森漢的實驗講述同樣的症狀,結果大部分精神科醫師都判定她是「憂鬱症」,總共開立給她25種抗精神科藥物和60種抗憂鬱藥物,每次問診都不超過13分鐘,平均候診時間卻多達兩個半小時。 史蕾特分析她的實驗結果:「......現在的醫師滿腦子只想開藥,因而影響診斷結果,就像羅森漢當時的醫師,喜歡認定求診者必定異常。不管哪個時代,似乎都是一時風潮或風氣使然。1970年代美國民眾最診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是英國的好幾倍,精神分裂症儼然成為流行病學。時至今日,憂鬱症、創傷壓力症候群、注意力缺陷 / 過動症的病人急速竄升,起而代之。」 阿得老師的筆記: 1.精神醫學的專業性絕不會因為一個實驗,就受到全面性的質疑,但在當時所引起的反彈,甚至是反撲,大家就可以理解到:精神科如果能更科學、更有系統、更有效的診斷和治癒,相信這才是大家所期待的!畢竟,精神分裂症患者痕容易就是持續的住院,一輩子遲滯下來,斷斷續續地好不了。 2.如果能秉持著挑戰威權、相信科學驗證的精神,不管用在哪一個科學領域,應該都會有很大的進步,可惜的是,羅森漢不應只是質疑,更要有勇氣去促成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更大效能,用"欺騙"的伎倆,有點"勝之不武"!很多人都相信,如果要用假裝的伎倆,相信很多醫院的科別都"騙"得過去,因為一般小病都只是用問診的,除非有用儀器檢查。 3.美國的實驗精神十足,面對質疑的改革勇氣,也是不容小覷!DSM手冊後來新版的全面改進,羅森漢絕對是有功勞的! 4.至今精神科醫學仍有很大的困境,純粹生理的病理分析和藥物治療,仍有許多的侷限,尤其不應將"身"和"心"分開處理,也不應將"個人"的病症和"家庭"、"社會"切割處理,那只會治標而不治本;治療上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仍需要再進化! 5.專業的偏見和傲慢,往往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唯有雅量接納批評和挑戰,學問才會不斷精進!精神科醫師有沒有偏見影響看診?我認為一定有,尤其看診時間都那麼短,說沒有是騙人的!話說回來,其他科別也一定有;唯有標準作業流程的改善,醫藥研發的不斷進步,以及醫護人員心胸的謙虛和尊重,才是改善治療的根本之道啊! P.S.有興趣看羅森漢當時發表的論文,請見原文:http://www.bonkersinstitute.org/rosenhan.html P.S.羅森漢多年後有現身說法,請看BBC的專題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Kq-7uvVOoyk。其實你用關鍵字"Rosenhan experiment"搜尋Youtube也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P.S.以此實驗為靈感拍出的電影「飛躍杜鵑窩」(1975),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的得獎電影喔!很值得一看!後來有重新製作發行,可以租或買得到。(本頁前面的圖片即是)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