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和牛(WAGUE)
2014/07/29 23:43:38瀏覽196|回應0|推薦0

六.七十年代,在還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是個開放的都市,自由貿易的港口。不僅洋酒洋煙便宜,日常生活所需的農水產品價格,也是以一般市民垂手可得的價格販賣。牛肉雖然比起其他的肉類稍微貴了一點、卻並非叫人瞠目以視,不可觸摸的高價物品。牛肉餃子與豬肉餃子在價格上的差距也有限。

但是在日本,我就聽說過一個關於「牛肉餃子」的故事。一個日本工程師,在香港維多利亞山頂邂逅了一位香港姑娘。或許是韓素音自傳的電影「生死戀(日文譯名慕情)」的影響,那個年代的日本男性多少都對香港小姐,有種恍惚的憧憬。陳美齡在日本走紅,也許也就有這種時代的因素也不一定。這個工程師,對那位香港小姐,幾經追求,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那位香港小姐也就隨夫到日本定居。

最初是與丈夫的父母同居,不久小夫妻就搬出去住了。原因不太清楚,聽認識他們人的說法,似乎與「牛肉餃子」有關。

那個時代的香港菜市場與臺灣差不多,要買新鮮的肉時,多數直接到肉攤去,檢那好的部分,切下秤斤。如果要做牛肉餃子或肉丸等,就當場讓它絞碎。這個香港新娘是結了婚,才來日本的。自然生活方式是在港生活方式的延長。她也就是照這樣的方法,做她的牛肉餃子。但是在香港這樣做牛肉餃子,不會出事,在日本這樣的做牛肉餃子,就造成了「奢侈」及「用錢無度」的印象。

當時日本市場是個封閉的市場,農林水產品的輸入,規制嚴格、關稅極高。市場上流通的農林水產品差不多都是國產品。牛肉也是如此。牛肉中品質較好的是「和牛」。也許這個香港新娘,就是選用「和牛」肉、絞碎了來做餃子的也不一定。

六.七十年代,在日本一般家庭要吃牛排、牛肉,可不是那麼容易。大概只有被太太稱為「主人」,負擔一家經濟的「大黑柱」爸爸,才能吃到牛排等。記得我剛來日本,還是住在留學生宿舍時,和几個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被邀請去一位教授家吃飯。由於他太太也是留美的,留學生中操英語的不少,那位太太為我們準備了西餐。回到宿舍,當我告訴其他留學生,在教授家吃了牛排時,馬上蔚為新聞。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日本牛肉的價格,可不是等閑的。

曾幾何時,來自開放關稅,自由貿易的外國壓力下,日本也不得不開放部分市場。各國的牛肉開始流入,連有狂牛病前科的美國牛肉,也進口了。降低到數百元價格的「牛丼」餐館,總是高朋滿座。一般的家庭也開始在週末假日,涉足烤肉店。價格低廉的外國牛肉,開始為一般日本消費者所接受。

相對的為世界美食家所稱譽,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和牛」,也在世界各地以低於日本國內的價格被買賣著。只是這些打著「和牛」招牌的牛肉,產地卻不是日本,而是日本以外的國家。

「和牛」為何會外流到他國去呢?有個日本的電視台,追跡此事。原來在二十多年前,北海道一位牧農曾出口115頭「和牛」去美國,以後這些「和牛」及其子子孫孫,和它們的遺傳子,在世界各國被買賣著。

雖然在日本的法律上,沒有阻止或禁止「和牛」的輸出。但是北海道這個牧農的行動,在同業者看來,無異是種出賣群體利益的行動。同業者紛紛加以阻止。但是這位牧農不為所動,最後終於被所屬協會除名。

在自由貿易的潮流下,日本的一般消費者滿足於由外國輸入的廉價牛肉。而一般較有經濟能力的外國美食家,卻在世界各地,以低於日本國內的價格,享用聞名遐邇的「和牛」肉。

當電視記者訪問當年出口「和牛」的這位八十多歲的日本牧農時,他如此地回答,日本的畜產,差不多全都來自外國。沒有理由不把美味的「和牛」肉,提世界其他更多的消費者。數十年前,他所採取的「公諸同好」的行動,似乎並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在一定信念下所採取的行動。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554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