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理學經典實驗之1:史金納(B. F. Skinner)的操作制約實驗
2010/05/27 10:05:05瀏覽36893|回應0|推薦2

莊義得

(圖片錄自:http://www.scottsdalecc.edu/ricker/psy101/readings/section_5/images/skinner_box.jpg,以下斜體字則摘錄自維基百科網站)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 F. Skinner,或譯作史金納)(1904年3月20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1990年8月18日逝世於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他引入了操作條件性刺激。他還寫了著名的小說《桃源二村》。

史金納的生平:

斯金納在紐約讀中學,到1926年為止他在大學裡學藝術和語言學。本來他想成為作家,但他只在報紙中發表了約十多篇文章。按他的女兒寫的傳記他是在這個時候讀了伊萬·巴甫洛夫約翰·華生的著作的。因此他於1928年赴哈佛大學心理學。當時哈佛大學剛剛建立了一個行為心理學的專業,這個專業的導師將動物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不研究其內部。斯金納被鼓勵進行他自己的實驗研究,他後來研製了一個非常簡單而有效的研究動物行為的裝置。直到今天心理學家依然使用這個裝置來研究動物行為。

史金納箱的實驗:

斯金納盒是一個籠子,籠子里有一個開關。試驗動物需要學會一個技能,比如燈亮了就撥動開關。開關連到一支筆上,開關每被開一次,筆就向上方動一格,筆下是一個不斷向前運動的紙,因此開關的位置決定紙上的曲線的傾斜度。假如紙上畫的曲線的傾斜度非常大的話,則說明動物學得非常快。

經過他的試驗他發現老鼠不僅由「事先」的刺激激發撥動開關,而且也由「事後」的刺激撥動開關。他發現動物的行動不僅僅是簡單的「刺激-反應」,動物的行動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事後的磁療獎賞。斯金納將這個行為稱為「條件性刺激」,他不用「學習」這個詞,因為他認為學習這個詞含有動物有意圖地做一件事的含義,而這個意圖並沒有在這個試驗中反映出來,因此是不科學的。

操作制約簡述

斯金納引入了操作條件性刺激(或譯制約)這個概念來與傳統的條件性刺激相區別。

最初由伊萬·巴甫洛夫發現的傳統的條件性刺激是對一個固定的刺激的反應。除一般的刺激(比如飼料)外同時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刺激(比如鈴聲),因此在條件性刺激成功地建立後只要鈴聲響就會有唾液流出。

操作條件性刺激與此不同的是在這裡還增加了一個新的元素:行為後還有一個後果。尤其對試驗動物好的後果的效果特別有效,比如獎勵飼料。但不好的後果也可以訓練出來,比如對貓或其它試驗動物使用水槍進行懲罰

也就是說,傳統的條件性刺激只是基於已存在的反應上對它進行變化,而操作條件性反應則產生了新的行為模式。訓馬早就採納了斯金納系統化的行為研究所獲得的技術了。

用公式來表示:

  • 刺激 ⇒ 反應
  • 刺激 ⇒ 反應 ⇒ 後果

阿得老師的筆記:

一.操作制約的重點在於透過獎賞和懲罰,可以塑造一個人(或動物)的行為,對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在於:將當時心理學強調"本能"和"童年創傷"的精神分析病態傾向,引導至一個可以觀察、訓練和預測的實驗領域,也奠定了"外顯行為"對於心理學實驗和觀察的重要地位。

二.史金納有幾個了不起的觀點和貢獻,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例如:他發現獎勵的效果遠高於懲罰;間歇性的正增強(獎勵),可以使塑造的行為更為強烈。(雖然大家都知道十賭九輸,但只要間歇性偶而一次的贏,就會鼓勵一個人繼續另外九次的輸)

三.關於行為塑造和訓練,普遍被敘述成"納粹"或"法西斯"的極端行徑,以致於史金納的爭議和罵名不斷,反而被忽略了他實驗上和著作上了不起的觀點。

四.後來的許多實驗和結論(例如:Tolman的內隱學習和認知地圖)都可以證明:人類的行為學習,不可能只是透過條件化的制約學習,人類還有更重要的的認知能力、社會觀察能力、自由意志、直覺力......,都會主導人類的行為和學習,"由內而外"的主動學習才是人之為人的最大優勢,不是"由外而內"被動塑造。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40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