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9 15:44:13瀏覽20169|回應5|推薦5 | |
一直忘了聲明:我這一系列的心理學經典實驗,前十則的依據是史雷特(Lauren Slater)女士的著作「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因為對於念心理學的興趣及教高中心理學導論的需要,而從網路上找資料做一些引用和編輯,並加上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 這一篇亞歷山大的實驗,是我認為Slater女士選擇20世紀十則心理學實驗中,最默默無聞的一個,如果你完全沒聽過,那也是很正常的,建議你可以先看看上面的Youtube短片。你會比較清楚什麼是「老鼠樂園」(Rat Park)。 亞歷山大師事前面的經典實驗人物:哈洛,後來任教於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他的這一系列實驗是和Robert Coambs 及 Patricia Hadaway 三人共同完成。 實驗的背景是:從過去以來,很多的實驗和實例都告訴我們,毒癮是一種病,尤其透過綁著的猴子、籠子裡的老鼠的實驗,清楚證明:他們寧可餓死也要去吃那些含嗎啡的食物或水,所以只要染上毒癮就很難戒除,上癮者都會有戒斷的反應。 亞歷山大偏偏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實驗的情境都是孤單的、髒亂的、封閉的,如果是他自己,他也寧可去吸毒!他特別喜歡引用越戰士兵的例子,90%越戰時吸食海洛英的士兵,戰後返家後都可以輕易地停止吸食,簡而言之,上癮的問題是來自環境,而不是上癮者本身。 為了要推翻這樣的定見,亞歷山大等三位學者,設計了「老鼠樂園」:一個寬敞、精緻、明亮的空間,充滿食物、錫罐、和滾輪,的的確確就是老鼠的樂園,充分滿足老鼠的交配、生育、哺育、嬉戲如同五星級飯店的多功能空間。 16隻老鼠放進老鼠樂園為實驗組,另外放16隻於籠子裡當控制組,都提供自來水和含嗎啡水,結果:籠子裡的老鼠喝嗎啡水的比例是老鼠樂園裡的16倍!接下來,就算把籠子裡已經"上癮"的老鼠放進老鼠樂園,這些老鼠也會選擇多喝自來水,少碰嗎啡水;原因無他,他們想要"正常生活",喝嗎啡水的結果會影響其團體生活。 所以,吸毒的人是一種不得不然的選擇?! 這個實驗研究未受到太大的重視,因為它明顯違反一般主流反毒的共識,況且,電視電影中出現的戒毒者駭人的影像,也讓一般人夠驚嚇的了!如果亞歷山大的說法可以成立,那麼一旦毒品(或都改稱"藥品"好了)開放,取得更容易,那麼,毒品上癮的預防和治療不就更沒救了! 阿得老師的筆記: 1.當代對於染上毒癮原因的推敲,也多偏向兼顧環境的"多元因素"取向,的確很多毒品上癮者,都有相當的家庭、社會問題背景,值得去重視和瞭解,才能徹底解決毒品預防的問題。 2.毒品的上癮應該有相當個別的差異,有相當體質上不同的影響,但這種研究太困難了!畢竟老鼠樂園是老鼠的實驗,不是人,很難去控制人類複雜的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的不同變項,實驗結果也就更難去推論應用了。 3.「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作者史雷特(Lauren Slater)女士,也親身去服用毒品14天印證毒品上癮的個別差異很大,是不是我們應該反思:用恐嚇式的犯罪預防是不好的,應該多去解決家庭社會背景問題才是。 4.科學研究的確是需要有創新的想法,勇於求證(實驗)的執行力,可惜的事,一個研究會不會受到重視,有大環境的因素,就好像一個藝人會不會紅,都有特定時空的背景,不是一個人夠努力就好。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