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履歷表檔案:媒體跟網路教的事
2015/06/13 20:51:57瀏覽402|回應0|推薦3

哦履歷表檔案:媒體跟網路教的事

 

面試時經常碰到求職者對一些問題的說法頗為雷同,神情像事先已準備好答案,內容有些忽略職務特性、工作要求、特定的工作環境與產業狀況,甚至是面試過程中得到的資訊。有些主管好奇為何會如此?答案可能跟媒體及網路有關。

 

出於善意,各人力銀行、報章雜誌、就輔單位及學校,會透過網路等不同媒體提供求職建議,整理好某些面試問題說明該怎麼回答,求職者參考引用並不讓人意外也無可厚非。但面試問的題目未必跟媒體所擬相同,問題可能存在若干前提或與之前彼此交談有關,所以傾聽面試官說了什麼,用心體會問題表面與背後含意就很重要,如果覺得善心建議可能不管用別硬湊合,畢竟說了什麼後果自己承擔,而許多應徵者在回答某些問題時說法也真的蠻有意思。

 

問起薪水很少人會回答依公司規定,多數會給一個金額或範圍供作參考。這天面試有人引用數周前我在報紙上看到的說法答覆,一位主管聽完在評鑑上打了個?號,註明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大貢獻;一位主管評語說沒個數就依公司制度;一位主管寫懶得為自己講幾句,既是如此能省就省。我不確定應徵者的意思跟那位主管猜想相同或趨近,用人單位主管沒寫什麼,只淡淡的說了句:「先擺在後補」

 

問起對徵才職務的看法,很多人會依據自身經歷、招募廣告上的說明或再摻雜些公司網頁的介紹做交待,有的還會添加某些期盼與試探,顯然大家對網路建議多少都聽進去了。我與主管溝通如何選才時,除了專業管理文章漸漸也將知名網站、人力銀行相關內容納入成為教材,這個問題因為觸及個人如何看待工作的不同面向經常被提起,每回總引發主管們很多討論。同仁依實務經驗大多認為應徵者作答時會運用不少白色謊言,因此除了傾聽對方說什麼也要留意臨場神情反應,兩者都很重要但神情反應有否決權。

 

有關專業技能,筆試或實做測驗可以篩選出俱一定水準的人,通過了才進行面試,這時問的就不見得是專業事務,我跟同仁們傾向與應徵者討論,有趣的個案、煩人的客戶、搞不定的供應商都可能是話題。許多媒體文章或網路內容指出,這樣讓徵才廠商可以從很多方面瞭解求職者,甚至借重應徵者的創意、經驗等,也許有!但不同行業、環境條件差異與企業文化限制下,我們並不期待能學到什麼,反而有時會分享一些寶貴教訓與心得,採取這種方式是希望透過共通的專業語言體察人品。有專業很好,有專業也有人品者優先。

 

問起之前的老闆及同仁,網路很多文章建議別批評;問起個人最有成就及感到失敗挫折的事,媒體建議用正面言語及態度回應;問起離職原因,用事先準備不會被扣分的理由回應,至少看起來像是好聚好散。這些叮嚀多數求職者都聽進去了,但在表達時的舉止神情與遣辭用字,經常透露很多沒有明言的感受。其實只要在職場打滾幾年都清楚,總有跟自己不對頭的人、不順心的事、不得意的鬱悶,面試官是過來人許多事無需講太白也能懂。

 

愈來愈多求職者在面試前會參考媒體及網路文章的建議,我跟各單位主管也會看,並就內容進行討論,雖然對其中部份論述未必認同,面試時還是會提那些被列出的問題當做送分。寫文章的人大概不會對內容負責,應徵者如何運用已知資訊對自己負責呢?很有意思面試過程中不少人似乎察覺,依照寫好的解答攻略未必能拿高分,想甩開擁有相同解答攻略的競爭者突圍,靠真本事與個人特質比較有希望。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area&aid=2441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