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的融入
2019/11/16 18:40:12瀏覽398|回應0|推薦7

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中一個漢字常有很多不同的讀法。那是因為漢字可以訓讀,也可以音讀。訓讀簡單地說就是用日語的固有讀音給漢字注音。當然也不是隨便注音,必須找在日語中意思與漢字類似的。比如京都市的有名的寺院之一「清水寺」,一般稱它「キヨミズ デラ」,「清水」讀成「キヨミズ」,寺讀成「デラ」。日本人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是個「寺廟」,名字叫「キヨミズ」。這樣的漢字讀法就是訓讀。

事實上這個寺廟原本的唸法不是如此,而是「セイズイ ジ」。這個唸法叫做音讀,是模仿漢字在中國大陸的發音。「清水」讀成「セイズイ 」,寺讀成「ジ」。前者是漢音,後者是吳音。不過不管音讀成漢音或吳音,對一般日本庶民而言,還是訓讀的「キヨミズ デラ」比較有親近感,容易記憶與上口,被庶民廣泛使用的這個訓讀的讀音,最終取代了音讀「セイズイ ジ」的讀法。

在吸取外來文化時,全盤的輸入,有其困難,只有立足在自身的文化基礎上逐步輸入,才有可能在廣大的社會裏落地生根。

目前在國立東京博物館特別展中,主要是展出光明皇后進貢正倉院的有關丈夫聖武天皇生前的御用品物等。光明皇后與聖武天皇都是奈良時代(710-794),的人物。聖武天皇的曾祖父母天武天皇與持統天皇,正是積極引入唐朝各種文物與制度的兩個人。他們夫妻倆奠定了日本的中央集權的體制。他們的子孫在奈良時代也以隋唐體制為楷模。隋唐所在的長安一帶的中國語音,即所謂的「漢音」,成了閱讀漢籍的主力語言。規定學生與僧侶在學習漢籍時必須採用漢音。之前流入日本的中國語發音,被稱為「吳音」,開始被排斥。中央集權的奈良王朝,開始有了想以「漢音」來統一漢字發音的趨勢。

但是只看光明皇后和聖武天皇這兩個人的名字的唸法,就會發現,統一漢字讀音似乎並未成功。他們的名字,光明(コウ ミョウ)中的「明(ミョウ)」的發音便是「吳音」。聖武「ショウ ム」的聖的發音也是吳音。

在之後的時代中,漢音逐漸取得優勢,卻是事實。但是吳音也並不是完全消跡。很多漢字的讀法,是漢音吳音互相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就是如此的,需要彼此融合。1997年回歸中國的香港。他們在過去的150年中形成了香港的特殊文化。回歸後設定了50年的緩衝時間,也就是因為如此。我記得中文大學的學生會,當時主張「民主回歸」,期待的是今後中港互相融合。過敏的問題,不同的制度,如何在50年間逐漸調整,互相配合。誰能料到22年後,武警進入大學校園。校園成了戰場,體育館被日本留學生稱為「野戰病院」。

文化的融合是需要時間的,也不是權力一時可以決定的。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3089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