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也「海角」:【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下)-81屆奧斯卡金像獎13項入圍
2009/02/16 10:08:02瀏覽2187|回應2|推薦1

1‧電影一開始,導演就發笑!

深知本片導演大衛芬奇(1962~),不僅跟【星際大戰】系列的喬治盧卡斯是兒時玩伴(加州馬林郡同鄉,也是現在盧卡斯電影公司所在地),而且還擔任過【星際大戰6:複製人戰爭】的視覺特效的人,當然就不會跟著片商與媒體給本片貼上的標籤「奇幻」而走。

很妙的是,電影一開始就告訴坦然我們,這片子一點也不奇幻。

一個病奄奄的老婦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她叫她的女兒唸一本日記。

這種敘事方式,我們已經在【麥迪遜之橋】(1995)見識過了,也在【鐵達尼號】(1997)複習過了,更在【海角七號】(2008)一口氣給餵下七張「雞皮」了。

沒錯,電影就從雞皮開始。

一個雞皮滿臉的凱特布蘭琪,要已經雞皮開始爬上脖子的茱莉歐蒙唸日記,那裡面紀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怪誕歷程,而這個人一出生就是個雞皮鶴髮的老頭子,小布(布萊德彼特)

沒錯,電影一開始,導演就發笑!

這是哪門子的「奇幻」,這個已經被【哈利波特】、【魔戒】帶動而炒到快爛掉的「奇幻」,「早」就已經「衰老」不堪了──將小布變成一個矮老頭,將凱特布蘭琪變成一個青春美少女,難道觀眾你們要看的就只是這個嗎?哈,那「自小」就已經過星際大戰洗禮的我,就把他們默默地捏給你吧!

是的,整部電影的風格就在這種「默默」中前進;正也因此招致不少「老奇幻迷」,沉悶的批評──哈,原來沒了暴力(喔,這下才想起來【哈利波特】系列有多暴力了吧!),各位其實嚐不出「奇幻」的美味呢!

很少人知道,這個以「黑色暴力風格」(【異形3】、【火線追緝令(七宗罪)】、【鬥陣俱樂部】、【顫慄空間】、【索命黃道帶】)著稱的導演,其實並不只是在挑戰觀眾的觀影經驗,而是在嘲弄──大衛芬奇說:「觀眾們總在期望什麼,我的興趣就是對它進行嘲弄。這才是我真正拍電影的興趣所在。」

這話對那些崇拜芬奇式黑色又暴力美學的觀眾,聽了想必對那部被拱為經典的「七號」之作(【七宗罪】),別有一番「海角」不是滋味。

然而,我們確實從這片子中嚐到另一番曼妙的滋味(否則,我們幹嘛又看又寫的)

這道滋味透過一點理性的整理,散發出有如美酒般的芬芳──

總也雙手血淋淋的大衛芬奇,這次要把影片帶往那裡去?

而且,這個目的地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新意與美味?

2‧電影沒開始,片商就起笑

電影源自《大亨小傳》(1924)的作者費滋傑羅(1896~1940),於1920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英文片名完全採用小說原來的標題,台灣片商則將此片翻譯得很時髦──時髦到誤導。

按「curious」的英文原義近於「怪誕」,而片商所謂的「奇幻」則近於英文的「fantastic」。小說的英文標題「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譯起來也絕不是什麼「旅程」,而是「(巴吞班傑明這樁)怪案」;讀先生的原作,全文的敘事風格也較近於怪誕的語調與角度。

其實,在費滋傑羅的所有作品中,除了這篇鈕扣(button)先生具有如此怪誕語調外,另外有一篇他更有名的短篇小說「像麗池大飯店那麼大的鑽石」,也具有如此怪誕味──這家位於巴黎的麗池大飯店,是當今排名全球第六大的超級大飯店;且不說黛安娜王妃的最後一餐就是在此享用,「血腥瑪麗」雞尾調酒就是從這裡灑到全世界,品牌中的品牌的香奈兒創辦人扣扣(CoCo)小姐,更是在此大飯店裡一住就是37年。

真要說具有謎一般的「奇幻」味道,這些名人要比默默無名的班傑明,更喚引人「解謎」的動力與激情。

班傑明並非一個「謎樣的人」,先生已經在其小說的序中說得很清楚,寫這篇小說的靈感來自他同一國的大文豪馬克吐溫說的一句話:「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是80歲,然後逐漸接近18歲,這樣的人生一定更美妙。」

先生的小說於是借著這個「逆生物時鐘」的數字碼,創造了鈕扣先生這麼一個怪人。

這其中沒有「為什麼」會這樣的「謎」(riddle),只有「怎麼」會這樣的「碼」(code)

大衛芬奇找來【阿甘正傳】(1993)的編劇,將原作「進化」的更極端。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很了阿甘不是個謎樣的人,這個全世界第一幸運的弱智者,全身上下、外皮內骨包藏著一層又一層的秘碼。

3‧美國也「海角」

因此,這部關於鈕扣先生怪案的影片,說穿了是部沒了暴力的【七宗罪】的芬奇式「解碼」電影。

於是,有趣的事情來了,「碼」要從何解起?

