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要分享心情?從分享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2023/09/20 10:44:53瀏覽962|回應0|推薦5

「沒有進入意識的,會以命運的形式降臨」~心理學家榮格

這一生你所不願認識的自己,到頭來會咬你好幾口。

我推廣小團讀書會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閱讀的層次可以擴大,知識的領域可以進階應用,形成許多的人生智慧;另一方面,成員的分享是情緒的舒壓和信任,而且分享越多,就越能認識自己。

能自省的人不差這種知識或舒壓的管道,但世俗中,工商繁忙或孤獨疏離下,多數人是很缺乏的。我特別是指分享,千萬不要小看分享,它讓我們有了情緒輸出的管道,然後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一層又一層深入認識自己。

尤其,現代生活大家已經很習慣每天看IG、LINE 、臉書的動態,看的卻是別人習慣包裝的樣貌,隱惡而揚善。美好的一面放大好幾倍,醜陋的、不堪的都藏起來,久而久之,我們不認識自己,不敢表達自己,壓抑情緒的堆疊,始終找不到出口,只能越活越虛假。

我也聽過一個讀書會夥伴說,他在參加讀書會之前,花很多時間追劇,不管哪一國的劇、電影都看,是很舒壓,但久而久之,他就發覺:看戲的舒壓只會是表層的,即使有少數時候,碰觸到內心的私密和難堪,但你會立刻自動彈開。躲啊躲的,於是一輩子都扛著一個沉重的包袱。

這對男士們來說比例又更高,最近導讀「當我們一起」書裡提到孤獨感的性別差異:「女人面對面聊天,男人肩並肩聊天」,男人從小就習慣壓抑,習慣擺出剛強的樣子,於是老了只能喝酒、看政論節目罵政府,妻離子散,連偽裝去交友都懶了。

於是,澳洲就有人發起了「男士棚」運動,且延伸到世界各地效尤,讓男人們定期聚在一起,不談心事,他們只是做著木工(或其它手做)、講講幹話;這安排讓退休的男人們重拾生產力與人際網絡,而不是把車停在停車場遠遠觀望,等著太太聚會、上課完一起回家而已。

看起來,類似的形式很多,譬如:一起打球、唱歌、爬山、旅遊......;但,你不會邊打球邊說心情吧?這也正是我所提倡小團讀書會的優勢,運作久了就形成所謂的成長團體,彼此信任,願意分享;分享的過程抒發己見,不需偽裝,真心交流,也順便刺激你的換位思考,重新看見了自己。

戒酒無名會的小團體、救國團張老師辦的成長團體、教會的小組定期聚會、醫院的病友支持團體、企業的共識營......,很多長期運作的小團體,彼此能互助合作,真心信任與分享,在安全的氣氛下,各自訴說著內心的困頓;這些就像小團讀書會的真心交流,所帶來的坦誠、釋放與自我認識。

我長期在輔導室工作的體悟更可以驗證這點:那些逃避的自我,受過的難堪,其實以人生大格局來看,至少在死亡面前,沒什麼大不了!但,逃避附帶的情緒不一樣,很干擾,很自卑,會儲存在身體裡,當孤獨與躁動時更是難熬;所以,分享的形式,也是面對自己的形式。

伴侶與家人間的信任分享是最好的開始,支持的關係網絡很棒;不過,觀點有時難免會侷限,因為,家人間的長期相處,往往不容易看清彼此的盲點,這時候就需要一群知心好友,可以放心分享,因為知根知底,彼此成為一面鏡子,重新認清自己,然後,好好接住自己。

會不會有人是很內向敏感,而無法與他人分享心情呢?高敏感族群有可能,我的另一種建議是:寫日記、寫部落格,也是一種分享,文字可以修飾,衝擊力道較小;但,我還是建議:信任的小團體,慢慢累積信任,不要用一小段時間就論斷,甚至僅參加一次聚會就排斥。分享是要練習的,順便也是練習勇敢面對自己的功課。

註:照片組合是多年前帶過很多的小團體輔導,對象都是高中生;除了讀書會,我也曾努力想要推動家長成長團體,可惜辦不起來。我的直覺是:成人不必要的包袱太多了,自尊、面子、忙、茫......,要坦然分享和面對有所畏懼,可惜了!

#大人的心理素質課

#小團讀書會

#阿得的讀書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88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