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2 16:29:12瀏覽1756|回應1|推薦14 | |
{工作人員測光:陽明山場景,早上8點} 讀著別人的書或文章(有時還包括 新聞報導、廣告、照片或談話,乃至直銷人員的長江滾滾式的說詞),內心中總忍不住(近幾年回想起來,竟然覺得「其實也很自然」) 有一種「改變它們」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的「在場」,其實我早已不在場(昏昏欲睡)。
{【藥草師】男主角李國毅:藤查九/阿六} so,真真奇怪呢,「在場」的魅力 就在把「出場」的東西變不見、換成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那麼,文學,也就是一種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書寫 (我如此簡單地定義文學),其實就是一種改變的欲望的展現:經由改變他人,同時改變自己。 但是,為什麼非要改變不可呢? 因為,人類最需要的「氧」(說成「癢」或者更貼切),就是,靈活變化──這很可能是,人類的本能;我想。 這很可能是,拍電影的人最重要的本錢;這不是我用想的。
{最後定板攝影師李以須──楊德昌【牯領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 如此一來,文學就跟老馬(Karl Marx)的「哲學就是改變(世界)」連上線了。 這兩者之間當然有一個差別,而且是非常大的差別:老馬的哲學,是放眼全世界(或全人類), 我所以為的文學,卻是要把眼睛穿過各種世界(也許不僅是人類的世界)。 老馬是非要改變別人不可的, 我則期望在不驚動別人的改變(=文學作品)中能真正地改變自己──每一天都能超過昨天的自己, 即便只是0.1公分也好。是的,要能察覺出這0.1公分的自我差距, 就一定不可能是「放眼全世界」如此「巨觀」與價值所屑於低頭去觀望的。 § 相關文章長髮馬英九;鐵人胡錦濤──文學=變形(上)[2011/0919]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