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6 15:21:44瀏覽4119|回應0|推薦11 | |
記得以前跑過幾場學校親職教育講座,很容易會後座談被問到關於小孩學才藝的問題,譬如:要學幾樣才藝才夠?時間要安排很緊湊嗎?都不學以後會不會沒自信?學的時間和功課衝突怎麼辦?才藝何時可以確認是以後的專業? 我不是專家,但觀察的經驗比較多,從心理學汲取的想法也很有幫助;我覺得:可以把小孩學才藝,視為一件家庭的任務或活動,甚至是儀式也無妨,它關係著親子互動的模式和孩子的心理素質,所以,很多時候才藝並不是最後的重點。 首先要強調,學才藝一定是以孩子為主體,所以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內在歷程。先來講個我從「練習的力量」書上看到的有趣實驗: 2003年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關於「動機」的實驗,他們找了一群耶魯大學的大學生來解一個「根本解不開」的數學謎題;但在解題之前,每個人都要先讀一份一個耶魯數學系學生Jackson的報告,他其實是虛擬出來的,報告內容只是要交代他讀數學系的個人背景。 然後重點來了,這群受試者會有一半的人,讀報告時看到Jackson的生日是和自己同一天,而這個設定竟然完全影響到受試大學生的解題時間,[生日相同]受試者的成就動機非常高,解題的時間足足比[生日不相同]的另一半組別多出65%,在態度和信心上的表現也是正面很多。 生日同一天,就會是一個想努力的動機了! 知道我要提示的重點了嗎?遇到困難,內在動機是努力的理由!孩子學才藝,一定不可能一路順暢、快樂無比,會有不同階段的困難出現,怎麼辦?就是回到孩子的內在歷程。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學生或許會因為一個我們大人看似很奇特的理由,而成為努力的動機,然後願意不畏艱難奮勇向前! 要長期學才藝,內在動機很重要,覺得學習要堅持多久,所以,我很喜歡「恆毅力」這本書提到培養孩子恆毅力(grit)的四個內在因素,我認為恰恰也都適用於學才藝這件事;這四個「由內而外」培養孩子恆毅力的動力,也可以是促成孩子學才藝的動機,我比喻為促發學習才藝的四支箭: 1.興趣:讓孩子覺得這個才藝有趣 喜歡或有趣,必須是再三的嘗試和觸發才知道,絕對不要用父母的威權去規定、逼迫!「追蹤學習者的長期研究證實,太強勢的父母和老師會削弱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家長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孩子比較可能把興趣培養成熱情。」(「恆毅力」p.136) 所以一開始引導的老師很重要,有趣的開始讓孩子不會畏懼,然後才慢慢鼓勵孩子嘗試多學一點,至少持續一段時間後,累積並感受自己喜歡與否的感覺;運動心理學家也發現:「縮短或省略這個輕鬆、好玩的發現及培育興趣階段,結果並不好......小時候嘗試過多種不同的運動後,才選定一個項目深度訓練,長期而言表現通常出色很多。」(「恆毅力」p.136) 2.練習:要有進步的成就感 不管是藝術類或運動類的才藝,教導的老師一定會安排孩子有展現的機會,擁有上台拿獎牌或展演的成就感,往往激發孩子也激發家長繼續支持這項才藝的精進,也就是,方法就很重要,不同階段可能也需要不同的老師來教導;這也就是為什麼專家的「刻意練習法」(deliberate practice)會有效,心理學家Anders Ericsson著名的研究:10年10000個小時成為大師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於才藝要進步,好的老師和方法的關鍵外,「恆毅力」作者綜合數十年研究的結論提醒:「恆毅力高的人做比較多的刻意練習,也體驗到較多次的心流。」我想重點在於:一項才藝要從開始的「好玩」,慢慢跨向「很厲害」,老師和方法要去刺激出「心流」:給壓力和難度,孩子突破後產生了快感,更願意繼續挑戰下一個難關。 3.目的:再來是要帶給誰好處呢? 透過刻意練習法,孩子往往把才藝練習儀式化成為習慣,可以每天同時同地練習,根本不需要多想就自然而然地持續,但,接下來呢?要去向何處?長期來看,進入自動化學才藝,是缺乏目的性的,久了又會疲乏而沒有企圖心了。 目的,第一優先是:造福他人,記住,不是給父母面子之類喔!