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16 20:03:46瀏覽1789|回應0|推薦2 | |
清國奴(チャンコロ) ,在日本的辭典中,解釋為中國人(zhongguoren)的訛稱。其實不然。中國之稱,如前所述,起由梁啟超。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才成了國名。在之前的稱呼是「大清國」或「清國」。甲午戰爭後戰勝國日本對戰敗國清國產生鄙視輕忽之心。清國奴如其名所示,是日本對當時清朝人的一種蔑稱。民國成立以後,這種日本社會的習慣稱呼,並沒有馬上完全消失,甚至在20世紀中葉以後,在某些偶然的場面,它還會死灰復燃。但是用法与意思就有些不同了。 可以舉兩個例子來看。日本棒球隊中,球迷最多的要數東京巨人球團,其次是阪神地區的阪神球團。這兩隊的對決,視聽率馬上飄高。在巨人球團鼎盛時期,有兩大球星,長嶋茂雄与王貞治。兩軍對決時,不時擊出本壘打的王貞治,對阪神球迷而言,不是鼓掌稱許的對象,而是噓聲的對象。不懂禮儀,只問勝負的阪神球迷,有時會以憤罵王貞治「チャンコロ」,來代替噓聲。時代久遠,這些阪神球迷自然不知道「チャンコ」原意為已經不存在的王朝名「清國 」,只知道用「チャンコロ」去罵有中國血統的人,很爽。 事實上,王貞治生在日本長在日本,母親也是日本人。雖然他是中國姓氏,但是日本政府授給他第一號的「國民榮譽賞」,可以看出日本社會把他當成國民,而且是叫日本人引以為榮的國民。阪神球迷如此怒罵王貞治,並非真的把他當成中國人來罵,而是一種解憤情緒,離開球場大概就雲消霧散。這個罵法,類似三字經,目的只在解一時之憤。 另外一個例子,據說在台灣60年代前期,小學里也常有老師罵學生「チャンコロ」,這原本是很滑稽的事,雙方都是有中國血統的人,用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蔑稱來罵自己的學生實在荒唐。老師罵學生不外是,成績不佳,品行不良罷了。年代在60年代,猜想這些老師,可能是與李登輝同世代的日語世代人,六十年代,這個世代青春鼎盛,正是他們活躍的時代。猜想這個世代可能在受教育的階段中,成績不佳,品行不好時,會被日本老師罵「チャンコロ」。猜想他們在罵學生「チャンコロ」時,只是氣憤學生成績不佳,品行不良」而已,別無深意。 至於「支那」這個用語,原本也只是個地理名稱,相等於china。孫文本身也常使用。1911年在決定國名時,也成為候補之一,但是最終採用了「中華民國」這個國名。此時日本駐華大使上書,以為歐美各國以china地名稱中國,宜仿效歐美各國,仍以「支那」稱呼為佳。這個建議為日本政府採用,也就無視中華民國意向,仍然沿用支那稱呼。1930年中華民國決議,文書若非中華民國名稱,則一律不受。日本政府於是通達各機關,今後文書採用中華民國國名。但是一般仍然使用支那一詞。 到了1946年中華民國再次要求。此時不比往時,來自戰勝國的要求,自然有一定份量。支那的稱呼也就從日本朝野中消失,在日本社會成為死語。如今愛用這個稱呼的大概只剩下如石原慎太郎等極右人士。 中華民國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停止使用支那這個名稱呢? 除了為了正名以外,另外是這個原來只是地名的用語,但是當日本人在使用它時,中國人很容易感覺到屈辱。那是因為1912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中國仍然積弱不振,而日本國勢如日中天,棄正式國名不用,固執以支那稱呼,就看得出此時日本對中華民國的輕忽。更加上中日戰爭期間,讓中國民眾備嘗辛酸的日本軍人頻頻使用這個用語來稱呼當時的中國人,屈辱之感自然加深。 支那這個用語的流行,背後就有如此無數的屈辱与充滿了血淚、心酸。1945年以後歸還中華民國的台灣,日語世代的日語,也就停留在1945年前的日語。支那這個名稱也隨著殘存下來。到了藍綠死鬥,統獨對立時,或許為了洩憤,彼此也就口不擇言。你罵我皇奴,我罵你支那。不但如此,想要獨立的香港年輕人來台取經,也把這個用語,借用過去,用來罵破壞了一國兩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明白了「清國奴(チャンコロ)」「支那」用語的歷史,或許會讓我們在使用它們時,會比較慎重些。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