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路多久是你願意走的範圍呢?~跑步習慣改變了我走路的「距離感」和「時間感」
2022/02/22 08:16:11瀏覽2174|回應0|推薦15

以前上高一生涯規劃課,上到「科技倫理」議題時,我都會進行「科技愛地球」選邊站遊戲,其中有一題是「覺得走路超過20分鐘是很甘願的日常嗎?」,大家猜看看現代的16歲高中生覺得「是」的比例是多少呢?

六個班問下來平均不到三成。

這當然會牽扯到家庭教養和習慣的背景,有些父母是勤於走路的,有些則不,這通常跟住那裡無關,而是生活習慣的問題,比起過去,現代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汽機車,到處都有Ubike,工具的便利性帶來懶得走路的現象似乎也是很合理。

但試著回想或理解一下:三、四十年前,我們打著赤腳到處跑跑跳跳,國小上學還規定要排路隊,不管住多遠,沒人是用接送的,走很遠也是習以為常;至於,可以走多久呢?我的成長記憶裡,一個小時以上絕對是合理的,所以住家方圓三公里內都是活動的範圍。

心理學講到感覺系統,說到我們個體是感覺的主體,外在的刺激則是感覺的客體,我們能感覺到某種感覺的刺激量叫「感覺閾」,而不同人的感覺閾也不同,這是主觀的;在感覺的持續刺激下,感受性、接納性會提高,則是所謂的「感覺適應」。

同理可推論於走路這件事,每個人對於感覺走路的疲憊,也是很主觀的沒錯,但,走路會覺得疲憊的「感覺閾」(即起始量),絕對會因為你的常常走路而適應,走越多就越能走是必然的;習慣走路後越不怕、不討厭走路,這就是「感覺適應」。

其實,就人類生理結構來看,走路不要說一個小時,隨便走個五個小時以上絕對沒問題!你看為了逛街購物,或戰亂中的逃難,走路的耐力一定得非常好,是生存的本能啊!所以,懶得走問題不在生理,在心理,不管是教養習慣,還是個人習慣,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走路。

現代人生活匆忙,沒時間慢慢走路是很可惜的事,需知道,感官系統,越是不用越有「感覺鈍化」的問題,越少走路,就越不習慣走遠路!也越遠離大自然!我曾經有好幾年帶學生「赤腳走路」,很多高中生對我說:「老師,我上學後就沒有過打赤腳走路了!」。

講到感覺系統,還有一個名詞很有意思,叫「感覺對比」,不同刺激對同一個人,會產生對比性的影響;以走路來說,中年後的我因為常常跑步,於是「跑步」對比於「走路」的刺激,竟讓我覺得走路變得輕鬆了,這應該也是跑步的意外收穫吧!

跑步到一個程度,你的體力和耐力不但會變好,你看待距離、時間的認知也會變得不同,你會說:「走個半小時路太輕鬆啦!」(OS:全馬四、五個小時都在跑了!),或是說:「走到那裡要五公里喔?一點都不遠啊!」(OS:用跑到才半小時啊!)。跑步,改變了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們的孩子就是缺乏這種「感覺對比」的刺激,溫室的花朵,當然難以抵擋風雨,譬如有一陣子生命教育課的家庭作業,我就會建議孩子去一趟醫院偷偷逛......,看看急診室、太平間、新生嬰兒室......,生老病死是很對比的刺激,可以對比出很多惜福的感受,體會健康、生命、家人......很重要。

跑步的好處當然不僅於此。我很慶幸中年後有了跑步這一項「核心習慣」,像核心肌群一樣,可以帶動全身、增加體能;跑步成為生活的儀式後,影響所及:對效率更在乎、對時間更把握,也更懂得珍惜健康的身體,每一次在那二吸一吐的律動中,我看待世界的觀點真的就一次次被拓展了!

註:圖片說明~跑步和爬山,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道理:只要保持耐心,目的地總是會到達的。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174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