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把高爾當神〈增訂版〉
2007/12/10 10:33:07瀏覽2309|回應0|推薦17

謝謝高爾代言

諾貝爾和平獎已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獎,大家都知道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得了一半獎金,對另一半的得獎者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則頗陌生,還好IPCC一位元老級、出身臺灣的創始科學家郝慰民列名得獎者,才讓華人發現不是只有高爾對氣候變遷有貢獻。

但是二一添做五的各分一半獎金的分法我覺得不是最Perfect,也很不科學,因為郝慰民是IPCC篳路藍縷時代即投入工作,那時IPCC哪有什麼知名度,雖然是「跨政府」,但各國科學家總計不過百來位,哪像現在有一百多國、超過三千位科學家參與。

郝慰民是以1994IPCC發表的人為縱火對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報告主要撰稿人身份膺選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這篇報告可能是以聯合國名義發表的首份、最關鍵的氣候變遷報告,影響自然不可以道里計;我很想問,那時候高爾在哪裡?在白宮東廂享受權力的滋味,還是田納西州有26間房間的豪宅?

我無意冒犯高爾,但想強調地球暖化是此刻大家該拼命關切的事,而不是先一步搶著收割名利,即便是無意之舉。當然敬佩高爾這幾年投身暖化的警示宣導,「不願面對的真相」呈現許多事實,但同樣也呈現更多特權,如果不是有美國副總統的尊榮,可能會有這麼權威、機密的內容,會有如此豪華的呈現?

批評高爾但仍謝謝他的原因,是感謝「地球暖化」、「溫室效應」這項產品找到高爾代言,就好像臺灣一些減肥、瘦身商品會找個明星代言,如果真是有效,這個明星一定名利雙收,肥了自己荷包,也幫助許多想瘦的肥婆,只要沒有副作用,當然是件好事。

請對一些第一線的科學家多給點掌聲。單從郝慰民過了一個月才從廣播知道自己竟然名列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獎人,就不難想像研究條件的艱苦;更該強調的是,1994年談地球暖化,談溫室效應,絕大多數的人回應是SOSO,意思是姑且聽之,隨你怎麼去胡謅。

溫室效應是科學的事,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來面對。但因為高爾接連獲得奧斯卡、諾貝爾,讓整件事變得不容質疑,沒有討論空間,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才是高爾代言「溫室效應」商品的副作用。

科學,之所以為人信服,是因為「質疑」是其核心精神,科學的論證或發現,要禁得起各界的質疑,學術面也好,插科打渾也罷,越多的挑戰,越能讓科學的立論堅實,顛樸不破。高爾的問題正在這裡,他讓溫室效應成為只能信服,不容挑戰的現象,或許事實真是如此,但再怎麼樣也得有異音才能烘托出高爾傳的道是應嚴肅面對的。

從「不願面對的真相」面世,至今幾乎沒有異音出現,沒有人有興趣、有膽識、或者這麼無聊的去碰高爾的光環,以致於至今,只有《知識評論》曾有一篇討論暖化是不能挑戰的顯學的文章,大意是人類有溫度記錄不過是百來年,如何去推斷數億年的地球會怎麼樣,就好像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有幾秒鐘體溫高了些,不代表這個人就快要死了一樣。

至於高爾得諾貝爾獎,網路上也只有一篇質疑,認為他是總統選舉敗給布希後才登上這個舞台,卻搶走長年投身這塊領域、默默無名的第一線科學家應有的肯定;或許這個意見嫌尖銳了,高爾當副總統前也很積極投身綠色地球,但進入氣候變遷、暖化領域,的確是敗選之後才找的舞台。

唯一希望的,是奧斯陸頒發完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高爾獲致掌聲之後,一切回歸平實,大家真的認真關心地球,對暖化發聲,檢視暖化,質疑暖化,直到暖化能應付任何的質疑,成為大家真真正正承認的事實,地球上對暖化的因應,才能有打從心底萌生的急迫性。

部落格草就後,又再聯合筆記發表「暖化的後高爾時代」一文,其中有些事實與觀點值得與部友分享,因而將精華內容轉貼如下:

十二月十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但台下給高爾的除了掌聲,還有無數的質疑及謗聲,這幾乎是諾貝爾和平獎迄今僅見。

高爾在頒獎典禮上斥責美國、中共這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要她們不要在減量責任上打混,要兩隻大「烏賊」回到京都議定書機制。話說得漂亮,但下台後他乘坐私人灣流噴射機飛赴巴里島,帶著可觀的溫室氣體排放去參加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抗暖化會議,人還沒到,爭議先起。

高爾引發的爭議除了他「有貢獻就有權力消費溫室氣體」的行徑,包括他在田納西州二十六個房間的豪宅有近二十倍的同型住宅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有他落選總統後藉著溫室氣體減量話題,靠演講、投資賺進數以十億計英鎊的個人資產,尤其每場要價八萬英鎊以上的演講了無新義,讓人覺得是在看重播「不願面對的真相」舊片。

更大的問題出在高爾論述基礎的地球暖化現象是否有誇大之虞?長期關心地球暖化權威的《Inteliorg》組織在其網站披露,英國法院已認定高爾欺騙大眾,宣稱人類造成的全球暖化浩劫並非屬實,其根據的資料,是一位洗錢客索羅斯付錢雇用的政治傭兵韓森博士捏造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地球暖化資料。

網站所言未必可盡信,因為地球暖化已有不少事實證據,只是尚缺乏科學論述證實是長期趨勢。京都機制的一套溫室氣體減量雖出現許多破綻,但二○○五年二月運作至今,至少在歐盟已有不少減量成效,確實對地球環境有助益;下一步該怎麼走,進入後京都時代要有什麼更務實的溫室氣體減量措施,這是比高爾光環更嚴肅的話題。

台灣始終在京都議定書門外遊走,對高爾也始終是正面肯定、崇拜;但迄今事件的發展,恐怕需要有積極、務實的作法,才能盡到地球一員,以及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起碼責任。

﹡﹡﹡﹡

對暖化的問題其實挺矛盾的,對京都機制也不報什麼希望,這緣起兩個事實。一是美國德州剛宣布斥資一百億美元蓋五十七座燃煤電廠,可能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就不用再去算了;美國是全世界煤蘊藏量最高的國家,以目前挖掘速度,至少再兩百年也用不完;一百座電廠、每個電廠有一千個就業機會,再加上煤礦的就業機會,相關職工的家人、親戚,這至少是一百萬票,那個政客會說不蓋燃煤電廠?高爾如果選總統,他講不蓋燃煤電廠,保證選不上。

其次,京都機制因應全球化設計的溫室氣體交易機制,也讓減量成效大大降低;製造溫室氣體的大企業不努力減量,反而靠買賣「碳匯」讓國家總體減量帳面漂亮;簡單說,熱帶雨林是地球基因庫,也破壞得最嚴重,是最該造林復育的地方;但是大企業的溫室氣體交易對象卻是極地、冷溫帶地表林木參天,綠覆率很高的地方,這對地球並無好處。

一百九十餘國、一萬多人與會的巴里島全球氣候會議,真的能讓二○一二的後京都時代環境改善嗎?我很悲觀。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ou&aid=14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