學才藝最怕就是用父母的「情緒勒索」,孩子小不會反抗,大一點一定出問題!,長久來說,一定要讓孩子更有使命感,才會把才藝練得更厲害,三個方向:1.思考你的才藝可以對誰產生貢獻(為校、為國爭光之類);2.透過這個才藝豐富生活(交朋友、拿獎牌);3.找到一位喜歡的榜樣(我要追隨我的大師)。 4.希望:永遠覺得學習是美好的 相信學習和努力,可以改變未來的信念,是試著把才藝納入生命軌道的思維,大格局來看,學才藝到後來是要學到樂觀,學到無限可能,而不是覺得自己學不好、學不來的悲觀,尤其當才藝學到頂尖階段,很容易遇到撞牆期,要有勇氣求助、不放棄。進一步,再把學才藝的堅持、樂觀和信心,拓展到生活其他的層面。 相信美好有點像是宗教,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示範和相信!假設爸爸對妹妹說:「還是你姐姐有音感比較適合鋼琴,你就不要學吧!」完了!這是心理學家杜維克所謂的「定型心態」,不相信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現狀,請改採「成長思維」,從心底相信人真的可以改變和突破。 也不要只是嘴巴上對孩子說!家長自己更要示範大人的好榜樣,心態上、行為上都要,最好自己帶頭去學有興趣的才藝,充分利用時間認真工作和學習,這是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作家兼社會運動家James Baldwin曾說:「孩子向來不擅長好好聽大人的話,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 當孩子長大後開始要主導自己學習才藝的規劃時,恭喜您,這樣的主導性會使孩子更強壯,這是為他自己不是為了您,所以包含他要放棄,家長都要尊重。心理學家Seligman的老鼠實驗告訴我們:「當幼鼠可以努力掌控狀況時,幼年期那些殺不死他們的壓力,都可以讓他們一輩子變得更強壯。」。 父母要帶頭擁抱希望,三個建議思考: 第一,更新你對智力和天份的看法。沒有所謂天生誰不適合什麼,只要條件上允許,孩子願意學習,我們都應該去鼓勵和支持。 第二,練習樂觀的對話。外在的打擊還是會常出現,喪氣時需要鼓舞,找師長對話或自我對話,都是好的方法。 第三,尋求協助。不要怕示弱,所有才藝不是不能放棄的,重點是如何放棄。 最後還有兩點提醒: 1無分年齡,建議不要用金錢獎勵孩子!什麼得獎給多少、晉級給獎金,很不妥!有時反而會誤導了價值觀。「金錢向來不是最強烈的動機,而我們要求別人成為他們領域的佼佼者時,應該仰賴最強的可能誘因。」。 2.不服輸不是好事!不服輸是比較之下的鬥志, 比賽時當然想贏,但贏過之後呢?更何況沒有永遠的贏吧!不服輸的極致會不擇手段,會扭曲性格;想要優秀,是來自己的內在的動機激發的奮鬥,優越感也可以支撐這樣的鬥志。「由於渴望精通某個領域,於是潛心投入漫長而艱辛的目標之路,然後嘗試創新:卓越就是這麼來的。」(「我比別人更認真」)。 最後,來看看「恆毅力」書中提到另一個很好的例子:蔡佳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教授,擁有好幾個哈佛大學的學位,她大學讀心理系,而後拿了兩個碩士學位,分別是科學史和社會心理學;最後在哈佛攻讀組織行為和心理學博士學位,同時也攻讀音樂博士學位。蔡教授在音樂方面的表現也非常的驚人,他擁有鋼琴演奏和教與學的學位,更曾經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過,至於林肯中心、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以及慶祝歐盟主席國的宮廷演奏會,就不用說了! 她是音樂天才嗎?與其說天份,不如說她的熱情和努力!大學時課業再忙仍一樣保持跟小時候一樣的習慣空出時間勤練鋼琴,當然並沒有人逼她「喔,那完全是我自願的,我想要練習,我想進步,好還要更好。我練琴時,會想像我在滿場的觀眾面前表演,想像他們都在鼓掌。」。 想要透過才藝讓孩子優秀,孩子自己內心也要有想要優秀的「優越感」,而且單憑想像舞台和掌聲,就可以激發出源源不絕的鬥志了!我想,就像想學音樂的你有一天突然發現:哇!我的生日和貝多芬一樣耶!我怎麼可以不努力呢!請多一些內在歷程的熱情吧! *照片說明:照片錄自蘋果日報,我覺得普遍來看國內兒童學習才藝最大的問題是:過於重視「由外而內」的壓迫,而忽略「由內而外」孩子的內在歷程可以激發的熱情。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