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27 16:26:41瀏覽5313|回應0|推薦11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若不是讀書會,這部電影要我再看一次,我一定會立刻拒絕!因為:太沉重了!記得第一次看完,連心得都不敢寫,回憶的畫面都帶點悶重,不可承受的重。 但,這次就衝著專業電影座談而去,硬著頭皮、鼓起勇氣「二刷」,嗯......果然還是專業的對談厲害,二刷刷出很多除了「重」之外的「顯」和「隱」:顯的部分當然就是有點沉重的貧窮問題,隱的部分,則是導演隱含在電影內的許多符號。 幾個隱含的符號(元素)都很有意思:氣味、石頭、雨水、台階、高低、色彩、窗戶、燈、食物......。令人咀嚼再三!一部好電影就是這麼厲害,看完後,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不得不想起某個畫面,思前想後,反覆咀嚼,然後某種懸念再繼續發酵,意猶未盡。 映後座談主持人談到用一個字來形容這部電影的印象,我直覺的聯想就是:恨。因為當時我整個腦袋裡,還停留在那個劇情最後的高潮:草地上宴會的殺戮戲,一連串的殺人,然後,畫面停格在朴老闆捏著鼻子的嫌惡表情,很嫌惡的樣貌,讓我久久不忘!(請見上圖) 當時直接就想到「相對剝奪」的理論。(錄自網路:相對剝奪 (Relative deprivation) ......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為憤怒、怨恨或不滿。簡單而言,相對剝奪是一種感覺,這感覺是我們有權享有但並不擁有。例如,某人看著鄰居家買了一輛新車,他認為他也能有這輛車。但實際他並不擁有。) 金司機一家人本來過得也還不太差吧!生意是失敗了!是窮了點,但兩個孩子也長大了,也栽培得還不錯,如果沒有後來一家人「訛詐」、「進駐」、「剽竊」豪宅,就不會有比較,不會有貶抑的自尊心,也就不會有那個嫌惡表情的激怒;味道,成了殺人的觸發點! 在韓國,貧富差距雖然明顯,但,這也是全球的問題啊!(網路查詢得知:全球排名前10%的富人,擁有全球人民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前1%富人擁有全球40%財產。)窮人不也多數都活得好好的嗎?!貧民窟的人們不也多認命的過著一般平凡的生活?! 差距不是問題,心態才是!比較後的自尊心,造成的自卑,甚至是反社會,甚至是仇恨,才會是大問題, 電影,用味道當作界線!也作為強烈的引爆點。這讓我想起了徐四金的「香水」,嗅覺,不但與情緒快速連結,也是一種界線,最後更成了殺人工具;心理學講到感官系統時,也特別提醒我們:嗅覺是人類的五感中,與情緒、記憶的連結最為直接的。 沒有感受過貧窮,而且沒有感受過因貧窮而被嫌惡過的人,必然很難理解這種「相對剝奪」的痛苦!以前讀過呂赫若的「水牛」、鍾肇政的「魯冰花」和夏目漱石的「明暗」等文學作品,見證窮人,以及窮人的自尊,感受底層人的窮酸,也才能理解:原來那種憤恨,竟是窮人自尊心最後不得已的下台階啊! 輔導室30年的工作經驗,也是另一種「相對剝奪」的見證,成績不好的剝奪,人際不佳的剝奪,愛情不順的剝奪,家庭失和的剝奪,不同族群的剝奪......太多了!曾經有一個家境清寒的孩子跑來跟我哭訴,他不小心被同學發現是家扶認養的小孩,卻買最新的iphone。然後問我:我用打工賺的錢去買,是錯在哪裡? 有時候,剝奪感就是來自這種標籤、歧視,或只是習慣性、漫不經心的自以為是和貶抑,所引發強烈的自尊心壓迫;有韌性的人會把貶抑當作是激勵,但憤恨的人,則惱羞成怒,直接發洩、發狂地去報復這個社會!各種形式的報復,往往整體社會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卻還未必能有所彌補。 說到底,比較下的自尊心是極度敏感的感光底片,隨便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一個參照、一句話,就刺激了底片而曝了光、爆了氣!嫌惡,來自傲慢。尤其,物質的刺激最是敏感,只要起了物質的比較心,慾望被挑起,扭曲思考一出現,慾望難以填滿!加害、被害?一線之隔! 貧與富,從來都不該是對立面,而是相對的剝奪感產生的憤恨,讓社會階級的流動變得更加困難。讓仇恨滋生的,也不只是貧與富,還有成績啦!感情啦!婚姻啦!......凡是可以比較的,都是,我們有時是加害者,有時是受害者;減少相對剝奪,就是要學會感恩知足,學習安貧樂道,學習安居樂業、學習安身立命。 感謝我所參加的讀書會,總讓我有源源不絕的養分注入新的人生,至少,迎接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新的可能,因為有養分的滋養,每天都會長出一點新的枝枒,電影的、文學的、知性的、感性的、多元的、精彩的,而能知足於當下去感受,無分貧富,人生隨時隨地,皆可美好。 註:圖片錄自網路後拼貼,如有侵權請告知。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