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柏格曼在不在台灣?(2)
2009/03/12 10:27:23瀏覽894|回應1|推薦4

2‧被出賣的電影

 

柏格曼翁婿除了都有舞台劇癖好,以及那個「平凡」的瑞典人所都有的共通點外,還有一個「非平凡」的瑞典人所擁有的共通點,這個點跟我們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偵探密切相關:對於「人性黑暗面」的深沉認識與描寫。

 

我雖然沒看過【被出賣的福爾摩沙】,但從它的故事背景以及選擇第一次試映的時間,實在不難猜出影片內容,關乎「政治黑暗面」的必也多過「人性黑暗面」。

 

柏格曼在他的回憶錄中,如此述說著他對父親的印象:「父親經常為人主持喪葬等宗教儀式,生長在這樣的環境,我很早便感覺到魔鬼的存在,並且將其形象化。」

 

熟悉柏格曼電影的人,絕不敢用「平凡」的眼光來解讀這句話──它,看起來,好像,是在說由於父親的職業,帶給了柏格曼自小就生長在魔鬼的環境。其實,一點也不僅是如此而已!

 

瑞典大師「平凡」的句子裡,包藏的「政治黑暗面」的恐怕要多過「人性黑暗面」:言詞之中所放射出來的「黑暗之光」,深深蘊藏著大師對於魔鬼的認識,就是大師的電影中的父權──魔鬼不僅是父親帶給我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已,魔鬼就是我柏格曼電影中的父親!

 

別看大師的每一部電影都深沉得不得了,沉靜到教人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且聽在上世紀4050年代間,總也在柏格曼電影中扮演大師的化身的演員Birger Malmsten是怎麼描述大師的導戲「瘋」範:「他導戲時手裡拿著一把槌子,時常就把槌子往年輕演員身上丟!」

 

再看柏格曼電影中「看似」較為通俗易懂的【處女之泉】(1960) ,這部拿下過奧斯卡與金球獎雙料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在柏格曼去逝的前年經過李安加持為是「影響我最深的一部電影」後,一時間又成為台灣藝文界的熱門話題。

 

然而,時隔了25年之後的台灣,再談到這部經典影片時,論點依舊「平凡」地把焦點放在,片中的父親那再三吟哦的「上帝何在?」等之類的宗教方向上的「寫實」之問。

 

不專業以及號稱專業的評論者,竟然就相信影片中的「暴徒」,就是那兩個強暴又殺了處女的歹徒!──真是哀哉,如果上帝是那麼容易理解的東西,那人世間又何必有神父牧師與傳教士?

下圖:瑞典全國有97千個湖泊,面積至少是2英畝──約80平方公里,我們台灣的日月潭面積最大僅達到8平方公里。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sunny&aid=273577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政治的黑暗在於人心不明
2009/03/14 16:00
勿要論大師的電影呈示有否對錯,要尊敬人對黑暗事實現於前公佈,人的尊榮皆於坦白而已,坦白呈眾眼前,能表這人的忠誠,將不幸事實公開,可能是絢眾名人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