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其實比起食物的滋味,更值得回味的還是人:「念念時光真味」讀書筆記
2019/03/24 10:16:18瀏覽1654|回應0|推薦9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那無一不是毫無隱藏的肺腑之言,甚至是超乎自己有限經歷之外的生命故事」
我喜歡生命故事的書寫,你的,我的,任何有故事的人的,可以說,芸芸眾生,誰都有值得紀錄的幾段!故事是人生軌跡,是可歌可泣人生的抽樣,是真實人性的無所遁形;而這本書的可讀之處,就在作者可是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這次,他用一連串的食物來說故事。
 
「平凡的飯菜,特別的際遇」
所有的食物都是平凡的,連煮的人也可能都平凡無奇,我們吃過了一下也就忘了(誰記得一個禮拜前的晚餐吃什麼呢?),但,再平凡食物,背後卻可能有著很不平凡的情感,這真真實實的情感,伴隨著各式各樣的人生精華,每一段都是特殊的際遇,是人、時間、空間的特殊交疊,湊巧到完全不可能重來一次。
 
「最平凡的永遠最真實」
家人的相處也許是平凡無奇的,但其中食物的印象卻常常是頗為深刻,譬如:作者對父親食物印象是他的拿手菜:「白菜滷」,或是戲院旁父親愛吃的「什錦麵」,或是父親人生最後的那道「滷虱目魚」;相較之下,媽媽的「炒米粉」就悲壯多了!伴隨隔壁媽媽賞了隔壁姐姐一大巴掌,或是作者自己遇到大妹的自殺衝擊,食物早已不再只是食物,而是有溫度的喜怒哀樂,有畫面的悲歡離合。
 
窮,反而增添了食物的美味
什麼是窮?當餐桌上只剩鹹到不行的豆頭和豆菜時,當孩子哭著不好吃,媽媽想的卻是:「你們哭的可能只是一餐飯,而我哭的卻是明天、後天,未來久久常常的日子,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把你們養大?」,所以,連被命令跑上山採野菜,或魚被客人翻了邊,都成了孩子苦中有樂、淚中有笑的溫馨回憶。
 
用食物紀錄情感
從吃到會哭的地瓜葉、到帶來歡樂的地瓜粿、到阿公在台北為孫子滷的一鍋「雞頭油豆腐」、到姨婆一期一會帶來的綠竹筍乾和土雞,也許都是些早年窮苦生活的點滴,但,更多是食物帶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密,就像疼惜孫子的阿公,那樣親人間真誠無私的付出,食物,剛好成了最好的媒介。
 
「普魯斯特現象」
源自於普魯斯特大文豪的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現象」完全彰顯了味覺與嗅覺的大腦連結,回憶裡富含著生動的細節和豐沛的情感,刻骨銘心般銘記於海馬迴記憶體,一塊小蛋糕、一杯早餐咖啡、年夜飯前煙霧瀰漫的廚房......,都可以很「普魯斯特」!
 
家庭裡關於食物的儀式化
廚房充滿許多人和儀式,儀式裡充滿食物的嗅覺與味覺,更重要的是經驗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書裡提到的豬油渣和蘿蔔皮,就是經典的例子,炒醃蘿蔔皮和豬油渣沾醬油,都是那個窮苦年代愛物惜物的象徵,是情感和經驗的儀式化。這也讓我回憶起小時候過年過節的做粿,許多情感和畫面點滴,早已超越了粿的滋味。
 
人與人之間的食物溫度
東門菜市場外的米粉湯,老闆娘疼惜初出社會的瘦巴巴小夥子;當兵時會請吃極品「百步蛇」的有情有義的阿丁,多年後讓他生飲了另一樣聖品「飛鼠的腸子」;一心想從政的老曾,在部隊裡硬是讓飼料等級的食材變成感人肺腑的精緻料理;遠在南太平洋馬紹爾島國的「就地取材」大餐;以及,在台灣巡演時各地人情味的消夜大餐。人的溫度,一概超越了所有食物的溫度。
 
食物是人情味最好的媒介
我很喜歡書裡兩段故事:澎湖「易家仙人掌冰」和台南「鱔魚廖」,很有人情味的故事,都是平凡的市井小民,卻都是非常不平凡的真情流露,食物,成了人情味最好的媒介;即使,易家仙人掌冰是違規攤販,或是鱔魚廖根本不識字,但食物的情感,可以輕易跨越職業階級,超越了文字語言的境界。
 
向蘇東坡學吃
關於味覺記憶的人味,的美好,可以以蘇東坡為師,大難不死的他,心念從此一轉,心胸從此一開,從一個大官員,或大文豪,一躍成了歷史上了不起的美食家,美食紀錄遍及河豚、東坡肉、東坡羹、東坡餅、荔枝......,所以,放寬心胸的人必然也是有口福的人,品嚐食物滋味的同時,更多了人味與情感的交流,這,才是超越「口腹之欲」的饗宴啊!
 
註:圖片錄自網路。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2523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