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就
2010/06/11 23:39:13瀏覽640|回應0|推薦9

連勝文生病之後曾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工作,值得拿命去換。。。。

已屆退休年齡的H常常轉寄好文章給我,裡頭有許多內容可以直接應用於教學上頭,但他意有所指的說:去看看我今天寄給你的文章。。。。

那篇文章的篇名叫做〈成就是什麼〉,一個年薪 400萬的理財專員,在得到C肝之後,毅然決然離職,選擇一個固定上下班,薪水低卻生活自在,可以多陪家人的便利超商工作。我想起那個帶團的導遊,他也因為得到猛爆性肝炎,把帶團當樂趣,開始過起慢活的生活步調,他也說:「錢夠用就好,多一點時間陪父母、陪家人,人的一生沒有多少日子~」

在北海道神宮裡頭,求什麼都可以,有不同的護身符、平安符可以求。同行的媽媽,忙著幫兒子女兒求學業、求考運、求平安。。。。。

我問老爸:「我們也來去幫你那幾個外孫求學業進步吧?就拿這個當作出國禮物~」

老爸說:「好啊~你去求三個御守。。。」

我們家三個外甥,只有老大比較會唸書,小六在段考前還讀到12點。老二聰明,非常有創意,他會在國語考卷上面畫三國誌裡頭的軍隊對峙圖,人物拿著大刀小刀,他還會在旁邊註解:「衝啊~殺啊~」因此,我妹妹對他的要求就是不要學壞,不要受傷,不會唸書沒關係。老三反應慢,學業成就也是中上,不算太好。因為這樣,我想「必勝御守」再適合不過。後來,在車上大家拿出彼此的御守,導遊說,必勝御守多半用在賭博或是玩「柏青哥」。由於已經要發車前往下一個行程,求錯也無法換,想說我跟爸媽一人帶一個「必勝御守」,回來跟妹妹、妹婿打麻將的時候,三家贏一家。哈。。。好一個必勝的秘密武器,對於我這種玩十次輸九次的loser來說,光想都挺樂。回來說要試驗的結果,就是妹婿當天去拜了五路財神,興致勃勃的說要跟我們「必勝御守」PK,結果,他贏了。可能日本太遠,還是當地的財神有庇佑。

這段插曲,其實我要寫的是「必勝御守」。因為「必勝」牽連著「成就」的主題。因為外甥還小,所以,希望給他們一些「必勝」的動力,必須利用「必勝御守」來提醒他們要盡力、要加油,當他們還不會規劃人生藍圖的時候,需要一些引導提示,讓他們能夠積極的面對未來人生,將來才會有成就。

那我們呢?

年過三十之後,該有的都有了,生活安穩,就會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但是,變動卻又不是自己所能預期的好,在抉擇的分岔路,真讓人想回頭走。(真孬!)

最近想調校,但耳邊不斷傳來叫我不要去那間學校,負面傳聞不斷湧入,更有人直接說:「不要啦~人家都想逃出來,你還想調進去。你知不知道調出去的人住市區都寧可調外縣市?」「你知不知道他們有老師壓力大到顏面神經失調?」「你知不知道校長喝醉酒會罵老師,電話不接都不行?」「你知不知道他們是斯巴達軍事教育管理,每天晚上晚自習看到十點,週六還要上課。。。。」

以上,通通不知道。沒寫出來的,是不方便寫,所以省略。怎麼地靈卻無法人傑?(Anita:我想去的學校在你們家農地附近。。。。)

同事勸我說:比起來,我們老闆算很好了,不要調啦~

其實我也不想搬家調動,但我想換職位啦~這個職位累死了,留下來,沒把計畫執行完,怕人家說話,所以只好選擇離開。但是,離開能去哪裡?看來看去還真沒一間中意的學校,我又不是貓,命只要一條,還是不要累死自己,我只想準時上下班,不要加班,寧可不要行政加級,我要正常寒暑假,真的,學校遠一點沒關係,不要操死老師就好。兼行政都已經累的半死,為什麼人家可以行政兼導師?我還開始研究起那個說自己行政只要60分的前教學組長,為什麼她可以那麼輕鬆愉快?

我想我太好強了,申請太多計畫,拿到很多經費補助,卻累死自己也累死別人,到底誰得到好處?(套句老同事常說的:學校把老師累死了,有什麼好處?)

這些,就是我要的成就嗎?拿健康去換成就,值得嗎?

總覺得自己像是個不斷闖禍,卻又不願意負責的小孩。被我包裝出來的小孩,果然拿到了聖人獎。我把媒體推到老闆那裡,但媒體要我過去,老闆打電話問我:「某某老師,請問你有空嗎?請你過來一下。」我馬上接著說:「抱歉,我很忙,請校長處理一下。」明明就說好不接受採訪,我覺得心情有些複雜。所謂樹大招風,得獎的同時,開始出現一些從未聽過的詆毀,我覺得要找機會跟那個小孩說清楚,因為得獎過後,別人會用更高的標準看待他,他只能讓自己更好,才能服眾。我想老闆很開心吧?這些年,除了那個八年前那個上建中的小孩之外,這是唯一上全國版的正面新聞。但誰知道,申請的同時,有同事說:「根本就不會上吧?」不管會不會上,盡力就會無怨,這個聖人獎也算是個成就?我只當我做了一件善事。

後天的介聘,依然委託同事,雖說交給老天爺決定,但我還是不想離開這裡,真是矛盾複雜的心情。。。。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k6224&aid=41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