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禮無體
2015/04/25 21:44:11瀏覽283|回應0|推薦3

以前在臺灣時,聽到上了年紀的人,提到日本人時,總愛批評他們「有禮無體」。這句話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在51年的殖民統治時代,於同一社會中,長期與日本人共同生活時,這四字成語表達了臺灣居民的日本人形像。前面的「有禮」兩個字,是指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彬彬有禮的態度,是屬於讚揚的。至於後面的「無體」兩個字,言簡意賅,雖然沒有明指,卻像是在暗示日本人對「體」的關念,不成體統。

試想一下,當日本把泡溫泉的習慣帶到臺灣時,一般的臺灣居民看到陌生男女赤身裸體地共同泡在一個池子裏時,會有什麼想法呢?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民族,即使覺得孔夫子的男女授受不親,太過陳腐,但是要他們一下子進步到去接受陌生男女赤身裸體地泡在一個池子裏的這個現實,恐怕不太容易。猜想當時的臺灣居民中,看到「男女混浴」時,也許第一個想法便是「這成何體統?」。「無體」這個造語的產生,也許就基於漢民族對「體」接觸的根深蒂固的忌諱。百無禁忌的大和民族的男女混浴,在漢民族看來就成了不成體統的「無體」了。

雖然日本社會現在也很少看到有「男女混浴」的溫泉。但是要說他們的「無體」觀念有了180度的轉變,卻並不一定是如此。

記得還在養兒育女的階段時,所接觸到的「育兒書」,都是鼓勵母親與嬰兒多多保持スキン・シップ(skinship)的關係。skinship是和製日語,是skin加上ship而成的。在育兒書中看到這個skinship時,並不會想入非非,只是想到必須多抱抱嬰兒而已。但是這個生詞也常會擴大到其他的人與人間的關係。

一旦脫離母子範圍的skinship,讓人想到的是種「肌膚之親」,若是同性間的skinship,讓人覺得噁心,若是異性間的肌膚之親,又叫人覺得不倫不類。為什麼日本人,在人與人間的關係裏,喜歡使用「skin」這個字眼呢?

這也許是因為對「體」「skin」百無禁忌的大和民族,把「體」或「skin」的接觸,看為是種招呼,或者是種親切的表達方式。

1991年日本的東京都知事選的時候,為了對抗現職的鈴木都知事,另一個出馬的候選人是NHK記者磯村尚德在競選期間,到處到公共澡堂去替一般市民擦背,當螢幕上映出初老的大男人的身體時,我總覺得不雅。但是每個電台對他的這種行動,都熱心報導,把這種行動看成是種親民的表現。

在漢民族看來「露體」不成體統,但是在日本社會,彼此的露體,倒成了一種像是「赤誠相見」的表示。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2252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