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著迷於戀愛中種種爭吵的態度─拍電影的「后」道/【藥草師】[9]
2011/02/04 21:17:04瀏覽1255|回應0|推薦8

               

 

1˙

以前當記者時,就曾「親眼聽聞」不少港台大導演與大製片,談過他們在拍片期間碰到的種種困境──還有歐洲導演李歐卡霍(最有名的是1991【新橋戀人】)2002/03來台時,在談到他獨特的拍片過程與艱難,更增添其影片的傳奇色彩。

處境之艱難,往往瀕臨劇組解體,吵架以至大打出手,乃至多年的朋友不揮手離去的慘狀。

而今,從電影籌備至今近一年,我們也碰到一個又一個的艱難處境。

「我也在調整啊!」劇組裡幾乎每一個人都對我說過這句話,調整的聲調中飽藏無奈,無奈的氣息中更多對調整的迷惑。

每一次聽到這樣的句子時,我不禁都這麼想著:那,(你我他的調整)又是從哪裡到哪裡呢?

很少人是這麼清楚自己前進到哪裡,又(調整地)退守到哪裡吧?

很少人是「先」整理自己的吧?

就算是大師級的導演,也很少這麼勇敢自問吧?

2˙

今日的不快、衝突、憤怒、溝通不順暢、不可理喻、不耐與無奈,都是未來正式拍片期間的心理基礎與鍛鍊。

每一部片拍攝過程的心理基礎與鍛鍊都是不一樣的,每一部都是一個絕然不同的個案。

許多大導演的「江郎才盡」、「晚節不保」,往往就卡在對這種“每一部都不一樣”的“心理基礎與鍛鍊”上。

這是一個將人重新顛來倒去、徹底「換裝」的“心理基礎與鍛鍊”;這是電影最無情的地方;恐怕也是電影最不同於其他媒體與創作體的地方吧。

即便是李安的新片,李安都得將他自己重新歸零;否則,【胡士托風波】就是一個例子。

大師與大導演要歸零,愈是成名的久愈難;否則柯麥隆拍【阿凡達】也不致耗時十二年之久──我當然不會去相信許多專訪說的,柯麥隆為了「機器問題、資金問題」,以致等了十二年。

籌備期間的兵荒馬亂,是該用一種更正面、更陽光,乃至更愉悅的態度去擁抱它們(種種問題與難題)

這種「(心理)態度」,比起籌備與拍片期間遭遇到的各種難題,更艱難。

這種態度的素養與鍛鍊之能與耐,很可能不是來自於電影的功力,而埋藏在電影之下某種連自己與他人都難以摸清的秘碼之中。

         

3˙

比起拍片期間現場爆發的巷戰式短兵相接,籌備期間是有著更多的緩衝時空──籌備期是戀人吵架,無論吵完還是沒吵完,大家都可以回自己的家睡覺;拍片期間就是夫妻吵架,沒有給任何人出走的空間,但凡出走者幾乎就是簽了離婚「症

」書了。

缺乏對於這兩層差異與差距的比較、認知與涵養,電影人的心理厚度就與其他行業所得以建立起來的功力,就沒有太過兩樣的差距──沒有心理差距厚度的人,即使拍了電影也沒有真實的電影功力;so,可知電影這行中又是埋藏了多少假電影人,即便他/她之前拍過了多少電影也罔然。

許多電影的內容,之所以缺乏層次感,很可能真正的問題是來自於此,來自於對籌備期的艱難之於拍片期的「基礎貢獻」──即便導演(乃至大師級的導演),對於電影必須飽含層次感具有多年認知與素養,但就在這一次拍片過程中,一旦缺乏/失去了對這兩層心理的再一次鍛鍊的掌握,之前所有的「水準」,就跟網球一等一高手一樣,都將臨場發揮不出來。

如此,籌備期間的各種「風沙與風塵」,都必得是拍片期間的「后土」──人們,乃至拍片的電影人自己,乃至成名的大師,眼球裡出現的影像與煙火,經常是只有拍好了的電影這種,「皇天」。

真正成就電影大師的機密,正在如是「后土」;那麼多赫赫聲名的電影大師,為何水準不再的機密也在如斯「后土」。#

§ 系列文章

油麻菜花以外的風塵力量──拍電影的「王」道/【藥草師】[8]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sunny&aid=485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