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7 12:39:00瀏覽1334|回應0|推薦17 | |
最近我的私塾收了幾位國、高中生。他們的家長覺得之前在一般的作文班或升學補習班學作文,學習成效似乎不甚理想,又聽聞我有多年教學、寫作和大考閱卷的經驗,所以決定把孩子交託給我調教調教。 我評估這幾位學生之前的問題,大抵都是老師的教學過度強調作文技巧,學了很多造句修辭,也背了不少成語典故,但還是只能寫出缺乏生命靈動的八股文章。再者,他們所上的作文班一班少則十多人,多可數十人,習作又大多交給工讀生批改──有經驗者一看即知。──老師對學生的個別學習狀況恐怕不甚了了;所以當他們上過我的一對一、一對二教學,領受老師親自批閱習作並當面指點迷津,以及視學生個別特質設計教材教法的好處之後,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誠然,沒有基本的寫作技術,空有一肚子學問也無法說與人知;但沒有思想內涵,掌握再多作文技巧也寫不出值得一讀的好文。「寫作」的基本核心,其實在於「我手寫我思」──根據主題,在心中醞釀歸結出自己的思想內涵,再以清晰準確、流暢達意的文筆表達出來。其教學目標,不是將學生個個都訓練成作家或文學大師,而是希望每個學生將來無論在任何領域,都能以通暢達意的語文來表達和溝通。所以寫作教學的重點,應先放在「我思」的啟發。 常聽古典音樂的朋友一定知道,貝多芬譜曲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布拉姆斯的旋律表現質樸而缺少雕飾,但他們能在樂曲中展現獨樹一幟的樂思,遂成就了著名作曲家的地位。而在音樂史上,卻不知有多少旋律優美結構嚴謹的曲子寂寂無名,只因它們的音符少了一點人的溫度。同樣的道理,古今中外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其寫作技術未必能讓所謂「作文專家」放在眼裡,但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傳誦不絕,就在於作者能表現出個人的獨特內涵與哲思。如果文章只能做到結構中規中矩、文筆繽紛絢爛,看似很美,但讀過之後心裡卻沒有甚麼感覺,那就只是思想貧乏、金玉其外的堆砌之作了。 「我思」的素材從何而來?對一個未成年沒有多少人生歷練的孩子來說,平時的生活經驗和廣泛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最怕看見孩子成天只埋首於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一切大小事都由家長打理,這等於剝奪了讓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對生活缺乏感覺,就感受不到人的溫度,又怎能寫出感動人心的文字呢?緣是之故,我會請私塾學生的家長盡量不要扮演孩子的貼身管家,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允許孩子多參與課外或校外活動。這些看似和寫作無關的事,其實都可以成為寫作運用的好材料,尤其是親身經驗,寫起來才會特別有感覺。 大量的閱讀也可以獲取不少有用的材料。但閱讀不是隨便抓一本書翻閱即可,要讀甚麼?怎麼讀?都必須有適切合宜的引導。一個良好的引導者不僅要能帶孩子挑書、讀書,還必須兼顧孩子的年齡和特質,在閱讀中引領孩子探索文字之外的種種哲思和況味。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吸收了書本裡的內容,同時還可以鍛鍊思考的方法和卓然不群的眼界。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我的私塾有一組學生,我評估他們的語文程度在同年級的平均表現之上,而且邏輯思惟能力也相當不錯,所以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帶他們閱讀中國古典小說,至今不滿三年,已讀完《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紅樓夢》也已讀過大半。我們閱讀的不是改寫本,而是里仁書局出版的全本原著。閱讀之餘,我會帶學生探索人物性格和人際互動,甚至談到作者的言外之意等等話題。現在這幾位學生的思想更成熟些了,我還會請他們嘗試從自己的角度撰文評點人物或情節。這些教學內容或許和眼前的升學考試沒有直接關係,但長遠來看,不僅累積了大量寫作素材,學生從中培養的閱讀理解和思惟方法,以及看待人情事理的視野和洞察力,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必定大有裨益。 累積了素材,學會了思考,「我思」其實不遠矣。而接下來要做的,才是如何把心中的想法,透過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
前文回顧──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