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女】──賢淑婉約的正坐形象
2024/03/26 09:18:14瀏覽488|回應0|推薦6

從ㄧ般的生理狀態來看,女性的平均體能表現通常稍遜於男性,因此在狩獵或農耕社會裡,諸如打獵、耕作、戰鬥等必須耗費大量體力的勞動,大抵是由男性主導,而女性則以相對屬於靜態的家務勞動為主。這種概略二分的兩性印象,自然也反映在造字活動上。

「女」字的形象,取的是女子在家中正坐或勞做女紅的樣子。先秦時期沒有椅子,人們往往席地而坐,但要怎麼坐才合乎「禮」呢?《論語》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回,孔子前去拜訪老友原壤,想不到原壤竟然只是箕踞而坐,沒有起身相迎。孔子一向看不慣不合乎禮儀的行為,於是舉起手杖就往原壤的小腿打下去,並且責罵原壤:「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說原壤年輕時不知長幼有序的道理,成年之後也不追求學問,現在上了年紀,連坐也沒個坐相,一輩子不能給年輕人樹立榜樣,實在是個賊害道德的老傢伙!所謂「箕踞」,就是臀部著地,雙腿自然向前展開的坐姿。這種坐法雖然可讓自己覺得舒服,但是大剌剌地秀出兩片腳丫子,雙腿也容易妨礙別人,實在是不顯莊重。男性這麼坐都不免挨一頓排頭了,更何況是女性呢!因此我們看到甲骨文「女」字的形象,就是女子端莊地跪著,臀部坐在小腿之上,身體擺正,雙手交疊在前,像是正坐時安放膝上或勞做女紅的樣子。有時頭部也可加ㄧ短橫,表示髮簪。

現今日本人仍以跪坐為正坐,正是中國古風的孑遺。

在西周時期,女子跪坐的字形發生了ㄧ些改變,某些青銅器裡的「女」字看來僅是屈膝彎身而非跪坐。至東周時期,則更簡化為簡單的曲筆,單從字形來看,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到女子的形象。雖然小篆字形稍稍復古了些,不過在漢隸字形將筆畫拉直的趨勢下,「女」字終究還是脫離了詰屈的筆畫,演進成現在書寫簡便的線條組合。

「女」字的本義是女性的泛稱(與「男」相對)。而因已婚的女性亦可稱作「婦」,所以「女」的詞義既可相對縮小為青年未婚女子,也可用來指稱有血緣關係的女兒」。另一方面,大約在唐代,「女」的詞義反向擴大為雌性動物的泛稱,例如稱呼母貓為「女貓」。直至清代,在山東、河北的某些地方還保留著這樣的語彙呢!

在陰陽對立的思惟之下,女性往往被賦予較柔弱、幼小的印象,於是某些意象相近的東西,也可以「女」稱之。例如在建築頂層四周建造的矮牆,一般只有防止跌落及遮蔽作用,不具備負載承重的功能,所以往往不會搭蓋得很厚實,這堵牆就稱為「女牆」,現在也有人稱之為「女兒牆」。

「女」字還有另一個讀音ㄋㄩˋ。之所以會有上、去兩個聲調,是因為「女」字先從本義引申出女兒之意,這本是個名詞,但在名詞動詞化之後,也可用來表示將女兒嫁與某人的意思。為了區隔詞性,遂將動詞的「女」改讀去聲,以便在口語當中分辨意義。(這有個專業術語叫四聲別義」,以後有機會再撰文討論。)在現代漢語裡,動詞化的「女」通常被「嫁」字所取代,已不復出現了。

 

【本義】女性的泛稱(與「男」相對)

 (詞義縮小)青年未婚女子女兒(動詞化)女兒嫁人

 (詞義擴大)泛指雌性動物

 柔弱的、幼小的

 

在中國古代傳統農耕社會裡,女性的地位往往難與男性匹敵。不過古代女性也未必個個都如一般人所認知的柔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國就曾出現一位女性軍事將領。從甲骨文呈現的史料記載可知,商代的發展在商王武丁執政時期達到了巔峰,政治版圖不斷向四周擴張,而武丁的元配婦好,就是經常率兵出征的將領之一。婦好曾一次領兵一萬三千人征伐宿敵羌人,這是目前為止在甲骨文獻裡所見規模最大的戰役,婦好不僅擊敗了對手,而且大大削弱了羌人的勢力,徹底解決西方邊境的外患。婦好也曾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擊敗強敵土方,敉平北方外族經年的騷擾。除此之外,在當時多次戰役與祭祀裡,也都可以看見婦好的身影,可見婦好的身分不僅是國王的愛妻,同時也是一位最具影響力的將領和司祭。試想,是怎樣的才能與自信,能讓身為女性的婦好達到如此的地位呢?

 

 

*本文圖片採自中央研究院「小學堂」資料庫,謹此致謝。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180437869