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09 10:45:39瀏覽222|回應0|推薦0 | |
日中關係的好壞與日本歷代總理和其內閣大臣是否參拜靖國神社有關。小泉總理的時候如此,現在的安倍總理也是如此。安倍在他的第一任總理任期間,為了改善中日關係,克制了參拜靖國神社的欲望。事後每提及此事,他都引以為憾。再度登上總理位置時,絞盡腦汁,在12月參拜了靖國神社。當然他這個「如遂所願」的行動引起了中韓的抗議,連盟國美國也表示失望。 日本國內也有不少批評總理與大臣等參拜靖國神社行動的意見,主要原因是這種行動損害了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及引起與近鄰諸國的不必要的爭執。或者是基於宗教的原因來反對。 中韓所以固執地反對日本政治領袖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是1978年A級戰犯也合祀的問題。為什麼在外國人看來是戰爭罪犯的A級戰犯,在日本人看來卻成了應該祭祀的英靈或神呢?前天聽到一個研究日本神話及上代文學的朋友的談話,才了解箇中原理。 在日語中在說到「罪」時,常用的動詞是「着せる(キセル)」,「被る(カブル)」,這兩個動詞。若用中文來說,那是「穿」與「背負」的意思。也就是說,日本人對「罪」的感覺,認為是一種披在身上,或背負在背的東西。日語裏就以「罪を着せる」「罪を被る」來表示。而這種「罪」被認為是一種「穢れ(ケガレ)」。 既然是種「穢物」,自然就應該趕快把它洗滌掉才對。如何洗滌「穢れ」呢?那就是到有水的河海去把它付之流水。一身的「穢れ」都流光了,人也自然「身心一清」,回到「無垢」的狀態。這個洗淨「穢れ」的過程叫「禊(ミソギ)」。 褉(xì),原起源於中國,也就是在水邊,藉著洗滌把一切不祥或惡運付之流水。為什麼在中國,原來只是為了洗滌掉「不祥」「惡運」等的「褉」,到了日本會變成一種能把「罪」也洗滌掉的「解罪符」呢? 這是它與日本神話結合的結果。日本皇室的祖先「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戔嗚尊」在做盡壞事以後,被趕下天高原,但是他原是主管海原的神,經過海水的洗滌,重新回復到光輝的神的形像。他所犯的罪也被洗得一乾二淨。 這種視「罪」為外在穢物的觀念,與中國傳來的「褉」的風俗,結合起來,不只是神,一般人,也都可以經過「禊(ミソギ)」,成為無垢狀態。日本人常常喜歡說「水に流す」這樣的話,就是基於這種「罪」的觀念及「禊(ミソギ)」的習俗,而產生的一種習慣性想法。 這句話與中國俗語的「冤仇宜解不宜結」,似有異曲同工的意義。確實在「未來意向」這一點,兩者是共通的。但是對「罪」的觀念,日式的想法可以說是相當特殊的。 據那位朋友的說法,在日本,做完了死後的30祭(忌),或者是過了33年,所有的「罪」都會被流盡,回復到原來的「無垢」狀態。A級戰犯選在1978年合祀,似乎並非偶然。 這種論理是否能為對方所接受或理解呢? 是否放諸四海皆準呢? 這應該是在主張這種論理前,所必須深思的。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