這真是太簡單了,就把歷史的還給歷史啦!

(克吐溫)氏歷史,費氏歷史,阿甘式歷史,芬奇式歷史;這檯四人麻將合打出來的歷史,一語貫之,就是在說「美國夢」的歷史了──恁他們(一個又一個不同時代的老美)再怎麼改(),就是改不了要打「美國夢」這張超級王牌!

於是,最最貨真價實的「怪」(curious)事來了:這些老美們說的美國夢都跟不是美國人的全世界人們不一樣,他們儘說的竟是美國夢的「幻滅」──這跟台灣的電影片商要「騙」觀眾的方向,全然顛倒。

雙手總是血淋淋的大衛芬奇,拍了一部男女主角到頭來不僅偕不了老還各自都掛了的「顛倒觀眾期望的」電影,卻竟然沒有【我倆沒有明天】那般的歷歷暴力與血腥。光這案子本身就夠懸的了,更何況電影擺明了就把先生原來的場景(巴爾的摩市),「調度」到2005年震驚全世界的卡翠娜颶風的最大受難城市紐奧良──這正是20世紀的美國文化中橫掃全球的爵士樂的發源地。

所以,這道「秘碼」在電影一開始就言明故事背景地,要先跟先生的原作會心一笑地「碰」了一下。

先生在他那寫於1931年的《爵士時代的回聲》一文中,很明確地將「爵士時代」界定於1919年的五月示威至1929年十月經濟危機的開始;隨後他更將這個爵士時代稱為是「奇蹟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困厄的時代、諷刺的時代。」──這又是一檯四人麻將式的歷史定位論。

確實,一個人出生是老頭、死時是嬰兒,如此顛倒人類生長順序,當然是個「奇蹟」,但真正奇蹟的是,這個「奇蹟」不會是單獨存在,而是被他存在的那個社會,予以「百般喝護」,才得最終在「很舒服的搖籃」中死去。

美國夢正是這般地百般護養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鈕扣先生這個最後以搖籃中的嬰兒逝去的「怪人」,正是如此具體地展現美國夢是如何一種顛倒人類生長順序的曼妙夢想。

這個再美妙不過的夢想,只有美國社會可以致之。

但,這是過去,是舊的秘碼的新的呈現(電影視覺特效──大衛芬奇在這個地方可又嘲弄了多少現代觀眾:且看多少人看這部影片「只懂得」對這部份感到驚奇而已)

事情(電影)當然不會只是如此,新的秘碼早在一開始就浮現出來:這個百般餵養我們的「母親」(黛西)如今卻病得很重了,像過去一樣準備好好的「墳墓」,如今可遭受到颶風時時刻刻的威脅了!

雙手總也鮮血淋淋的芬奇式電影,在電影最後正是這麼把秘碼「血血淋」剖了開來:「母親」死了,「颶風」來了(夢幻的爵士年代遠矣),我們該怎麼辦?

沒有了爵士樂(紐奧良),未來的美國還有可能像過去那不可一世的「美國」嗎?

是的,丟下「奇蹟」老爸(的日記)(護養她半輩子的)老媽的女兒(茱莉歐蒙),為什麼在最後離開老媽後就一去不復返?──「奇蹟」的夢幻爵士年代、「搖籃到墳墓」一手包的黃金時代,都已一去不復返;再度回歸為平凡人的爵士樂子孫,只得奮進全力去迎戰(正要登陸的颶風),迎戰那過去從未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戰爭。

21世紀的美國,將不再位居世界的中心;21世紀的美國人,將跟地球村的其他國家,一嚐位居「海角」的平凡滋味。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sunny&aid=2653358

 回應文章

小寶
您的文筆真好
2009/02/19 21:47

請問您有寫影評嗎

文筆媲美專業影評人

Lawrence(yensunny) 於 2009-02-20 10:12 回覆:

感謝您的光臨

我不寫影評

寫的是「關於電影的文章」

這樣一來 

文體才能更寬廣  更貼近電影的精神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也不沉悶
2009/02/18 20:42

近三個小時的片子,流暢的敘事,不知不覺就走了一趟饒富趣味的「旅程」。


Lawrence(yensunny) 於 2009-02-19 09:48 回覆:

很高興這影片豐富您的旅程,

但 確實有人告訴我  這影片令之感到沉悶;

感謝您的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